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论在青砖黛瓦的农家小院,还是在白墙蓝顶的牧户庄园;不管是在开满鲜花的乡间小道,还是映掩在绿树丛中的袅袅炊烟……无论在哪个视角,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哈达图淖尔村都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过去,哈达图淖尔村里家家户户养猪,少的几头,多则几十头,生猪产生的粪污以堆肥形式存放,一到夏天到处都臭烘烘,周边村的人都不愿意来串门;如今还是家家户户养猪,养殖数量有增无减,可是粪污不见了,臭味没有了,来来往往的人也明显多了起来。这个小村庄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里子”:巧念养猪致富经

“去年猪肉价格好,到现在卖了十多头,收入还不错。” 见到乔喜则老两口时,二人正在边打扫猪圈边说。只见猪圈内干干净净,几头刚满月的小猪正悠闲地吃食。

今年66岁的乔喜则回忆起几年前的苦日子,哽咽着说:“前几年,我得了胃癌,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老伴儿身体也不好,我家被认定为贫困户,每年靠着种地获得一些不稳定的收入,还欠了很多债,不知道靠什么赚钱维持生活,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政府帮助了我,让我靠养猪拜托了贫困。”

从贫困户到一年有近5万元的纯收入,乔喜则彻底摆脱了贫困,日子越过越好,身体也逐渐恢复,去年家里又盖了一间60多平米的大瓦房。

和乔喜则一样,村中养猪的人家逐渐多了起来,哈达图淖尔村也成为附近有名的“养猪村”,村民因养猪而增收致富。

今年51岁的燕永发是村中出了名的“养猪能手”。2012年,燕永发率先在村中大规模养殖生猪。“那时候一头猪能卖差不多3000元,在家安心养猪的收入比我在外面打零工挣的钱多。”燕永发说,经过多年的发展,他的生猪养殖规模逐渐扩大,规模最大时他家有300多头猪,去年家庭收入超过30万元。

2019年,全村生猪存栏 9200 头,出栏 15000 头,年产猪肉量在 1500 吨以上。当年11月,总投资1000万元的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项目正式投产。“项目占地60亩,包括4个标准化养殖区和一处粪污处理系统。我们采取‘七统一’养殖模式,统一提供猪仔、统一专人管理、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屠宰、统一分割销售、统一粪便处理,不仅让村民养猪方法更科学,也有效降低了他们的养殖成本。”哈达图淖尔村党支部书记呼丽说,“旗里帮我们找市场、扩销路,镇里的科技特派员帮我们做生猪疫病防治,科学系统的生猪养殖让我们村养猪的抗风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呼丽告诉记者,基地里砖瓦结构的猪舍每平方米800元的建设成本由政府和养殖户分担,养殖户只需交300元左右,每头猪每年的管理费只有8元,村里的贫困户可以免费使用场地。

燕永发家的猪就“住”在这里,他算了一笔账,相较于过去分散养殖的多种弊端,尽管在基地养殖有少许费用,但总体上自家的养殖成本还是下降的,每头猪的养殖成本平均降低300元。“现在基地卖猪都是按猪的部位卖,不同部位有不同价格,卖一头猪能比过去增加200元的利润。” 燕永发乐呵呵地说,省下来的钱就是自己多赚的钱,现在自己每天只需去基地的饲料房准备饲料,养猪轻松了不少。

通过该项目带动,全村户均增收26000 元左右,同时该项目不仅可以促进哈达图淖尔村养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辐射带动全镇相关产业,如饲料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种植业的发展。“项目在建设运行中与村民建立了四种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劳务收益,二是产业兜底收益,三是托养分红收益,四是消费扶贫收益,这样既能巩固我们脱贫攻坚的成果,又为我们在乡村振兴中有了产业的抓手,一举两得。”红庆河镇副镇长乔浩洋告诉记者。

“面子”:“美颜”只需这“一键”

养了猪,致了富,可村中的卫生环境一天不如一天。“前几年,村里每家都有猪圈和粪池,整个村子都是臭烘烘的,平时我们身上也都是养猪的味道,特别难闻。”村民崔广胜说,尤其是每年夏天都是他最头疼的季节,因为家里不能开窗户,一开窗满屋都是猪粪的味道,特别折磨人。

可如今,走进村中的任何角落,看粪污没有了,臭味没有了。村里的生猪养殖户将自家生猪都送到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而原来各家各户房前的猪圈也全部被改造成小菜地、小果园。

记者在基地看到,养殖区干净整洁,标准化圈舍、高压水枪、自动舍饲设备一应俱全,整齐排开的猪舍内,一头头肥头大耳的猪悠哉地嚼着吃食……养猪场却看不到猪粪,也闻不到猪粪臭,这个年出栏上万头生猪的养殖场是如何做到的?

“如果不走生态养殖的路子,场里上万头猪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将是巨大的隐患。1万头生猪一年可产生5000吨排泄物,粪污处理中心对粪污统一收集、通过技术转化处理后,可年产肥力翻倍的有机肥3000吨,沼气1.8万立方米,不仅可作为燃料供周边村民使用,还可二次转化做生活用电,满足养殖基地和200户居民的照明用电。而有机肥‘反哺’于村内2000亩农作物种植,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改善了土壤质量,也保护了周边的水资源。”呼丽介绍,养殖基地成功打造出了一条“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有机肥(沼气、沼液)利用—农田种植—生猪养殖”的种养结合生态链,实现了种养殖生产要素的有机循环。

养殖基地给村民带来的好处远不止方便、省事儿、空气好等这些直接效益。集中养殖后,村民房前屋后的猪圈拆了,可以种植瓜果蔬菜,搞活庭院经济。崔广胜还算了一笔账:如果满负荷养殖,一年可产生5000吨猪粪,经过处理后,沼渣、沼液是上好的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而产生的沼气可转化为40万度的电,足够周围村民日常用电。

随着萦绕在空气中的猪粪味儿化成沼气、转为电,生猪养殖基地生成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正在一键“美颜”哈达图淖尔村。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是红庆河镇通过‘人畜分离’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标本兼治的有益探索,我们根据村民居住距离,建了四个片区的标准化圈舍和一处粪污处理中心,所有粪污通过8公里管网集中在一个片区处理。不仅在全旗率先实现了农村污水集中排放处理和规模养殖粪便综合治理,也让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乔浩洋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