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开过陵水香水湾,山、海、湾和谐成画。本版图片由海南日报记者 程范淦 特约记者 陈思国 提供
海南日报记者 程范淦 通讯员 黄艳艳
4月的陵水黎族自治县大地上,一派生机勃勃。本号镇白水岭苗村村民盘秀莲一边热情邀请记者进屋参观,一边高兴地说,14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三年前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呀。
为了改善居住在深山里少数民族同胞的居住条件,陵水县委、县政府在2012年初启动扶持政策帮助村民盖新房,建140平方米的,政府补贴16万元,农户自己出资4万元;建200平方米的,政府补贴18.5万元,农户出资12万元。经过两年的改造,白水岭苗村40户村民全部住上了新楼房。
白水岭苗村村民全部搬上楼房是陵水经济惠及民生的一个缩影。县委书记王雄说,陵水近些年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的历史任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建设陵水各族人民的幸福家园。
科学发展助国定贫困县“蝶变”
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定要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陵水位于我省东部海岸线上,自然条件优越,但长期以来受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缓慢,2003年更是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成为全国唯一的一个沿海国家级贫困县。
穷则思变。2005年,陵水县委班子转变观念,创新思路,高举发展大旗,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和解决陵水一切问题的关键,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大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使陵水的发展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开始实施“突围”。
立足资源、地缘等优势,陵水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做强旅游业、做精农业、做大海洋渔业、加快发展资源型加工业”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发展战略。
于是,土福湾、清水湾、香水湾“三湾”开发如火如荼,一座座滨海新城拔地而起,同时,伴随着大开发、大建设,陵水经济也得到迅猛发展。
从2007年至2014年,陵水生产总值由24.3亿元增加到93.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亿元增加到29亿多元,增幅连续全省第一。特别是在2011年、2012年,社会经济发展成绩傲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考核中,均荣获一等奖,地方财政收入更是位居海口、三亚之后的全省第三位,被誉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
县长杨文平说,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陵水相继建成民族文化体育广场、椰林南北干道、新人民医院、椰林大桥和桃园大桥、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一批重点项目,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大幅提升。
兴边富民行动扮美乡镇面貌
陵水财力增强后,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乡镇,特别是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项目,夯实乡村发展基础。
2012年,陵水投入2亿多元改造和升级9个民族乡镇的镇墟,不仅对路面、道牙、人行道砖和井圈井盖进行整治改造,也对建筑立面、商铺牌匾、店外环境进行整治改造,空中架设的各类线缆采取了“下沉式入地”等措施。各乡镇镇墟的整治改造极大地改善了镇区道路综合环境。
2013年,陵水启动“清洁乡村”行动,在116个建制村(社区)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今年,陵水又在“清洁乡村”的基础上,打造30个环境一流的文明生态村,并且以此为标准,提高农村创建水平,着力打造陵水各民族人民的幸福家园。
同时,陵水每年还将近亿元的资金投入乡间道路、田洋、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维修加固病险水库等,进一步夯实了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农村开了新路,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农民的心思活了,思路也开阔了起来。光坡、提蒙、椰林等乡镇的农民发展圣女果产业发家致富,去冬今春,全县种植有6万亩圣女果,产值近20亿元。
民意“导航”发展建设“幸福”家园
陵水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地方财力有所增长后,陵水县委、县政府做出了行动:让群众及时共享发展成果,将财政收入的一多半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铺设出一条通往幸福家园的快车道。
自2008年至今,陵水累计投入100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累计支出总额的64.45%,办成了一批关系群众利益的大事、实事。
一是着力改善民族地区群众居住条件。建设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近7000套,受益人口3万余人;在全面消灭茅草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隆广镇常皮村、本号镇白水岭特色苗村、光坡镇港尾村以及黎安镇大墩村等建设工程,为全县少数民族民房改造树立了典范;
二是扶持和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办学条件。完成了民族中学扩建,思源学校、思源实验初级中学、中山小学等学校建造,建成乡镇公办幼儿园12所,村级幼儿园6所,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移民学生除了享受义务教育免费教育外,每年还可领取200元生活补助,少数民族寄宿高中生每年可领取1500元生活补助;
三是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和城镇居民参保率分别达到96%、98%以上,建立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2010年和2011年分别启动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成8所乡镇敬老院,投资9800万元建成养老服务中心,对60岁以上农民和城镇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75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金,让老年人老有所养;
四是健全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和医疗设施医疗。成立县中医院,建成新的县人民医院,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和116个村级卫生室建设,在县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在乡镇卫生院推行“限费医疗”政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大大加强,群众能就近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看病负担也大大减轻。
(海南日报椰林4月19日电)
陵水养羊户黄永泥致富经:兴边富民资金助我发羊财
客骑行在光坡镇。陵水不少乡村走农旅融合道路,发展乡村游,乡村美了收入增了。
海南日报记者 程范淦 通讯员 黄艳艳
“今年出栏了60多头,收入有8万多元。”陵水黎族自治县群英乡走装村黄永泥一边清理羊圈,一边乐呵呵地说,多亏了政府兴边富民资金的扶持。
黄永泥说,2011年,乡政府扶持了10头种羊,他凭着多年的养羊经验,精心喂养,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年存栏160多头,出栏60多头的规模。今年,他打算再扩建一个羊圈,把规模扩大一倍,同时,他还在琢磨着发展苗圃基地。
陵水民宗委有关负责人说,陵水在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做好项目论证,结合各乡镇地理位置、气候、土壤、农业生产技术等特点,充分利用国家兴边富民资金,扶持具有发展强烈意识的农户从事养殖、种植业,走装村30多户村民成为养羊专业户;在本号、提蒙等乡镇则扶持农户种植圣女果特色,章宪、妙景等村有上百户农户种植有400多亩,目前,圣女果收获已全部结束,据不完全统计,受扶持的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今年,县民宗委还继续争取中央和省兴边富民资金200万元发展陵水特色产业,争取50万元兴边富民资金,扶持群英芬坡村委会发展母羊养殖业,做大山区养殖经济。
据了解,陵水还利用兴边富民解决民族地区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针对民族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县民宗委去年争取中央和省的兴边富民资金541.5万元,实施民族地区农村道路通畅工程,规划建设农村道路12条,解决少数民族群众3000多人的行路难。结合此项目,陵水在去年底全面实施民族地区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投入2000多万元,实现了60多个偏远村庄道路全部硬化的目标,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同时,陵水还通过整村推进的措施改善民族地区农村落后面貌。去年,陵水投入1900多万元,实施本号镇新兴村、光坡镇章宪村、隆广镇新光村以及群英乡光国村等4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贫困村、老区村年人均收入4500元,贫困人口脱贫6228人,超额完成省下达计划减少6120人的任务。今年,陵水还将继续实施产业化扶持,再投入2000万元,对英州镇大石村、光坡镇妙景村、群英乡祖空村、隆广镇石关村等4个村庄作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计划,以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海南日报椰林4月19日电)
链接
陵水“三月三”展黎家风俗
八音演奏、民歌对唱、竹竿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特色美食、“三月三”少数民族文艺晚会……陵水黎族自治县政府精心策划“三月三”民族传统文化体育竞赛系列活动,带动各民族同胞同庆佳节。
陵水是今年“三月三”欢庆活动分会场之一,为增进各民族团结友好,陵水力求把节庆活动办得隆重、热烈、节俭而富有民族特色,4月20日当天有独特的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民歌对唱、喜庆欢快、曲调动人的八音演奏,激昂热烈、活力四射的竹竿舞比赛,各种独具特色的民族表演也会在文艺晚会上轮番上演。在椰田古寨旅游景区,游客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竹筒饭、椰子糕、三色饭、山兰米酒,与此同时还可观赏传统的制陶工艺、黎锦织绣技艺等。
“三月三”节庆期间,陵水各民族乡镇也同样能感受到民族节日的传统风俗,勤劳善良的黎家妇女早早准备好山兰米酒、乡间野菜、五脚猪,迎接宾客的到来;黎族姑娘们盛装打扮,花枝招展,与小伙子们在明快的曲乐中抖起竹竿,跳起舞,共同相约“三月三”。
(程范淦 黄艳艳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