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十四五”先进制造业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发布。《规划》瞄准国际先进产业体系,着眼“强化区域联动发展,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数字经济、未来科技五大先导产业,聚焦未来科技产业,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值得借鉴。
一是构建多层次科创生态圈。杭州未来科技城是中组部、国资委确定的全国4个未来科技城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国家使命”。使命之一就是探索未来科技、布局未来产业,向“无人区”挺进。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未来科技城逐步构建起多层次人才体系:本科以上学历占就业人口比重超八成,是浙江人才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智力支撑;引培海外高层次人才4000余名,成为创新创业主力军;引培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160名、“两院”院士25名、海外院士9名,引领行业和产业发展方向。建设先进实验室及重大产业平台。未来科技城集聚着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三大省级实验室,海创园、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5G创新园、数字·健康小镇等重大产业平台。2020年开园的数字·健康小镇,聚焦数字和健康融合发展,开展招引培育和产业生态集聚,首批成功签约项目24个。此外,余杭区还以未来科技城为建设主体申报创建杭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杭州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第一阶段以余杭区为试验运行主体、未来科技城为中心。打通创新转化通道。近年来,未来科技城以省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为依托,打造杭州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等。不断优化企业在知识产权申请上的服务,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不断推动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组建融资对接专家团,推动智资精准对接,帮助创新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动态更新企业梯队培育库,精准服务企业需求,提高产业化落地效率。
二是打造绿色智能产业。“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北京已经拥有包括超算中心、全球算力500强的超级计算机以及凤凰工程、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一批大科学基础设施,为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北京围绕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建设了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中心、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5家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了姚期智、王中林、王晓东等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加速推进,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互联网+”科创高地,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科创高地。绿色产业方面,浙江省提出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生态基本形成,产业链上具有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龙头企业。同时,氢燃料电池相关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积极进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安徽合肥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呈现出集成与创新发展态势,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显示出强大的技术更新换代态势和未来产业的衍生潜力。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大院大所,以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资源得天独厚,量子技术、类脑智能、靶向药等未来产业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正在从“未来”走进当下。
三是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据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表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布局建设5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资源来源以中央预算内资金为主,近年来正在探索引导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大建设和科研资金投入。江苏南京提出将实施重大创新平台突破计划,包括建设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设施、质子源加速器、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浙江杭州提出将建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以上(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大型实验装置、超高灵敏量子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多维超级感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湖北武汉提出在运行好现有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加快建成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并确保2023年投入运行的基础上,谋划布局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武汉光源)等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