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枣北牛原产于湖北省襄阳市,中心产区包括枣阳市、老河口市和襄州区。以枣阳市的新市、鹿头、刘升等7个乡镇,襄州区的程河、朱集、双沟等8个乡镇,老河口市的洪山嘴、袁冲、孟楼等6个乡镇分布较集中。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以平原为主,东北部、南部多山,中部、北部为岗地,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100m,最高海拔778.5m,最低70m。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常年湿润多雨,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最高气温40.8℃;无霜期228天。年降水量800~10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1933h。区内有主要河流180条,分六大水系和七大河流。土壤以第四系黄黏土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甘薯等,耕作制度以麦稻两熟为主。牧草主要有黑麦草、苏丹草、红三叶、白三叶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产区与河南省南阳相连,历史上两地牛只互有交往,当地牛群受南阳牛的影响较大。枣阳北部主要是旱地,长期以来,牛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担负着耕作、运输等劳役。当地群众素有喂养黄牛的习惯,喜欢体大力强的役牛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当地群众积累了丰富的饲养管理和选种经验,历来重视耕牛的选种选配。要求公牛雄性特征明显、头四方、背腰平、肩峰高、脖子粗、胸宽深、个子大、毛色纯。要求母牛臀部大、性温驯、乳头大、排列齐、距离宽。严格的选种选配和精细的饲养管理促进了枣北黄牛的形成。1962年后曾在枣北牛主产区各乡镇设立配种站,负责选择和培育优秀公牛供周边地区配种,对枣北牛的品质提高起了良好作用。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1985—1995年的10年间,枣北牛的存栏数量比较稳定,1985年为10.79万头、1995年为10.39万头,之后下降速度加快。经湖北省畜牧局调查,2005年底枣北牛存栏总量6.14万头,其中公牛1.26万头、母牛4.88万头、成年公牛3268头、能繁母牛3.88万头。用于纯繁的成年母牛582头、后备母牛250头,种公牛96头。
2006年12月,湖北省畜牧局测量了枣北牛50头成年公牛和99头成年母牛的体尺和体重,结果与1986年版《中国牛品种志》数据比较有明显的提高。据1986年版《中国牛品种志》,18~24月龄未经育肥公、母牛各3头屠宰性能测定结果为:屠宰率47.4%,净肉率36.3%,眼肌面积56.5cm2。2006年测定结果与1986年比较差别不大。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 外貌特征
枣北牛体型中等偏大,结构匀称,皮薄毛细,骨骼较粗壮,肌肉发达、结实。贴身短被毛,无卷毛。基础毛色为草黄色、草白色,无白斑、黧毛、晕毛、沙毛及季节性黑斑(),鼻镜、眼睑、乳房呈黑色或粉红色,蹄、角多呈黑褐色,尾梢呈黄色。公牛头方额宽,颈粗短,肩峰发达;母牛头较窄长清秀,颈细长平直,乳房发育较好。耳平伸,耳壳薄、耳端较尖。角为迎风角,眼睑以黑、粉为主。肩峰适中,颈垂及胸垂小,无脐垂。胸较宽深,腹圆大,背腰尚平,尻部稍斜,四肢干燥有力。尻部长而斜,尾短,尾帚较小。
2.体重和体尺
枣北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 产肉性能
湖北省畜牧局对3头18月龄枣北公牛和2头18月龄枣北母牛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2.役用性能
枣北牛用旧式木犁,一犋两头阉牛每日可耕地2~5亩;成年公牛最大挽力467kg,成年母牛最大挽力240kg。
3.繁殖性能
枣北牛公牛10~18月龄、母牛8~15月龄性成熟。留种公牛一般2岁开始配种,母牛一般18月龄初配。母牛常年发情,春秋季较多,发情周期17~21天,妊娠期270~290天。初生重公犊(35±2.5)kg,母犊(32±2.5)kg;断奶重公犊(160±10)kg,母犊(150±10)kg。犊牛成活率93%。
四、枣北牛饲养管理
枣北牛饲养方式为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精饲料一年四季不断,无论饲喂干草还是青草,均铡后拌料饲喂。精饲料主要有大麦、蚕豆、豌豆、大豆、豆渣等。放牧期间,一般每头每天补饲1kg精饲料。舍饲时,每头每日饲喂稻草等农作物秸秆5.5kg、精料2.5kg。繁殖方式为人工授精。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枣北牛保护区和保种场。1988年开始进行良种登记,枣北牛当前主要作为杂交母本利用。枣北牛1988年收录于《中国牛品种志》,2004年收录于《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
六、枣北牛品种评价
枣北牛是优良的黄牛品种,当前的纯繁比例过低,有导致品种消失的危险,应加强保种工作。当地先后引进秦川牛、夏洛来牛、西门塔尔牛等品种杂交改良枣北牛,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杂交牛群,应加强对杂交牛群利用方向的研究,注意避免无计划的杂交利用。建议扩大纯种繁殖规模,通过本品种选育和适当导入外血培育肉用型枣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