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牛奶也逐渐受到青睐,较大市场需求带动奶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饲养过程中,部分养殖户为提高奶牛单产和提升乳品质,盲目提高日粮中精饲料比例,在短时间内达到提升产量和质量、增加收益的目的。但从长远来看,严重危害奶牛健康,极易引发奶牛瘤胃酸中毒症的发生。
1发病原因
瘤胃酸中毒是由于反刍动物食入大量易发酵的精料.并以其在瘤胃中乳酸的蓄积吸收而引起的全身代谢紊乱的疾病[1]。在奶牛饲养过程中,饲喂精料量过高,精、粗料搭配比例失衡,突然更换饲料等都会引起瘤胃内pH值下降,导致瘤胃素那中毒的发生。处于围产期的奶牛机体免疫水平较低,为了满足母牛日后产犊的营养需要并达到提高产后泌乳量的目的,通常会提高日粮中精料所占比例,如果日粮中精料所占比例过大或不加限制饲喂精料,就会破坏瘤胃微生物菌群,消化机能下降,产生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在瘤胃内蓄积,导致瘤胃内pH值下降。另外,用于饲喂奶牛的青贮饲料酸度过大,饲料中大量的过剩乳酸进入瘤胃,导致瘤胃内pH值迅速降低,引发奶牛瘤胃酸中毒。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该型多见偷食大量谷物精料后,尤其是粉末状谷物饲料,常在采食后3~5h内突然发病死亡,病牛精神高度沉郁,身体极度虚弱,侧卧不能站立,双目失明,瞳孔散大,体温下降到36.5~38.0℃,重度脱水,腹部显著膨胀,瘤胃蠕动停滞,最后因内毒素性休克导致死亡。
急性型:病牛精神萎靡,步态不稳,蹒跚而行,中度脱水,眼球凹陷,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磨牙虚嚼不反刍,瘤胃胀满,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还有病牛表现狂躁不安,四处狂奔或转圈,无法控制。随着病情的发展,呼吸困难,后肢麻痹、卧地不起,最后角弓反张,甚至出现昏迷,若不及时治疗,多在数小时后死亡。
亚急性型:该型临床症状较轻,主要表现消化不良的症状。病牛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反刍减弱,皮肤干燥,弹性降低,流涎,磨牙,尿少或无尿,伴有持续性腹泻,排出酸臭稀软或呈水样状粪便。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触诊瘤胃内容物呈捏粉样硬度,叩诊瘤胃可听见明显的钢管音,病程后期常继发或伴发蹄叶炎和瘤胃炎而使病情恶化。
3治疗
治疗原则是矫正瘤胃和全身酸中毒,防止乳酸的进一步产生;恢复损失的液体和电解质,并维持循环血量;恢复前胃和肠管运动[2]。
采用石灰水洗胃的方法制止乳酸的产出,将1kg生石灰溶于5000mL水中,配制成石灰水,充分混合静置数分钟后,取上层清液3000mL,将胃管插入瘤胃内,将瘤胃内液状内容物排除,再将稀释后的石灰水灌入瘤胃内,再将瘤胃液排出,如此方法反复进行几次,直到排出的瘤胃液pH值呈中性或弱碱性为止。用浓度为5%的碳酸氢钠溶液,取1500~2000mL每天进行2次静脉注射,重症者连续用药2日,可以有效缓解酸中毒,疗效显著。
用生理盐水3000~5000mL、复方氯化钠10mL、安钠咖溶液、乌洛托品溶液40mL,每天进行2次混合静脉注射,有良好的强心作用;酸中毒时颅内压升高,病牛表现狂躁不安,可用20%甘露醇或山梨醇500~1000mL静脉注射,降低颅压。对于血钙低的病牛,可用5%氯化钙溶液200~300mL或10%葡萄糖酸钙溶液400~500mL静脉注射。
当病情缓解后可应用前胃兴奋药、健胃药及胃肠道消炎药,达到促进瘤胃蠕动,恢复消化机能,并防止胃肠道感染的作用。可用新斯的明溶液4~20mg,进行皮下注射;或用促反刍灵注射液10~20mL,进行肌肉注射。
4预防措施
加强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注意日粮成分的科学合理搭配,营养物质均衡;根据奶牛不同生理阶段调整精料喂量;合理调配饲料,每天保证饲喂一定量的干草和青草,并给予充足饮水和适当运动;向奶牛日粮中加入一定剂量的碳酸盐、碳酸钙等缓冲剂,用以中和瘤胃内的有机酸,防止瘤胃pH的急剧下降,维持瘤胃正常内环境,从而预防和降低急、慢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率[3];控制谷物精料的饲喂量,加工处理谷物饲料时,应对谷物饲料进行压片或粉碎处理,颗粒大小要均匀。
参考文献:
[1] 王宗元.动物代谢病和中毒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63-65.
[2] 王玉忠.奶牛急性重型瘤胃酸中毒的救治[J]. 中国奶牛,2009(2):41-42.
[3] 杨艳玲, 沈赞明. 奶牛瘤胃酸中毒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4(2): 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