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春,李怀珍下岗了。迫于生活的压力,她开始自谋职业。在沂蒙山区,“煎饼卷大葱”是传统的特色食品,家家支鏊子,户户摊煎饼。细心的李怀珍经过一番考察发现,人们日渐崇尚科学营养、传统自然的饮

食文化,粮食煎饼前景看好。她当机立断:生产原汁原味的煎饼。

李怀珍从小在东北长大,并不会烙煎饼。*开始的时候,鏊子转不匀,摊面糊不能同步,尽管她没日没夜地练习,可烙出的煎饼还是又厚又硬,根本不成形。不服输的李怀珍四处拜师学艺,请来一位老奶奶做**,一招一式悉心揣摩。经过一番苦练,她终于娴熟地烙出了一张张漂亮的煎饼。李怀珍支起四盘大鏊子,左右开弓,效率顿时提高好几倍。

为了创出**,李怀珍给自己的煎饼起了个名字:金穗煎饼。因为薄如纸、色泽亮丽、营养全面,金穗煎饼很快名声大振。每逢节假日,煎饼甚至供不上卖,李怀珍只能连夜加班。

金穗煎饼**炮打响后,李怀珍又敏锐地发现,单一经营小麦煎饼已经显得被动,杂粮煎饼前景广阔。于是她又研制出大米、小米、绿豆、水果等几十个品种的煎饼,顾客买回家储存两三个月不变味,还备有芝麻盐、香辣肉丝,卷上吃味道鲜美又有营养。

李怀珍想,用**民歌作为商标,有利于打造企业**,用它注册商标肯定能叫响市场。果然,许多企业看“沂蒙小调”煎饼前景光明,纷纷要求加盟。上百个品种的产品摆上了超市货架,订单越来越多,她和员工加班加点也赶不过来。

以前李怀珍认为煎饼谁都会吃,包装上就没印食用方法。小煎饼走向大市场后,闹出了不少笑话。2000年丹麦客人*次见到她的煎饼,以为是餐巾,又擦脸又擦手,就是不会吃,陪同人员讲解之后,客人笑了:"如此精巧的食品!我**次见到。"2001年,李怀珍带上煎饼,千里迢迢赶赴上海,参加“山东省*届名优农产品产销订货会”,好奇的上海顾客问她:煎饼煮着吃,还是用微波炉煲着吃?“不用,开袋就能吃,卷上菜更香。”她拿起一片煎饼,卷上沂蒙小吃芝麻盐,递到他们手里,“哇,好吃好吃,再来两包!”短短三天,煎饼销出了两千多公斤。回来后,煎饼袋上就印上了中英文食用说明。李怀珍还用上了互联网,拥有了自己公司的网页,访问的人络绎不绝。“沂蒙小调”煎饼在成都、临沂等地设立了六个办事处,产品**全国,甚至美国、日本、阿联酋都有代销点。

从下岗女工到公司经理,李怀珍的创业之路坎坷艰难,又其乐无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