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亚伟 通讯员 范楠 杨欢
近年来,延津借助“中原农谷”重大战略,依托“中国第一麦”品牌,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推动“生态大粮仓”向“中央大厨房”转型。依托国家优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国字号”招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接下来,农业大县如何高质量发展?
在9月初举办的延津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延津县委书记李泽宙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延津县重点推进苏州口水娃年5000吨烘焙食品和1万吨肉制品预制菜、广西桂柳牧业年产27万吨饲料和年孵化4000万羽种鸭等项目建设。连任国家优势特色产业花生集群县,积极谋划冷榨花生油、花生饮品、花生食品等花生深加工项目,加快面、油、肉产业高端化、品牌化转型,全力打造全国优质粮油肉生产制造基地。
食以“地”为本,建好良田是重中之重。延津县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亿斤以上。
中原农谷建设是落实“国之大者”“省之要者”的政治任务,延津县作为中原农谷东区,功能定位于粮油产业经济集聚地,要抢抓中原农谷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吃透政策、主动争取,全力在中原农谷东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围绕“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的目标,细化措施、强力推进,按时保质完成延津县30万亩的建设任务。采用“大田托管”模式增收促发展,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支持土地流转、土地托管,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来推动小麦种植生产标准化、发展绿色化、布局区域化、产品品牌化。农田管理利用无人植保飞机、卷盘式喷灌机、水肥一体机等智能农机设备,尽显“科技范”。通过“大田托管”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分散种植和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推动实现了农业生产技术集约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专业化,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了实处。
地以“产”为基,擦亮品牌是关键之策。延津县依托“中国第一麦”品牌,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已形成从原粮生产到精深加工到餐桌经营的产业链条,围绕小麦精深加工、速冻营养食品、健康休闲食品、白酒饮品等四大食品产业,全力打造中原经济区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形成了以专用面粉、挂面制品、食用油为主的产业园区,搭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了河南省面粉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实现企业共享,降低企业成本。
产以“特”为要,农民致富是根本之道。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延津县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扶持培育壮大有特色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发展大棚甜瓜、草莓、富硒蔬菜等特色农业,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同时发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采取多种合作方式,促进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聚焦乡村基础设施建设“1+5”行动,主动拉高工作标杆,积极打造工作亮点,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全力以赴把乡村建设工作抓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
李泽宙表示,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延津的根基,稳住农业基本盘,推动延津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凝聚合力、久久为功,全县上下要从政治高度、战略全局来看农业、抓农业、强农业,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切实把县委擘画的美好蓝图书写在延津大地上,真正答好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延津之问”,描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延津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