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公布了2022年教育新基建应用典型案例名单,慕华成志及合作区域、学校多个案例入选。案例的评选旨在总结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应用成果,为各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更好的服务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

此次入选的案例分别是,慕华成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多维赋能 龙华教育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教育局《构建教育新基建背景下的精准扶智“335”模式》、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教育局《建设未来教育示范区,助力泽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数据智能构建泛在化智慧教研的优质高效新生》。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获奖案例《数据智能构建泛在化智慧教研的优质高效新生》。

案 例 介 绍

摘 要: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始建于1997年,是一所十二年制公办校。“551”思维课堂实践是学校办学重要基点,是不同时期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堂教学强调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面临挑战与机遇的双重考验,既承担着实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责任,又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服务对象。如何转变观念,从经验支撑的传统教学走向数据支撑的精准教学?如何转换思维,运用信息技术服务课堂教学“听评研”一体化?如何另辟蹊径,让专家/名师常态化给与指点来提升自身或团队的专业能力?如何创新载体,以友好便捷的方式让“听评研”过程实时记录存储、随时调用分析共享?这是我校当前教研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疫情常态影响的背景下,广大教育者普遍存在的教研问题。

关键词:三层转换;智慧教研;个性化教研;“五有”智慧教研应用模式;“五思”信息化结合教学方法

一、智慧教研力求实现“三层转换”总目标

网络教研,作为目前一线教师最为流行和普遍的专业研习方式,是一种以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撑而开展的有组织、有引领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的新方式,实现对传统教师常规教研与培训的有效增容、延伸与发展。

结合国内及校本教师教研实践的需要,如若切实实现“网络教研”的优质发展,需要重点解决校本教研三大问题,即智慧教研力气实现“三层转换”总目标。

(一)视角转换

从过去满足“集体”学习需求转换为满足教师“个性”发展为主。

(二)任务转换

网络教研从关注教师教学某个环节改进应转变为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化。

(三)经验转换

网络教研活动和内容的设计应从基于经验的归纳走向基于数据的精准推荐和学习。

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_建设创新建_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

二、四级措施联动实现智慧教研新生态培养皿

教研是多个思维碰撞,多重经验交织汇聚,多角度探讨交流的过程。它不是单个的、独立存在的信息孤岛,也不是短暂的通过人与人的交流所获得的信息搜集与整理、存储、模仿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可持续性、个性化和精准化的专业发展方向引导,包括以教研空间、听评课工具等载体作为工具,结合专家经验指导、定向培训以及组织校际、跨区交流与研讨等多种方式为支撑,通过任务驱动点滴构建教研新生态培养皿,通过层级措施分级落实实现整个学校的智慧教研工作新生态的构建,具体包括:

(一)搭建智慧教研发展创新环境

智慧教研新生态发展环境,即搭建教研全过程一体化环境,实现精准的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依托信息化手段,拓宽教研渠道,借助听课本智慧工具,如听评课APP、教研空间等工具和平台,搭建支持教师教研一体化的智慧教研环境,实现对教师教研全过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帮助教师直观了解自己在教研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和个人发展情况。

(二)积累物化智慧教研校本资源

构建校域特色教研资源库,支持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通过教研空间,汇聚教师个体和群体创建的过程性资源,并整合各级各类优质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构建校域特色教学和教研资源库,支持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

(三)构建“五有”智慧教研应用模式构建智慧教研新模式,提升教师的教研教学能力。聚焦我校教师真正教研需求,针对目前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和环节分散的问题,力图从备课、上课、听评课到反思和在线研修等教研环节之间进行贯通,结合我校“551”思维课堂内涵,构建“五有”(有序、有趣、有效、有情、有用)教研应用模式为课堂教学设计核心理念,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系列信息化教研模式,创新学科教研新形态。通过应用数据驱动的信息化教研模式,提高课堂效率,精准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

(四)提炼“五思”信息化结合教学方法

依据我校“551”思维课堂内涵,通过信息技术融合课堂的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输出“五思”信息化创新教学实践方法:创境启思--教师创设情境启动思考,自探静思--学生自主探究宁静思考,合作辨思--小组师生合作辩证思考,训练反思--当堂训练落实反馈思考,回归拓思--回归生活场景拓展思考。并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协同备课、精准听评课、教师课堂实践指导等多种方式,贯穿整校教师团队实现整体提升。

三、智慧教研生态建设与应用效果

我校依据“互联网+”教学模式下的精准备课、精准听评课、精准反思、精准学习等教研思路,利用教研空间在线平台、基于移动端的教研APP工具(备课本、听课本)收集教师的备课信息、听评课信息、教师学习信息,并利用智慧学伴平台收集学生过程性和总结性学习数据,从而实现教师备课、上课、听评课及网络学习和交流数据的汇聚和贯通,实现以数据为支撑教师智慧教研新生态建立。

(一)智慧“教研空间”平台环境打造

“教研空间”平台是我校定制化学习平台,具有“个人知识网络构建和知识管理”、“推送知识进化动态” “版本控制和可视化”等特色,这些特色使得教研空间平台的资源具有可进化性特征,为精准教研的第一步——精准备课提供有力支撑。

“教研空间”平台能够构建教师协同备课的关键活动,如教师个体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提交共享、教学设计方案比较阅读与修改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开展基于“教研空间”的协同备课。在整个协同备课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促进知识的传递与吸收,通过共享教学设计实现知识共享,紧接着通过教学设计的修改分析,实现对知识的思考比较,教师在协同过程中对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实现知识争辩和协商,在不断的同化和顺应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真正进化,紧接着再继续下一轮知识的完善。

通过协同备课,一方面让教师就具体课堂教学,围绕着特定主题分享了不同教学策略和方法,体现了群体教学智慧的汇聚,另一方面,通过“教研空间”平台的操作数据记录,可以精准了解教师备课参与度、贡献度、投入程度等,从而了解教师的精神面貌和教研投入度等。此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平台会基于环节、步骤等精准推荐已有优质备课资源,为教师备课提供参考,实现资源共享,在面对面交流基础上,大大增加了教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网络交互和学习。教师在完成备课后可直接通过教研空间发送听课邀请,为后续听评课数据的汇聚奠定基础。

(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资源沉淀1. 体验式混合培训资源

体验式培训是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强调的是“做中学”,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习者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参与,获得体验,分享体验,提升认识,进而获得个人与团队全方位共同成长。在培训过程中会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引导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设计多样化的互动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案例包,教师通过观看教学案例,使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的优缺点,并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将自己的观点发布到教研空间,以便于不同的学习者之间进行共享。

2. 微视频培训资源

微视频培训以5-10分钟的微视频作为主要学习内容,适合成人碎片化的学习特点,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灵活安排,教师在观摩微视频完毕,再完成每个微视频定制的相关学习任务,并不定时的在教研空间和同组指导人员进行交流和答疑,最后再反思整个学习过程和收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

(三)“五有”精准听评课工具建设

在主备课教师上课的同时,教研团队的其他教师参与听课,听课的工具不再是传统的纸和笔,而是移动APP工具,听课教师通过“五有”(有序、有趣、有效、有情、有用)教研课堂教学设计核心理念所应用到的各项信息化媒体方式全面展现、个性化记录教学进程,记录下自己对执教教师的思考内容,利用听课本工具对众多听课教师所提交的听课记录进行汇聚和分析,可以非常清晰呈现授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个具体环节,从中可以发现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亮点及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等重要信息。

评课过程与听课过程直接相关,听课教师根据前一阶段的听课记录对执教教师进行点评。无论是基于“教研空间”的在线评课还是现场评课,在交流过程分享彼此的教研智慧,研讨课程中最值得优化的流程点,产生更合适的教研方法,充分体现了教研智慧融合的过程,实现了对执教教师课堂的群体快速诊断,是精准化教研实践最重要的一部分。

(四)“五思”远程听评课诊断系统

综合远程听课诊断系统,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开展群体教研活动,利用直播技术实现教师和教师之间的连通,让教师与教师的即时交流、互动成为可能,让教研活动实现了“面对面+随时随地”,教师的教研活动更加方便灵活。

同时在课堂中采集、分析师生的音频、视频,通过课堂音频数据采集和分析,可以自动记录课堂师生互动结构、识别师生互动语言特点、判断课堂教学各要素-有效提问分析等相关信息。

如“五思”信息化创新教学实践方法:创境启思--教师创设情境启动思考,自探静思--学生自主探究宁静思考,合作辨思--小组师生合作辩证思考,训练反思--当堂训练落实反馈思考,回归拓思--回归生活场景拓展思考。对以上环节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为教师提供多维度教学分析结果和改进意见,大幅度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五)应用效果1. 借助智慧教研促进教师反思

经过精准听评课环节,有助于其对相关问题开展深度反思,同时鼓励教师在教研空间上发布其对具体教学环节和整体教学的反思。通过课后实践性反思,促进教师在问题解决中实现专业成长。可通过两种方式来促进教师精准反思。

第一,为教师设立反思支架。主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内容方面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适用性及对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判断;教学过程方面主要包括回忆教学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评价与反思,各类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对改进措施的反思,教学计划怎样改会更有效;教学策略方面主要包括感知环节,意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与自己密切相关;理解环节,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理论,行为结果与期望进行对比,明确问题的根源;重组环节,要重审教学思想,寻求新策略。

第二,多维度信息反馈促进精准反思。主要包括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信息的呈现来促进精准反思;从同行教师的评课信息中进行精准反思;从相关专家的点评信息中进行精准反思;从对教学音视频的分析中进行教学反思。

2. 面向个体的精准学习

经过了协同备课、精准听评课以及精准反思,通过对这些环节中教师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对校内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教学问题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和定位。同时根据个体教师的教学环境、教授学段、学生区域分布以及教师发展需求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精准学习提升和培训。

3. 面向群体的精准教研活动

在对每个教师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每个教师独一无二的特点和问题,也能够从大数据中发现教师群体中所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针对教师群体的共性问题可以通过开展群体教研学习活动,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来有效解决。教师网络研修实践共同体是一群为了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通过互联网聚集在一起的教师以及各类助学者组成的共同体,他们在网络研修活动中聚焦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网络研修平台的支持下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研修活动。

4. 专业能力提升

精准评课对执教教师和评课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对执教教师而言,课后通过查看听课教师借助听课本的听课记录,从听课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当中可以发现授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听课教师根据平台汇聚听课教师各类数据形成的课堂诊断报告以及推荐学习资源改进教学,在这种不断的反馈和改进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其次,对听课教师来说,基于课堂听课的精准记录和各类量表的考察评分开展评课,在对执教教师可以群体精准诊断的同时,还可以诊断听课教师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课堂评价的能力,以及诊断教学问题提出改进方向的能力。

在我校智慧教研新生态发展与实践中,用以分享和观摩的资源是多样化的,网络系统将智能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并鼓励教师发布个人学习心得,分享新的教学视频,由此建立一个学习者不断学习、分享、再学习、再分享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促互帮的上升式循环过程,构建全新智慧教研新生态。

报送单位: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