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的做法与启示
主要做法:
一是社工+社区志愿者协同机制初步建立。投入40多万元,成立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7个社区建立了社工站,专职社工10人。社工和社区志愿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社工负责活动组织、项目设计、团队管理、意见征集等工作,志愿者在社工带领下具体实施,互相协调配合,共同实施志愿服务项目。
二是志愿服务+积分激励机制初步建立。结合实际,摸索出台了爱心时间银行与积分管理暂行办法。各志愿服务组织推选志愿服务记录人,如实记录每位志愿者服务时间并折算成爱心积分。积分可兑换服务,也可兑换物资。建立了公开公示制度,定期对积分和兑换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大家监督。
三是互联网+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建立了八员八联服务平台,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平台上报问题、反映诉求、提出意见建议,各社区均建立了多个志愿服务微信群。服务平台和微信群开通了社区居民互动参与的“自治通道”,一头连着居民,一头连着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居民有需求,志愿者即时响应,建立了从“脚尖”到“指尖”的即时沟通、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了志愿服务供需的精准对接,增强了居民参与意识和认同感归属感。
四是社区慈善+志愿服务机制初步建立。
近年来,搭建社区慈善平台,充分挖掘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每年举办1-2次公益集市活动,动员企业和个人认领积分、奉献爱心。居民在社区、家门口能够参与慈善活动,公益集市不仅服务了居民,展示了爱心企业的形象,还有力地支持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
四点启示:
志愿者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力军,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志愿服务是展现一座城市文明风尚的新标志,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以下四点启示:
1、夯实基础,不断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化水平
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是社区志愿服务有序开展的组织基础。社区应对辖区内居民进行摸底,掌握居民的年龄、性别、职业、业务特长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
一是党员、干部带头。党员、干部下沉到所居住的社区、小区,应该规定每年完成一定时限的志愿服务,完成情况作为个人和单位评先评优重要依据。社区可组织下沉党员、干部成立志愿服务队,划分党员责任区、设立党员先锋岗,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发展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组织。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志愿服务组织,开展“邻里守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动员号召居民从身边做起、从日常做起,关爱身边的空巢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群体,参与环境卫生、文明劝导、矛盾调解等志愿服务,通过老人孩子带动全家一起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拉近邻里关系,营造守望相助、暖心相扶的社区志愿服务氛围。
三是培育社区专业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可动员辖区内教师、医务人员、律师及家电维修、理发、应急救援、金融、心理咨询等专业人士开展专业性志愿服务,促进志愿服务专业化。
2、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五社”联动志愿服务机制。
依托社区,发挥专业社工在组织策划、项目运作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和志愿者热情高、来源广、肯奉献的人力资源优势,推动建立“社工带义工”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推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居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接地气的志愿服务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充分挖掘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引导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公益慈善活动,扩大活动的覆盖面,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3、强化引导,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制度。
一是积分激励制度。制定出台统一的社区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办法,公开公平记录积分,定期兑换积分,形成正向激励。
二是评定评选制度。开展评定星级志愿者、星级志愿服务组织活动,开展年度“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评选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三是优待帮扶制度。探索对优秀志愿者在就医、就业、就学等方面出台优惠优待措施。探索建立关爱帮扶生活困难星级志愿者制度。创造条件为志愿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4、互联互通,建好智慧型志愿服务云平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信息平台已经上线运行。该信息平台应具备活动宣传、全程监管、互动发布管理、志愿者招募管理、大数据分析等综合信息服务功能,是集宣传展示、互动互通、管理调度于一体的智慧型志愿服务云平台。通过平台,打造“10分钟邻里志愿服务圈”,哪里有需求,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志愿服务就到哪里。将“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