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离不开的日常生活的。现在科技发达,不同的手机app,都可以进行读书,如微信读书。用碎片化的时候,也可以读不少书。
上小学的时候,读连环画(不知道有没有人也读过),那时很多名著,被画成连环画,有点像现在的漫画,但又不同于现在的漫画。那时主要以趣味、获取乐趣为主。
上中学的时候,读的最多的是《读者》和《青年文摘》,几乎每月新新版本就买,因为认为见识少,思维得不到开启。书中的世界,是让你在旅途中,在坐车回家的路上,在假期中,一行行字,让人沐浴春分,吸取养分。我记得印象比较深,为积累写作素材,去把《史记》中的故事,边读边摘抄。也和标哥一起做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每节课都读课外书,老师上课,我们基本没听。那时不知道哪来的底气,在上课读这些书,包括《希特勒传记》、《福尔摩斯》、《曾国藩家书及传记》。。那时主要以获取课本之外的知识。
大学读的书相对少些,除了专业书外,更多的是动手能力的锻炼,所有的专业书,那时有了一个想法,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时要亲为,这个延续中现在,别人写了一篇再好的技术文章,我们收益最大应该是思路,自己动手实操一遍,才能进行转化。那时主要是读带给我的启发。
也有不少读者让我推荐书单,我觉得读书,一定读适合自己的认识层次的。很多经典的书,在很多人看来,很难理解其中的奥秒,那什么样的书才是经典的书呢?通常这类书的特点,就是,你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体会,而且这次和上一次不一样。另一个就是比你资深的人,他们也在学习和看的这类书。不同的人,读完后,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道:读书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路。"此第一境,读书是件思考的过程,打算要读好一本书时,要从书中,获取到重点信息,并不用从头到尾都读。因为第一境,只是关注所关注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悴“,此第二境,当关注了我们所关注的点之后,要弄懂其中精要部分,这时,基本要做来回琢磨,为什么好,好在哪?不好在哪?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要问自己多个问题,并去找答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种比较厉害了,通常在捣腾过很多篇后,突然理解了,哦,原来是这样哦,为什么当时没有想到呢?
读很多书,不如好好读一本书,读一些经典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