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郴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勇镜 通讯员 杨楚娟
2020年9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第一站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一时间,沙洲红色旅游再次掀起热潮。今年国庆节期间,沙洲接待旅客75000余人。这个远在湘南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因为红色故事,令人向往。
沙洲村隶属于湖南省汝城县文明乡,位于汝城县城西部50余公里处。辖4个村民小组,集中居住在一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0.92平方公里。共有142户51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8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6%。2019年,汝城县沙洲村庄规划获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2019年12月12日,沙洲入选“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2019年12月31日,沙洲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从一个远在深山人未识的贫困村,到如今响彻全国的红色村;从破败不堪的村容村貌,到整齐划一、风格独特的乡村新貌……沙洲蜕变的背后,凝聚着一群规划设计人员的心血。
房前屋后整治提升
牢记嘱托 深入挖掘红文化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82年前发生在沙洲的“半条被子”感人故事——红军长征经过沙洲,3名女红军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见其家境贫寒,连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留给她。徐解秀常对人说,“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仅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半条被子”的故事经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讲述后,迅速传遍了全中国,温暖了全中国,沙洲从此闻名遐迩。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在接到沙洲红色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任务之后,立即组织专业团队到沙洲村。大家来到“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的老屋,走访徐解秀老人的后代,感悟“半条被子,温暖中国”的红色情怀。他们深入到村中的老宅、古祠,走村入户,与乡亲们交谈,感受沙洲村的古风古韵,踏足田间,徜徉河畔,探寻这里绿水青山的魅力。
闲置空坪改造菜园
从2016年11月接受规划设计任务,到2017年11月工程竣工,仅用短短的一年。期间,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派出了规划、园林、市政、建筑专业设计师长期驻点沙洲村,现场指导施工。不论酷暑炎热还是天寒地冻,设计团队始终坚守在沙洲,全程负责测绘、规划、设计、施工指导工作,多工种技术骨干长驻沙洲达6个月之久,确保了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
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深度挖掘长征和“半条被子”故事文化内涵,通过故居修复,设置红色历史陈列馆,建“半条被子”纪念广场、红军亭,建设以“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磐石公园及主题雕塑等景观元素,凸显红色文化内涵,树立沙洲红色教育基地形象。
今年9月16日,总书记不远千里从北京来到沙洲,听到村民讲起沙洲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百姓的幸福生活时,总书记说:“看到你们过上好日子,我十分欣慰。”总书记给予沙洲的高度评价,亦是对这一片革命热土巨变的肯定,也是对沙洲红色文化传承的认可,进一步引起了各界人士对沙洲的高度关注。
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沙洲考察
坚持“三色”理念 打造特色村落
沙洲村位于磐石山麓、滁水河畔,这里交通闭塞,山多地少,世代以农耕为主。直到上世纪90年代,村里还有不少人吃不饱饭。10年前,贫困户占了全村人口的2/3。2000年,村里才有了第一条通村水泥路,2016年,贫困人口还有31户98人。
作为一个湘南传统古民居村落,如何将沙洲的传统风貌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将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交融,成为规划设计人员所思考的一个问题。
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团队在全面调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决定依托“三色”资源(绿色生态、红色文化、古色村落)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助力村民脱贫致富。绿色生态资源包括村后的磐石山和村前的田园、滁水河等,可发展绿色生态游,开展徒步、健身、特色水果种植与采摘等活动;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徐解秀故居、红军卫生部旧址以及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故事,可发展红色文化游,通过参观陈列室(馆)、感受军民鱼水情、体验长征艰辛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主题党日活动;古色村落资源包括古民居、古宗祠、古庙、古桥以及民俗风情、瑶族文化、美食文化等,可发展民俗风情游,开展农耕文化、瑶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土特产购买等体验活动。
这样的整体规划思路,也赢得了沙洲村民高度认可。“我们从小就听到过‘半条被子’的故事,大家都很希望对村子进行改造。”当地村民朱小红告诉记者,规划人员能够考虑到村庄的发展,将旅游产业融入其中,为村民就业创收制造条件,得到了所有人的共鸣和支持。
2017年,沙洲红色景区建设全面展开,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工程建设,通过劳务收入,所有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当年实现脱贫。因旅游带动农业、服务业发展,2019年沙洲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40元,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元,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理念。
破旧房子蜕变公厕
农区变景区 山水田园展新貌
2020年9月25日,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主办的“郴州市国土空间发展战略及发展格局专家咨询会”在郴州召开,160名与会代表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考察了沙洲村,对沙洲村庄(红色景区)规划设计与建设赞不绝口。来自全国多地的规划设计专家们也希望将沙洲村规划设计理念与思想带回去,加以学习借鉴。
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傅立德介绍,在此之前,沙洲村古村落格局已遭到一定破坏,“方盒子”建筑不断涌现,传统风貌日渐丧失,不少传统建筑破败不堪,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脏、乱、差”现象突出。规划设计首先要考虑古村落保护、延续传统风貌、规范村民建房、改善村庄环境、改造基础设施。
农村危房改造是沙洲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关部门对已确定的贫困户、低保户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和重点对象,逐一解决,无一遗漏。同时,加大宅基地管理力度,通过拆除、置换、修缮、新建等方式,科学规划传统住宅,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设计团队现场服务
“沙洲属边远乡村,让游客在游览中欣赏山水田园景观,体验乡村文化生活,是沙洲规划设计的第一要务。”傅立德介绍,沙洲规划设计明确保护“村、园、水、山”格局,务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村”即村庄,规划设计在保护好古民居的前提下,鼓励村民留在古民居中生活,延续生活场景、历史文脉,还保留了村庄内现有的菜园、果树,同时将村内空坪隙地开垦为菜园或种上果树,既美化村庄环境又增加村民收入;“园”即村前的田园,考虑到村庄转型为旅游景区后多数村民将从事旅游服务业,因此规划为四季果园;“水”即村前的滁水,建设了生态驳岸的滨水风光带,种植杨柳、木芙蓉、枫杨、蒲竹等本土易生长绿化植物,配套建设游道、拱桥、水坝、亲水码头;“山”即村后的磐石山,规划为长征文化主题公园,保留现有山石、森林、果林、茶园、菜地等,修建游道,配套亭子、坐凳、垃圾箱等设施。
经过8个月的建设,景区的旅游道路、河道整治、游客服务中心、“半条被子”纪念馆、大型生态停车场、民俗广场、纪念广场、滁水河风光带、磐石公园等项目如期完工。还完成了村内景观提质、红色景点修缮、民居立面改造、农业综合产业园建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
沙洲建成全貌
细节刻画 化腐朽为神奇
几年前的沙洲村,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村庄严重衰败,许多房屋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在村庄整治中,规划设计团队充分发挥创意,创造了许多化腐朽为神奇的经典作品。
村口菜园的石垒围墙、竹木篱笆,利用倒塌房屋的废弃材料进行精心修补,变成了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厚重历史沧桑感的艺术作品。一些坍塌的旱厕,则利用原有的基础、墙体,重新翻建,修复改造成“星级”旅游公厕。设计人员还利用土坯砖房屋的山墙,恢复悬挂犁、耙、锄头、镰刀、蓑衣、斗笠、玉米串、蒜头串、红辣椒串等农具、用具、农产品,改造成极具视觉冲击力且内涵丰富的农耕文化墙。设计人员严格保护村内石板路、鹅卵石路,新铺装地面就地取材,利用滁水河中的鹅卵石铺砌,既经济又美观。同时保留村内围墙自然生长的绿色植物,其余有条件的墙体种植爬山虎、常春藤进行绿化,增加绿量,美化环境。
此外,设计团队对村内基础设施进行科学改造,实施雨污分流,疏通房前屋后的排水沟,串连成网,汇集溪流雨水,再排至村前田园、滁水,让灵动的水流给村庄增添灵气。在游客接待中心施工时,停车场处有两株长势良好的古樟树将遭迁移,规划设计团队利用地势架空,因势利导,在停车场顶部预留出两个孔洞,给樟树留出生存空间,同时为停车场提供了自然通风、采光。
如今的沙洲村,崭新的沥青道路蜿蜒向前,村内一栋栋青砖粉墙的民居耀眼夺目,村外果树花木连片成行;环绕村庄的滁水河,披上了生态护坡,岸边新修的游客步道蜿蜒曲折;灵动飞跃的石拱桥,连通河道两岸;远处青山叠翠,群峰环绕,沙洲村犹如绿色织毯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昔日边远落后的小山村蝶变成远近闻名的红色景区、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我们的规划设计团队正是在长征精神和共产党人始终依靠群众、始终为了群众的不变初心指引下,激发出巨大的创作设计激情和服务建设热情,激发出打造精品的坚定信心和强大动力。”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曹诗国表示。他们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们将沙洲规划建设成红色景区和主题教育基地,把长征精神转化为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强大动力,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