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香港教育资源打造人才培育平台

香港广东社团总会理事、香港景富集团总裁、惠州市景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凤燕表示,《规划纲要》的发布,是融合11个城市的力量去创建一个更好更高效率更有经济价值的资源融合城市群,一定会有很多机会。

“惠州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张凤燕说,惠州生态环境优越,是一个宜居城市。“《规划纲要》提到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对很多人都极具吸引力,惠州一定要保持甚至提升这一优势。”

对于如何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建设,张凤燕建议惠州借助香港教育资源,打造惠州人才培育平台。“借助大湾区建设机遇,希望惠州实现人才培育提质升级。我眼中的大湾区是各类资源自由流动,生活方便、办事快捷,去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就像现在从市区到博罗或大亚湾那样便捷。”

推动惠港慈善事业融合发展

香港企业家黄茵茵创办了“两地一心”慈善团体,运作至今已有10多年,致力两地青少年教育,对内地边远地区的学校、学生进行资助。黄茵茵带领“两地一心”团队多次参加惠州慈航公益活动,与惠州公益组织、义工团队共同参与助学活动会。

《规划纲要》发布后,黄茵茵和众多香港企业家一样,仔细阅读。她说:“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三地紧密合作,结出了累累硕果。接下来更应携手发展创造美好未来。”

《规划纲要》提出,支持粤港澳三地按照市场化原则,探索成立联合投资开发机构和发展基金,共同参与大湾区建设。支持粤港澳工商企业界、劳工界、专业服务界、学术界等建立联系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社会服务工作,黄茵茵认为,香港企业可以分享在管理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并扮演促进大湾区社会事务共同融合的角色。她以自己创办的“两地一心”慈善机构为例,该机构成立之初便先完善架构,然后按照一般企业管理运作,同时一直坚持对义工的培训。

“我期待与惠州更多团体或个人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以更便捷、有效的方式去推动慈善事业,帮助更多人。”她说,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与内地慈善事业的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统筹 本报记者李向英

采写 本报记者冯丽均 黄岸媚 李向英

惠州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 本报记者姚木森 杨建业 摄

核心提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不少在惠州与香港两地从事社会服务、慈善事业的港籍人士认为,《规划纲要》的发布,是粤港澳各城市迎来的又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惠州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在公共服务领域之间的交流合作将越来越紧密。

建议西湖环湖、桥东、下角一带形成特色

“作为大湾区中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城市,惠州要好好谋划建设。”《规划纲要》发布后,香港惠州社团联合总会常务副主席、朱祥兴(博罗)房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清在笔记本仔细地记下和惠州有关的部分。

《规划纲要》提出,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在这点上,惠州城市中心区面积不大,应该借鉴国内外的好经验好案例,细致规划建设。”朱建清在惠州投资有20年,对惠州十分熟悉,建议西湖环湖、桥东、下角一带形成特色。

“我最关注的还是青少年创业问题。”朱建清说,《规划纲要》中提到积极推进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等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建设,实施“粤港暑期实习计划”,这是大利好。“青年创业基地的建设需要很好的政策配套,希望惠州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抓住机遇,快速谋划布局。”朱建清说,惠州要借力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以及一些公益服务机构的力量,吸引香港优秀青年前来投资兴业。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