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镇位于滨州市沾化区北部,是滨州市的北大门,镇域面积529平方公里,拥有38.84公里海岸线,渤海湾的南岸,地处北纬38度线附近,终年温差大,海水盐度高,海盐微量元素等自然资源丰富,盛产各种鱼、虾、蟹、贝等海产品,有着“中国渔盐之乡”的美誉。在这片北纬38度的盐碱地上,滨海镇依海而生、向海而兴,依靠独特的区位优势、立足资源禀赋,传承“渔盐”文化、释放“河海”潜力,大力发展海水提卤生态产业链,形成了初卤养殖、中卤提溴、高卤晒盐、苦卤提取钾镁的海水生态循环链条。
据统计,目前滨海镇海水盐田虾养殖面积38.8万亩,盐田40万亩。2020年滨海镇原盐产值1.5亿元,鱼、虾、蟹、贝等海产品产值3.4亿元,渔盐产业累计产值4.9亿元。滨海镇党委书记阚玉辉说,今年以来,滨海镇积极探索海洋经略,着力发展蓝色海洋经济,深挖渔盐文化,谋划打造生态渔盐高端产业集群,强力助推滨海乡村振兴。
从“传统养殖”变身“现代渔业”
告别“洋虾苗”。过去,本地水产养殖从海南运来的虾苗,在鲁北地区高盐度海水里生长慢、成活率低,而进口的“洋虾苗”价格昂贵、难以推广,渔民们不仅承受了高额的成本,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滨海镇针对这一现象,与水产企业苦心经营、打破瓶颈,通过对接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机构,创新实施了“南苗北育”工程自主选育盐田虾苗,其中渤海水产选育的“广泰1号”种虾、科勒海选育的“科海1号”种虾适应鲁北高盐度海水,生长迅速、成活率高,彻底告别了“外援虾”,实现了“滨州虾滨州造”。2020年滨海镇虾苗产量4亿尾,出产盐田虾1.25万吨,产量产值得到极大提升,群众的“心病”得到了解决。
渤海水产有限公司现代化水产养殖车间
告别“靠天吃饭”。过去,传统水产养殖受水质、病害等自然因素影响,虾苗成活率只有10-20%,“虾难养,养虾难”是养虾人难以承受的痛。近年来,滨海镇大力推行“繁育推”现代养殖新模式,改造标准化池塘养殖区4.4万亩,现代工厂化养殖车间4万平,培育了渤海水产、科勒海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示范带动力强的水产龙头企业。“繁育推”模式下的虾苗培育车间,实现了育苗、养殖压茬进行,同时运用科技新手段实施在线监测,解决了传统水产受养殖水质、病害影响等问题,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群众的受益不仅得到了保证,也让滨海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告别“粗放散养”。滨海镇传统粗放型养殖模式由来已久,是由当地渔民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养殖技术。粗放养殖不仅使海产品的生产速度慢、繁殖周期长、效益低,同时人力物力投入大,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几乎为零。为革新养殖理念,突破生产模式,滨海镇集各界学者和本土人才成立渔盐产业科学创新研究平台,高标准打造海产品养殖技术实验室。签约中国工程院包振民院士开展虾贝混养研究;签约海南海昌对虾繁育有限公司高级水产工程师丁茂昌打造300亩对虾小棚生态养殖试验田;充分用好本地“土人才”和“田秀才”,把育肥标粗的现代养殖技术与传统散养式防治病害经验相结合,用科技驱动引领产业发展,随时代革新加快产业创新。
从“海边小镇”到“渔盐之乡”
抓住新机遇。2020年,“中国渔盐之乡”国字号荣誉花落滨海,乘着机遇东风,依托“中国渔盐之乡”国字号品牌,通过专业团队设计、注册申请、精美设计包装等方式,实施区域公用性品牌推广计划,打造出“滨海盐田虾”等特色品牌。目前,设有2个直营体验实体店,出品7个系列16个品类29个单品。滨海镇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星火乡村振兴研究院(山东)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共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编码中心-沾化·滨海渔盐溯源示范基地协议》,为每一只“盐田虾”刻上专属“身份证”,放大了“滨海造”的品牌效应。
“中国渔盐之乡”花落滨海
抓好新融合。按照集约、节约原则,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整合“风、光、渔、溴、盐”资源,立体开发北部沿海5.3万亩水面,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绿色新能源产业,形成了“上光下渔”“上风下盐”的蓝色产业发展新模式,辖区通汇海洋、龙源风电等6家新能源企业安装光伏多晶硅电池组件78万块、风电机组257台,总装机量762兆瓦,具备年发电14.4亿度能力,鲁北清洁能源示范区现已形成规模。其中通汇海洋科投资13.2亿元,在9431亩养殖水面上,建成30万千瓦平价上网光伏发电项目,是全国最大的单体“渔光一体”项目,年可发电4.2亿度、产“盐田虾”200吨;该项目光伏板采用25°倾角固定方式安装,达到最佳发电和遮光效果,遮光后的水温可下降1-2度,能有效抑制夏季池水变质,防范鱼虾疾病,保障渔民养殖利益。
抓抢新产业。为走好乡村振兴“滨海路径”,滨海镇与星火乡村振兴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量身制定生态渔盐特色小镇发展规划,精心设计“鲁北民宿·渤海渔村”项目,组织实施河贵、河中等村“一村一景”工程,扎实打造美丽乡村连片示范片区。按照“打好沿海小镇牌、做好河海民俗文章、唱好渔盐文化戏、走好品牌节会路”总体思路,高标谋划集文化、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红色教育为一体的特色文旅康养精品路线,着力打造“一景四区”(即一个核心景区、红色教育示范区、白色盐业体验区、蓝色渔业观光区、绿色新能源展示区)。
从“海鲜集市”到“海洋战略”
迎来新项目。为了深化现代渔业发展,滨海镇启动了渤海水产现代渔业园区15万水体工厂化养殖项目,规划建设96间养殖厂房,目前项目已开始第一期建设,建成后预计全年产量达4万吨,产值增至20亿,加快实现产量产值双翻番目标;聘请国内顶尖规划建设团队打造滨海镇海产品加工“一体四园”(“一体”即滨海镇村级卫星工厂综合体,“四园”即小微企业成长产业园、本土人才创业工厂等四个产业园),拓展产业发展道路,吸引本土人才就地创业,精心培育乡村经济体,实现村集体和村民致富增收。
迎来新市场。过去的海产品市场多数为传统的养殖零售模式,数以万计的渔民“单打独斗”,区域内竞争激烈,销售渠道难以打开。为了拓展海产品市场,滨海镇“北上出征”,积极对接北京新发地和天津农贸批发等市场,抢占国内尖端海产品直供基地,进军国内大中型超市。目前,滨海“盐田虾”销售区域主要覆盖北京、山东、江苏、四川、广东等地,更是日本的进口免检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同时,奋勇踏入国际市场。
迎来强战略。实施“渔业+仓储贸易”战略。按照“做强一产,夯实二产,创新三产,融合六产”的思路,依托港口物流簇群,规划建设辐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海外仓储物流平台、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际海鲜贸易市场,积极抢占国际市场;实施“渔业+新能源”战略。按照集约、节约用地原则,充分整合清洁能源要素,开启“上有风电、中有光伏、下有渔虾”的立体综合收益模式,破解渔业、新能源产业用地难题,提高亩均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互补发展;实施“渔业+科研”战略。积极引进“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成立渔业产业科学创新研究平台,高标准打造海产品养殖技术国家级实验室,突破养殖技术瓶颈,夯实精细化培育能力,助推渔盐产量产值双翻番。
“‘小虾苗’蕴含‘大机遇’,‘小乡村’迎来‘大振兴’。”滨海镇党委书记阚玉辉说,“滨海镇始终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按照“做强一产,夯实二产,创新三产,融合六产”发展主线,以锻造海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为着力点,深挖“渔盐”文化,壮大“蓝色经济”,构建渔盐产业、绿色能源、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叫响“富美滨海·旅游胜地·养生福地”品牌,打造乡村振兴“滨海样板”,持续擦亮“中国渔盐之乡”的金字招牌。”
注入发展新智力,引领发展新方向。3月21日,滨海镇联合星火乡村振兴研究院邀请国家和省级渔业方面专家举办乡村振兴-沾化·滨海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会议紧紧围绕探索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根据3月20日专家组到滨海镇实地调研情况,就渔业赋能“海味”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分享滨海的乡村振兴—渔盐产业集群之路,为滨海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动力。
据悉,滨海镇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李健、研究员高淳仁,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原站长助理王玉堂、苗种处处长高勇,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黄树庆5名专家颁发了聘书,组成了滨海镇“乡村振兴顾问团”,为滨海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