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雪,李晓松,江洪燕,朱莹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2)

摘要: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提升,探索和实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医学院校如何积极推进思政工作改革,探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建立“课程思政”体系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围绕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出建议,以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提升, 探索和实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改革已 经成为必然趋势。医学教育各门课程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要 求,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 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作为医学院校,如何加强专业教育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挖掘专业 课程的价值内涵,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途径推 进“课程思政”教育进程,是当前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1医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 1 培养新时代合格医学人才的内在要求

办什么样的大学、坚持什么方向、高举什么旗 帜,是高 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性与方向性的问题[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 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色,坚持了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导向,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挖掘各门课程的价值意蕴,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确保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顺利实现[2]。医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深入研究和把握医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规律,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挖掘专业课程的价值内涵,引导学生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树立“人民健康至上”科学正确的医学价值取向,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弘扬“尊重生命、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才能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卓越的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1. 2 当前医学院校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目前医学院校思政教育主要通过四门思想政 治理论课展开,思政课教学成效不足。首先,教学 方法单一,大多数医学校的思政课仅通过单一的 公共课堂讲授为主,授课老师缺乏临床和实践的 切身体会,学生不能将课堂上的价值观教育、医德教育在临床实践中联系运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受到影响; 其次,医学专业课业负担重,学生难以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思政课,在思想上偏重医 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 思政课常流于形式;第三,很多的医学院校一味追求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对于思政教育的资源分配, 同样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课程思政”以专 业课程知识为载体,在其中灵活穿插部分思政教 育内容,拓宽了思政教育途径,优化了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是推进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和说 服力的重要举措。

1. 3 利于促进各门课程深入发掘育人价值、丰富

专业课育人内涵

任何学科或课程都应该有价值导向作用,承载精神塑造、价值观教育职能。各门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中蕴藏了丰富的德育内容,包含着大量科学精神培养、道德价值评判、传统文化传承、以及人文关怀等,要靠教师把它们精心挖掘出来再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如在学习某一专业内容时,联系千百年来医学发展历程中,我国人民在与疾病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穿插医学界无数先贤科学家为攻克医学难关坚忍不拔、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尽早就能树立攀登医学高峰的信念;穿插医护人员为拯救病人维护人民健康,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献身精神,通过结合真实案例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医德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4 利于增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筑牢和谐医患关系的根基

近年来,随着恶性伤医事件的不断增多,医患关系紧张,这其中存在医疗体制不健全、政府监管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但除此之外,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缺失,缺乏责任感和仁爱之心,服务意识淡漠,丧失对疾病的敬畏和对病人尊重之心,诊疗过程中滥用药物、过度检查和治疗、收受红包等,激化了医患矛盾。追根溯源,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价值观、思政教育实效性不理想为医患矛盾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使得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进入临床实习乃至成为医生之后都将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医疗行为,从而改善现今医疗行业的歪风邪气,缓解医患矛盾问题,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医学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2.1 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方针和工作原则。全国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和随后出台的《关于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 见》,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纲领性的要求,对促进新形势下高校重视 和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积极指导的作用,为高 校思政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及支持环境。医学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良 好政策支持环境下,医学院校应当积极推进思政工作改革,探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 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2.2 丰富的专业课程育人教学改革实践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不断进行由“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教育 教学改革,各高校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课程思政”的理论探讨 和实践工作,积极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 体系,在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上海市所有高校都成立了“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 武汉大学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专门 推进落实;

上海外国语大学实施“关于在外语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学改革项 目,增加了时政内容作为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抓 手[3]; 上海中医药大学推出“人体解剖学”课程, 在传授解剖技能的同时,增加了对遗体捐献者感恩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 医学责任意识的审视[4]; 武汉大学开设的由知名教授和两院院士授课的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 论”,把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 度融合,演绎了生动的爱国思政课[5]。

各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改革 实践证明: 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纯粹思政课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 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这些探索为“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研究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3构建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议

3.1 抓好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保障 “课程

思政”改革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课程思政”是一种理念,是以“课程思政”为 载体和突破口,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 合”的有效路径,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的一部分,包括在专业课程中发掘价值意蕴、与思 政课程合力育人,但又不局限于此。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还应包括思政理论课和 医学人文通识课等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制度保障,开 展多部门多学科的资源整合[6],因此必须强化党政主体责任,从顶层设计、总体部署、建立长效机制,将立德树人工作纳入一流大学建设规划中整体推进,使高校思政教育改 革具有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3. 2 加教师强队伍建设,培养教师育人理念,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医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要靠医学专业课和医学基础课教师在每一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传播价值观念、医学科学精神、医生职业道德,这对医学院校教师的全面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首先,所有专业课任课教师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全员育人的共识,确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增强教师的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思政教育不只是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的事,在发挥思政课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施“课程思政”,所有课堂都肩负起育人功能,全体教师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切实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其次,要提升专业课教师有效育人能力。专业课教师除了具备深厚广博的知识底蕴,还要有 能力深入挖掘学科的价值元素,提炼社会责任、法 治思维、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等要素,梳理专业课 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建立学科专业知识、医学人 文、临床实践、生活多维度的交融关系。将其列入 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实 现从一名授课老师到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的转变。

第三,要提升高校教师思政素养。虽然专业课教师注重专业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深厚 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功底,但在政治理论方面投入 精力不足,导致思政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急需提升高校教师思政素养。可通过开展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培训,制定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 教师定期交流机制,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政课 集体备课,确保专业课骨干教师能够理解和贯彻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课程思政”全面推广提供核心支撑。

3. 3 完善“课程思政”机制创新,保证“课程思政”常态化发展

创新思政教育机制,如领导机制、协作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等。领导机制要求校党委切 实发挥好以校长为主体的责任,强化行政部门和 各系部的育人意识,在教学中协作互补,实现全方 位育人; 评价机制就是通过制定评价指标和方法,对医学院校思政教育指导思想、课程地位、教学质 量和医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以检验课程思政 实施效果。合作机制即把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医 德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探索学科间、多部门的协作育人机制。如把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纳入“全员育人共同体”,整合党政部门如教务、学工、团委、组织部等职能部门, 做到职能互补、促进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实现一体化管理;激励机制要把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纳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课堂教学考核体系中把育人列为评价内容,引导教师自觉主动的开展课程思政,激发、调动专业课教师育人积极性。一系列“课程思政”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为“课程思 政”常态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4 以学生为本,着力增强专业课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医学院校教师应根据医学生的心理变化、发展特征和成长规律,根据教育发展规律,把医学生的现实需求、思想困惑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改进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教学载体,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7],使专业课育人更有针对性。(转载自《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期刊,2019年5月第39卷第5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