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关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的交界处,作为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口,素有“天下第九关”的美称。别看这里横亘着太行山,崇山峻岭中却鱼肥水美赛江南。当地农民正是利用历史和地理优势发展渔业养殖,在增收路上实现了因“渔”而“裕”。

历史上,世代生活在大山里的娘子关人并不吃鱼,更不养鱼,人工养鱼是近30年才发展起来的产业。目前,娘子关周边几个村渔产总量达到200多万斤,协会组织村民们成立了公司,注册了商标,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村民年人均渔业收入800多元,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

娘子关渔业协会 会长 高树根:(产量有多少,都有些什么鱼呢?)咱们这一池能产四五千斤,现在主要是养殖鲟鱼。(还有什么鱼呢?)现在咱们还有虹鳟鱼和罗非鱼。

祖祖辈辈靠山吃山,怎么突然想到要养鱼呢?上世纪80年代初,娘子关发电公司的冷却水被当地村民看中,村委会利用电厂冷却水来养殖热水鱼,增加集体收入。当时引进的品种是非洲罗非鱼,这种鱼要求水温在28摄氏度以上,而电厂冷却水正好满足这个条件。经过20年的发展,娘子关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高密度温流水饲养罗非鱼养殖基地之一。罗非鱼的产量达到每年55万公斤,占本地市场80%的份额,并销往石家庄、太原等地。

娘子关渔业协会 会长 高树根:从2009年改制了以后,没有那个热水了,只能依靠咱们当地的资源,当地资源的水温就是18度,适宜咱们鲟鱼的生长,一直到发展到这么大。

村民们发现,温河、桃河在娘子关交汇,村庄四周泉眼星罗棋布,而且全年恒温18摄氏度,充沛优质的温泉资源为当地复产复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几年根据市场需求,这里的鱼类品种,由原来单一的罗非鱼,发展到中华鲟鱼、虹鳟鱼、河鲈鱼等多个品种。协会引进新技术,采用国际先进的液氧增氧技术,使鱼塘亩产量翻了一番。娘子关渔业公司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如今,当地依托娘子关旅游景区,结合自身渔业优势合力打造“太行渔村”旅游项目,促进村民再增收。

娘子关镇坡底村 村委主任 高海柱:把一些游客吸引进来,让他们看鱼、吃鱼、钓鱼,依托咱们娘子关旅游的市场,把咱们下一步农家乐、乡村游要搞一下,从而能带动一下咱们农村一下留守人员的增收问题。

新华社记者赵阳 山西阳泉娘子关报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