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时候的私塾内总有这样的朗朗读书声,先生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迫年纪还很小的孩子把《三字经》背下来。以前我不明白,即便成年人也不易理解其意思,为什么还要小孩子去死记硬背呢?
直到我经常陪YY练琴,时间久了,我开始悟出其中的道理。
在网上看到一些育儿心得,说可以把《三字经》编成故事(确实也有这样的书籍),让孩子通过故事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也可以从中找到乐趣。容易明白,我同意,找到乐趣,我看未必。
和《三字经》编故事一样,孩子学钢琴(这里的学钢琴仅指业余而非专业),老师或家长会花时间教育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对作曲家和其作品意境的学习,甚至有的家长还必须买上一架好钢琴,认为音质好坏也会影响孩子能否弹好琴的关键。人们会认为上面的这些做法有助于提升孩子对钢琴的兴趣。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就没有弹好钢琴的可能。
对于以上的做法,我不反对,但那些不是可以练好钢琴的关键要素。编成的故事看了,孩子真的记住了?了解了曲子的意境,有了好钢琴,孩子就有了弹琴的兴趣?我看也未必。
真正能弹好钢琴的只有一件事,孩子不断地练,老师或家长不断地逼着孩子练。孩子不懂曲子的意境没有关系,甚至孩子不懂什么高低起伏、节奏快慢都没有关系。讲得难听点,只要练熟,其他可以不管。(这里说的也许过于绝对,但对于学习任务繁重、没有多余时间的孩子,也只有这个办法)
小孩子的兴趣从来都是建立在没有压力之下的行为,例如看手机视频,打游戏等等。真正能承受压力的兴趣只会发生在成年人的身上。那孩子没有兴趣,为什么还要练琴?
因为只有持续保持练琴,孩子才可以拥有弹琴的技巧;只有不断背诵,孩子才可以记住《三字经》。到了孩子成年的那一天,家长再把是否保留这些技巧或能力的选择权交还给她。孩子大了,自然明白许多的道理,也更容易理解学过的东西,保留还是放弃她会想得很清楚。但如果孩子什么都坚持不下来,她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
不逼孩子一把,那干脆就别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