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沿江11省市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破“化工围江”,治“长江病痛”。如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相关单位的行动自觉。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鄂璠 湖北宜昌报道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长江大保护,千秋之大计。化工产业愿意做先锋队、主力军。”
在春回大地、绿满荆楚之时,来自长江经济带沿江11省市政府、园区、科研院所、典型化工企业的代表近300人,于今年4月25日齐聚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之一的湖北省宜昌市,现场见证了《“长江大保护、我们在行动” 化工产业绿色发展共同宣言》的发布。
联合签署并共同发布这一宣言的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相关单位“集体表示”,坚信绿色发展是这个时代不可抗拒、不能逆转的潮流,“前路艰阻,但我们满怀信心,因为我们有对国家庄严的承诺——共赴美丽富饶大长江这一宏伟事业”。
我国是化工大国,化工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产业,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便捷和福祉,然而,受个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影响,不少人谈“化”色变,一定程度上使化工行业在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方面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化工污染问题也曾一度令人担忧。长期以来,长江沿岸重化工业高密度布局,是我国重化工产业的集聚区,污染物排放基数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43%,化工污染成为导致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为沿岸数亿人的饮水之源,母亲河长江缘何成了化工企业的“摇篮”?实际上,依水而建、借水而行,是全球化工产业布局的普遍规律,莱茵河、密西西比河也都是这样的化工布局。这是由化工企业临海、临江、临湖的“三临”布局特点决定的,与化工产业用水量大、排水量大等因素密切相关。
“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谋划,部署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沿江11省市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破“化工围江”,治“长江病痛”。如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相关单位的行动自觉。
与母亲河共生长
“出生、成长和壮大在长江之畔的兴发集团,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抢抓长江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每一次重大跨越始终都与母亲河长江密不可分。”2021年4月25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化工报社、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21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峰论坛召开,湖北兴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畅将自己所供职企业的故事娓娓道来。
湖北兴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发集团)的前身是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香溪河畔的小黄磷厂,第一代生产基地——平邑口化工厂位于三峡水库淹没线以下,产品单一,技术落后。1995年随着三峡工程开工建设,兴发集团提前完成了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技改工程,分别在白沙河和刘草坡建设了第二代化工园区,通过搬迁强身健体,产品品种、质量、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实现了脱胎换骨,在全国磷化工行业初露头角。1999年,兴发集团争取到国家给三峡湖北库区移民搬迁企业的唯一上市指标,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同年12月,组建成立宜昌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母公司,对水电、矿产、化工三大产业实现整合重组,在全国首创“矿电化”一体模式,将磷化工行业竞争由产品时代推进到产业链时代。2001年开始,兴发集团着眼保护三峡库区生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步入了开放式发展快车道,有序构筑立足宜昌、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三圈”发展格局,先后在国内乃至国外的许多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或设立区域营销平台,“其中位于长江黄金水道沿线建设的第三代化工园区——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和宜都兴发绿色生态产业园占据了全集团的大半壁江山,三峡库区兴山县实现了企业搬出去,红利飞进来,既保护了三峡库区绿水青山,又挣得了金山银山,探索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新路。”刘畅介绍道。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考察,一下飞机就到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察看化工企业搬迁、改造以及码头复绿情况。他强调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定要保护好。企业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主体和重要力量,要强化企业责任,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清洁生产,提升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能力。要下决心把长江沿岸有污染的企业都搬出去,企业搬迁要做到人清、设备清、垃圾清、土地清,彻底根除长江污染隐患。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共抓大保护,关键在落实。3年来,兴发集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全面推动“关停、转型、搬迁、治污、复绿”五大工程,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用实际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共抓长江大保护精神,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
第三代化工园区 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是位于长江黄金水道沿线建设的第三代化工园区,目前以精细化工产业为主,到“十四五”结束时将成为一个以新材料为主的产业园。
一家企业的绿色转型之路
3年后的2021年4月24日,《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和参加2021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峰论坛的嘉宾们一起冒雨考察了宜昌的绿色发展之路。兴发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而在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内,记者看不到烟囱林立、罐塔遍布、管道纵横、污水横流的景象,闻不到刺鼻的气味,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的场景。
在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不少参会嘉宾对产业园的黑磷产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个新产品正是兴发集团践行转型升级的成果。目前兴发集团正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合作,开展可媲美石墨烯的超级新材料黑磷研发,已实现公斤级制备,并且正在武汉、宜昌加快放大性实验。
兴发集团总经理助理陈晓清向记者介绍了兴发集团在全面推进绿色转型、打造本质清洁新体质新业态方面的三点具体做法。一是末端控死,变废为宝。宜昌园区封堵全部直排口,污水处理装置扩能改造到实际需求的1.5倍,所有废水集中处理达标后进入市政二次污水处理系统;四废基本吃干榨尽,综合利用率95%以上;外排废水有机磷含量控制在0.2mg/L以下(国家标准0.5mg/L),废气二氧化硫含量控制在5mg/m³以下(国家超低排放标准35mg/m³)。实施生态修复,建设绿色矿山、绿色水电、绿色化工,5家矿山被评为绿色矿山,高岚河被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国际小水电联合会授予兴山县“国际小水电绿色发展示范基地”,多个园区获评循环经济或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二是源头清理,推陈出新。近3年来,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拆除沿江装置10套,资产价值1.66亿元(累计拆除32套,资产价值13.58亿元),累计投资8085万元修复绿化拆除腾退的900米岸线,削减排放30%。整体关闭古夫后河、神农架阳日化工厂,淘汰落后磷酸盐装备总产能14.85万吨/年,实现机械化、大型化、智能化升级。三是过程净化,集成循环。集中建设大园区、追求工艺耦合集成,强化物料平衡,将各个环节副产物转化为其他环节的原材料,构建绿色体质,实现本质清洁。
“我们始终依托创新驱动,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科学把握依托技术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心无旁骛地走绿色化、精细化、高端化发展道路,矢志不渝地攀登精细化工技术高地。近3年累计投资51.5亿元,大力开发微电子、有机硅新材料等高端产业技术,推动化工产业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方向转变。”陈晓清告诉记者,目前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仍以精细化工产业为主,到“十四五”结束时将成为一个以新材料为主的产业园。
绿色江边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一江清水、两岸葱绿正成为现实。
坚决淘汰沿江一公里落后产能
兴发集团的绿色转型之路只是缩影。参加2021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峰论坛的多位化工产业相关单位负责人都分享了各自企业创新驱动、谱写长江大保护绿色篇章的经验与心得。
长江经济带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磷化工产能。由于一些地方和企业发展粗放、环境管理滞后,对长江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三磷”整治是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解决长江经济带部分河段水体总磷严重超标问题,消除部分涉磷企业造成的突出水环境隐患,生态环境部于2019年印发《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指导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湖南、重庆、江苏等7省市开展集中排查整治。
龙蟒大地农业有限公司为沿江发展磷化工产业提供了宝贵经验。据龙蟒大地农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何丰介绍,磷石膏综合利用是变废为宝、减少隐患、保护环境的多赢之举。龙蟒公司通过浮选净化技术,去除磷石膏中的有机物与可溶性杂质,提高磷石膏白度、纯度,降低放射性,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平台,联合四川省建材院、四川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西南交大等,进行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生产市场差异化、品质高端化的石膏建材系列产品,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行业,农用化学品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国内老牌农用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近年来积极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政策,聚焦企业实际问题自我诊断,提出“去瓶颈、补短板、谋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努力打造“水清厂绿产业优”安全绿色农化标杆企业。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总工程师熊金华具体介绍了三大板块的创新发展经验。一是将原药板块做精做细。聘请国内高校院所知名专家、学者组建公司产学研专家团队,重点对精简后的原药生产装置进行自动化、连续化改造,实现清洁化、绿色化生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将制剂板块做大做优。建成拥有“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准的绿色、智能化草甘膦水剂、颗粒剂加工、包装线,广泛承揽国内外农药制剂加工、分装业务。三是将化工板块做优做强。合作开发氯气资源利用项目,延伸产业链,释放产能;拓宽氢气外销途径,通过向园区企业供气,最大限度增加企业效益;发展化工新材料项目,建设8万吨/年润滑油(脂)项目。
“纵观农药行业未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环境下,绿色发展已成为行业主旋律。”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宋宝安看来,传统农药不能满足农业生态文明要求,农药绿色化是从根本上实现农药“减施增效”的有效途径。绿色农药的原始创新是解决我国传统农药存在的问题关键,对我国农药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宋宝安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建议:一是加大天然产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研制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农药及其衍生化农药、生物(性)信息素产品等;二是加大研发高效低风险小分子绿色农药力度,系统进行农药生物活性的评价工作,扎实开展农药对环境生态风险影响和农药残留的评价等工作,推动绿色兴农、质量兴农;三是加大基因编辑技术、RNA干扰技术、基因蛋白组学和功能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在绿色农药创制中的研究应用力度。
“长江经济带各级政府和化工企业应认真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坚决淘汰沿江一公里落后产能,提升流域新环境标准和管控要求,推进长江经济带化工企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为‘十四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协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指出,新的形势对沿江化工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更高要求。一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系列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二要把创新放在首位,坚定不移推动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三要坚守绿色低碳发展生态底线,努力打造化工产业绿色制造新体系;四要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形成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协调发展新机制;五要遵循化学工业发展规律,努力提升沿江化工园区科学发展水平。
迎接数字化变革新机遇
《“长江大保护、我们在行动” 化工产业绿色发展宣言》的发布,是2021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峰论坛的重要成果之一,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相关单位共同提出了六项倡议。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确立保护性开发、在保护中建设的先进理念,将保护好长江资源环境生态置于一切工作的优先位置,决不因追求个体经济利益而牺牲长江保护共同利益,使其成为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共同的价值观及行动准则。
二是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日常做起,抓好安全、环保、节能降耗和减碳等各项工作,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以扎实的工作成效与新的面貌,重塑化工产业社会形象。
三是探索流域性绿色发展新模式。从体制机制创新、监督管理创新、先进技术创新、清洁生产创新、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创新等全方位入手,探索实践,创新突破,让保护好长江有坚实的依托。
四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率先走向高质量发展。以企业创新实践为主体,集成政、产、学、研、用、媒等产业相关方面力量,创造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尽快形成破旧立新的生动活泼局面。先行先试,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中国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主战场。
五是积极探索产业协同发展,融入并推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进程。以开放共饮一江水的胸怀,集中力量办大事,多层次、全方位推进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一盘棋规划、一体化发展。促进理念、规划、技术、经验、生产要素、人才、资本等融通与协同,全产业互学互促、共建共享、合作共赢。
六是内守本分,外济时局,报效国家。打铁还需自身硬,脚踏实地抓好产业绿色发展,同时关切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力所能及参与并推动长江大保护各类社会事业发展,成己达人,美美与共。
当下,对于化工行业而言,一个利好机遇是数字化浪潮正全面袭来。公开数据显示,58%的化工企业正在通过拥抱数字化取得竞争优势,94%的化工企业高管预计加大对数字化能力的投资。
上海化工区是我国第一个以开发区机制和模式建设的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经过20年的超常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集聚国际知名跨国化企最多、循环经济水平最先进、产业能级最高端、安全环保管理最严格的国家级石油化工专业经开区。在2021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峰论坛上,上海化工区管委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余亮茹在介绍上海化工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目标、新举措时表示,上海化工区将围绕“支撑城市发展,拓展智能制造,坚持绿色循环,带动辐射周边,满足社会需求”的思路,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好支撑作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扮演好桥梁纽带。
余亮茹具体介绍了六方面的重点工作,其中之一便是“做精管理服务,推动园区治理提效”。在这方面,上海化工区将推进园区数字化转型,建设“国际数字之都”先导园区;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无锈蚀、无垃圾、无破损、无露土、无异味”;加快美丽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四季缤纷的“花”工区、景色宜人的“画”工区。此外,上海化工区还将“做强化工产业,推动发展变革提速”“做实安全环保,推动生态绿色提级”“做优营商环境,推动公共服务提质”“做活创建互助,推动价值理念提升”“做深联动发展,推动融合共享提档”。
实际上,上海化工区早就开始了对于数字化的探索,“十三五”以来,园区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标准创新、方法创新,聚焦“智慧业务、智慧政务、智慧服务”三大领域,基本再造了一个实时动态的“网上化工区”。同时,智慧决策平台、大数据中心,以及智慧公安、智慧医疗、智慧海关、智慧管廊等一批项目的投用,也为当前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夯实了基础。
不久前,上海化工区举行数字化转型推进大会,提出最新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数字之都”先导园区,实现治理数字化能力全面跃升,经济数字化发展全国领先,服务数字化水平行业一流,安全环保达到新高度,营商环境成为新典范,形成区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新范式,引领化工园区数字经济新跑道;到2035年,将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化工园区。
化工区·“花”工区·“画”工区 通过美丽园区建设,我国第一个以开发区机制和模式建设的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上海化工区,如今已成为四季缤纷的“花”工区、景色宜人的“画”工区。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5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