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几近废弃的百年铜矿,如今换了新颜,变了模样。

“这是中国企业投资塞尔维亚的典范,我要用最美的语言表达敬意和感谢。”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项目,紫金博尔铜矿项目树立了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三方合作共赢的典范,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高层访问中频频对该项目表达赞美之情。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像紫金博尔铜矿一样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合作项目不胜枚举。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8月发布的数据显示,10年来,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而每一份合作文件的背后,都离不开资金的融通和支持。

近期,多家金融机构相继披露近10年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情况,可以看出,无论是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还是商业银行,综合来看均成绩显著,持续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授信力度持续加大,牵头引领效果显著;商业银行产品服务推陈出新,海外渠道布局不断延伸,并根据自身业务优势对‘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差异化特色化金融支持。”中国银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立足特色化发挥金融支持务实合作关键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博尔铜矿曾是塞尔维亚的核心工业项目,也是该国唯一的铜矿在产项目。然而,由于经营不善,博尔铜矿年产量从2000年以前的17万吨下降到4万吨。企业连年亏损、濒临破产,大量员工的失业问题迫使塞尔维亚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巨额财政补贴,勉强维持企业运转。

举步维艰之际,2017年,中国驻塞大使找到中国银行塞尔维亚子行,希望中行发挥全球化、综合化优势,促成中资企业与博尔铜矿合作。凭借对行业客户的深入了解,中国银行将目光聚焦到国内的紫金矿业

2018年3月,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带领50余位专家先后两次飞赴塞尔维亚博尔铜矿项目现场,对项目实际困难及可行的开发方案等进行全面尽调。经专家论证及多轮决策,紫金矿业与博尔铜矿最终敲定了合作。在中国银行的并购贷款融资支持下,2018年12月,塞尔维亚博尔铜矿项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交割仪式,紫金矿业以3.5亿美元取得该项目63%的股权,这是当时中国对塞投资的最大项目。

“中国企业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使博尔铜矿各项生产经营指标逐步好转,收购半年内即扭亏为盈,企业利润两年以来呈倍数增长。”该项目当地生产运营总监雷迪萨夫列维奇感慨地说。

“中行积极撮合,对重点环节各项合规程序精准把握,提出了专业化建议,为该项目落地提供了重要帮助。”紫金矿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疫情发生后,即便面临巨大困难,中国银行对该项目的支持也从未间断。2020年上半年,中行塞尔维亚子行为企业投放2亿美元贷款,纾解项目资金链和供应链双重压力;2021年,中国银行为支持该项目技改筹组银团并投放银团贷款2.78亿美元;2022年,中国银行为项目提供2亿美元ESG贷款,支持企业持续提升ESG指标。此外,中行还为项目公司及主要供应链企业提供结算、汇兑业务,为项目顺利运营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

聚焦国际化构建便捷高效跨境金融服务方案

一个个项目、一笔笔投资、一次次“出海”……诸多中外务实合作的背后,资金融通无疑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作为金融服务的触角,10年来,我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金融机构新设成为亮点。

据工商银行披露,截至2023年6月末,该行在“一带一路”共建的21个国家拥有125家分支机构,与143个国家和地区的1443家外资银行建立了业务关系,服务网络覆盖六大洲和全球重要国际金融中心。

据中国银行披露,截至2023年6月末,该行境外机构已覆盖63个国家和地区,包括43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今年以来,该行稳步推进境外机构筹设工作,6月1日,中国银行巴布亚新几内亚代表处开业,成为中资银行在南太平洋岛国设立的首家分支机构。

以金融机构为依托,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5.8%。

实际上,畅通这条资金融通的“大动脉”并非易事。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相对薄弱。与此同时,相关融资以基建项目为主,资金需求大、周期长、回报低,必须探索有效可持续的融资机制,提供相应资金支持。”曾圣钧表示,政策性金融在多数“一带一路”项目中起到了独特且关键的“统筹人”作用,通过支持共建国家的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及推进保驾护航。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国家开发银行共建“一带一路”专项贷款累计实现合同签约5313亿元等值人民币,累计发放贷款4876亿元等值人民币,助力一批基础设施、产能合作、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领域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来自进出口银行的数据显示,信贷方面,10年来,该行累计发放“一带一路”建设贷款超过4万亿元。截至2022年末,“一带一路”建设贷款余额2.2万亿元,覆盖超过130个共建国家,占全行贷款余额四成以上。

总体来看,国内各类金融服务机构持续加大信贷投放,积极构建便捷高效的跨境金融服务方案,有力保障“一带一路”建设融资需求。一方面,优化整合信贷、投资等金融产品,设计差别化融资方案;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投贷联动”优势,以股权投资方式整合和撬动社会资金,破解项目融资难题。

把握新机遇谱写金融推进“丝路”建设新篇章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极大提升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水平,搭建了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经贸交流合作的桥梁,促进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十年征程,再启新篇。未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如何进一步谱写金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丝路”新篇章?

“未来,银行业不仅要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机遇,同时也要关注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曾圣钧表示,中资银行更需要提高专业水平,提高政治站位,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推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开创金融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进出口银行将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为契机,以实际行动谱写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进出口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张文才表示,接下来需要各国政府、国家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国际及区域多边机构、资本市场、投资基金等发挥各自作用,进一步加强跨境金融合作,在深化国际融资合作与能力建设、发挥股权投资作用、充分利用债券市场以及创新融资模式等方面,形成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合力。

曾圣钧认为,银行业可以结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与辐射效应,支持石油化工、纺织、新能源、电子制造等特色产业企业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投资兴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海外市场延伸,为东盟、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中国方案。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