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为山茶科植物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var. assamica (Mast.) Kitamura[Thea assamica Mast.]的嫩叶。普洱是哈尼族语音,我国明清时代开始这一带把茶外运,形成茶马古道,后进贡朝廷,称呼来自于这一地区的为“普茶”。延续下来,现在把产自于云南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澜沧江周边在区,大叶种晒青茶原料按一定特定工艺制成的叫普洱茶。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中国已经有了普洱茶的栽种记载,而真正让普洱成为名茶,是在清朝,据传说雍正和乾隆对普洱茶颇为喜欢,雍正还为其专门设立茶厂,到乾隆帝,正式为普洱赐名,“夏喝龙井,冬饮普洱”一时成为宫中潮流,普洱茶也是乾隆帝最为喜爱的茶种之一。
清代乾隆帝饮普心得
【普洱是什么茶】为山茶科植物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var. assamica (Mast.) Kitamura[Thea assamica Mast.]的嫩叶。经过采收(采茶)、加工(萎调、杀青、揉捻、晒青、发酵、风干、压型、包装等工艺制作而成。它主产于云南勐海、勐腊、普洱市、耿马、沧源、双江、临沧、元江、景东、大理、屏边,河口、马关、麻栗坡、文山、西畴、广南、西双版纳以及贵州盘县、榕江、广西扶绥、昭平、福建等地。
【普洱茶的分类】
一、以茶树种植管理方式分类分为:野生茶、茶园茶(就是人工种植的,也称野放茶、台地茶)等;
1、野生茶:指从非人工栽培的茶树上采摘原料,加工制成的茶品。野生茶树通常有一定树龄,茶气充沛,养分充足,绿色无污染。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经过“驯化”的野生茶,才适合饮用。
2、茶园茶:又名基地茶,茶园茶,指从人工茶园栽培的茶树上采摘原料,加工制成的茶品。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市场需求的上升,云南出现了大量人工茶园。人工种植的茶树,通常树龄短,养分薄。
二、按树木生长时间及高低分为:乔木茶和灌木茶。
1、乔木茶:茶树高五米以上到几十米,其中很多是野生老茶树,叶片较大,称为大叶茶;
2、灌木茶:茶树高五米以下,比较矮小,分枝稠密,没有明显的主干,也是我国栽培最广的茶树类型之一;灌木茶叶片单薄,养分少,被称为小叶茶;
三、从普洱形状上分:分为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两大类。
1、普洱散茶:传统品类为毛尖、粗叶,今已发展为普洱绿茶、普洱青茶、普洱红茶、普洱黑茶、普洱黄茶、普洱白茶6个品类。
2、普洱紧茶:是属于传统品类的茶,为芽茶、女儿茶制成的团茶、饼茶、茶砖,今发展为由6类散茶制成的普洱沱茶(含大、小沱茶)、普洱饼茶(含青饼、熟饼、方饼、圆饼、异型饼)、普洱茶砖3个品类;其制作方法,就是将散茶经过蒸(炒)后,装入各种品类模具并经特定工艺压制成型。紧茶按照后发酵方法,有“生普洱”和“熟普洱”之分。
(1)生普洱:即制成晒青并进而制成紧压茶后令其在自然存放中缓慢发酵陈化者,如“青饼”。生普茶气足,更解腻,更过瘾。生普主要从香气、回甘、汤感、苦涩、茶气、体感等方面感受。其品味以生普为佳。
(2)熟普洱:即将晒青以高温、高湿加速发酵者,如“熟饼”。熟普不涩不苦,柔美甜顺,更适合养生;熟普主要从:醇厚感、甜与甘、滑顺度、异杂味、香韵等方面判断。
3、饼茶:又名饼茶。扁平圆盘状,有点像披萨饼那样,是最为常见的品种之一。
4、沱茶:形状酷似饭碗,直径约十公分左右。沱茶选料多为嫩叶,口感鲜活,活性物质多。
5、砖茶:大约是砖块的一半,同样也是长方形。大部分砖茶都是经由西藏、蒙古等地运至各方的,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输。砖茶选料多为成熟叶片,口感醇厚,耐冲泡。
四、按照普洱存放方式分为:
1、干仓普洱:普洱茶存放于干燥,通风及清洁的仓库,使茶叶自然发酵,陈化10—20年为佳;条索结实,颜色鲜润,油而光泽,充分表现了茶叶的活力感。
2、湿仓普洱:普洱茶放置于较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等;以加快其发酵速度。
按地域分那就更多了,在这不一一列举。
【普洱茶的功效及保健价值】
一、历代古文献对普洱茶功效及保健价值的记载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的文字。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也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到了清代张泓《滇南新语》就云:“滇茶,味近苦,性又极寒,可怯热疾”。这里就指出 普洱茶是苦寒之品,可以清热祛除热病。
清代著名医家张璐于清康熙三十四(1695)年撰写的《木经逢原》中有载:“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止痢之功”。对普洱茶详细记载其功效和作用的应该数清代医药家赵学敏,他编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云:“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去瘀,清胃生津。”,并指出:“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得肠通泄。”在他的著作卷六《末部》中双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茶膏)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茶膏)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者,研敷立愈”。非常详细地记录了普洱茶临床作用。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恩科进士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也载:“团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清代医药学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写道:“茶微苦微甘而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清热消炎,肃肺胃,明目解渴。普洱产者,味重力竣,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霍乱痢疾等症初起,饮之辄愈”。 进一步说明了普洱茶的临床价值。清代赵学楷撰于18世纪中叶的《百草镜》上记载:“用普洱茶三钱煎服,少倾尽出。费容斋子患此,以黑暗不治,得此方试效。”在这里讲了普洱茶的驱风之功效,因为在祖国医学中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因此普洱茶似乎也可以治风病的,应该不局限于寒、热二疾了。
二、普洱茶的现代功效
1、普洱茶的现代功效是:清胃生津、消食化痰、解酒解毒、利尿散寒,止咳化痰、消胀减脂等。
2、普洱茶的现代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痰热、热毒上冲引起的咽喉肿痛、痰多、咳嗽、痤疮(生普比较合适)等有缓解作用。熟普特别是老熟普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具有消食理气消胀的效果。主要用于饮食积滞引起的脘腹胀满、胀气、呃气吞酸甚至饮食不节、不洁引起的泄泻。
三、普洱茶的保健价值
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抗氧化、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保健价值。对“四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胆固醇)”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普洱茶所含的茶多酚、茶褐素、茶红素、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等,都是人体所必须有效成分,特别是这几年来人们对普洱茶所含茶褐素和茶红素从实验室深入研究也证实普洱茶可谓是“茶中之王”,不愧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
学者从实验室通过植物化学研究在普洱熟茶中分离鉴定出33种化合物。但普洱生茶与普洱熟茶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大[1],通过茶叶的渥堆发酵,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普洱茶内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出现了普洱生茶中所没有的成分。通过发酵,出现了4个特征性的金鸡纳素型氧化黄烷醇类内酯化合物。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有大量微生物参与,其中以黑曲霉菌最多,微生物参与发酵导致普洱熟茶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2-4]。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小分子的儿茶素、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氨基酸等含量急剧下降,而形成了茶褐素等物质[5]。此外,普洱熟茶中发现8-氧化咖啡因的存在,应该是普洱茶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生物转换而来的。
最近10年茶和茶多酚的药理活性被广泛研究,证实了茶饮料的确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病率的作用[6,7]但是普洱茶相对于其他茶类来说,茶多酚含量不占有优势,但却有独特的药理活性。近些年人们通过体内以及体外实验发现普洱茶具有保肝的功效[8],长期服用普洱茶可以保护肝脏免除氧化损伤。国内有学者通过大鼠模型发现普洱茶通过调节血脂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肝脏脂肪病变的程度,从而达到保肝的效果。茶叶本身就有“提神解乏,明目利尿,消暑清热”的功效,通过小鼠实验发现普洱茶,特别是普洱熟茶的抗疲劳作用尤为明显。有学者也初步探索了普洱茶抗辐射的作用。此外有文献报道普洱茶茶褐素类复合物具有的抗疲劳和降血脂活性[9]。
【参考文献】
[1]顾 睿、李瑞明等.普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天津药学:2011年第1期。
[2]周红杰,李家华,赵龙飞,等. 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 茶叶科学, 2004, 24(3):212
[3]罗龙新,吴小崇,邓余良,等. 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 茶叶科学, 1998,18(1):58
[4]陈可可,朱宏涛,王东. 普洱熟茶后发酵加工过程中曲霉菌的分离和鉴定. 云南植物研究,2006,28(2):123
[5]龚加顺,周红杰,张新富,等. 普洱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变化的研究. 茶叶科学,2002,22(1):51
[6]Mukamal K J, MacDermott K, Vinson J A, etal.A 6-month randomized pilot study of black tea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m Heart J,2007,154(4):724
[7]Chen D, Milacic V, Chen M S, etal. Tea polyphenols, their biological effects and potential molecular targets. Histol Histopathol,2008,23(4):487
[8]Pin-Der Duh, Bor-Sen Wang, Shiou-Jen Liou, etal. Cytoprotective effects of pu-erh tea on hepatotoxicity in vitro and in vivo induced by tert-butyl-hydroperoxide.Food Chemistry,2010,119(2):580
[8] 龚加顺,陈文品,周红杰,等.云南普洱茶特征成分的功能与毒理学评价.茶叶科学,2007,27(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