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人才队伍建设与公共卫生服务两大痛点!

12月25日13:30,第三届“基医会”(基层卫生健康创新发展大会暨基层创新案例展)“人才队伍建设 公共卫生与签约服务”专场活动顺利开播。这是本届“基医会”创新案例直播周的最后一场直播,聚焦于基层人才不足、公卫任务落实难的问题,邀请了来自湖北、安徽、北京等地的基层医改专家、卫健委领导分享当地的成功经验。让我跟随本场主持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丽芳一起了解今天的案例吧!

案例一

主题:建强村医队伍 筑牢基层网底

讲者:陈远森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卫生健康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图片

据陈远森局长介绍,五峰县全境皆山,曾是深度贫困县,国家扶贫工作完成前,全境6万多贫困对象中,每3个就有1个是因病致贫,医疗需求旺盛。但地方财力薄弱,乡村医生待遇得不到保障、人才培养等长效机制无法健全,导致乡村医生队伍出现人员老龄化、知识结构落后、管理缺位等问题,医疗供需矛盾突出。

为解决这一矛盾,2014年起,五峰县通过组织招生专班、包学费、补生活费、保就业、择优进编等措施,吸引了97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成为定向委培大学生村医。在后续培养中,五峰县出台文件,启动100名老师带教100名村医的“双百”工程,以一对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传授和带教方式,培养了一批能够长期扎根基层的高素质村医。

随着新鲜血液的注入,五峰县的乡村医疗环境有了显著变化。全县乡村医生拥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数从 2014年的13人增长到2020年的60人;全县乡村医生平均年龄从2014年的51岁降低到2020年的38.4岁;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服务质量和水平也稳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

陈远森局长表示,今年,五峰县计划招录6名大学生定向委培村医,已进入招录程序。“下一步,我们将以提升大学生村医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进一步争取落实大学生村医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社会待遇,多渠道开展培训培养,大力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打通村医上升通道,让大学生村医在农村扎下根、站稳脚,成为乡村振兴、健康乡村的主力军。”

案例二

主题:提升能力 激发活力 稳定基层队伍打牢分级诊疗基础

讲者:黄莺 安徽省蚌埠市卫健委副主任

为了稳定基层医生队伍,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安徽省蚌埠市整理出了属于自己的发展“五字诀”。

图片

第一是在“训”上下功夫。蚌埠市领导高度重视基层医生的培养工作,2016年出台实施《蚌埠市基层医生培养五年轮训计划》,之后不断针对乡村医生、基层医生制定具体培训方案;市财政每年安排120万专项培养经费,采取结对帮扶的形式,保障每一个轮训周期(5年)使1000名左右乡医、1500名左右的村医接受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理论和技能培训。

第二是在“优”上求突破。蚌埠市全力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取消“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政府办基层机构全部独立设置基本账户,收、支实行自主管理,经营和分配自主权重新回归,以达到优化基层运行的目的;为优化基层发展政策,联合市医疗保障局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乡镇卫生院提升服务能力的通知》,对于乡镇卫生院创建成二级综合医院的,可按二级医院收费标准收费,药品目录按照二级医疗机构政策执行,医保病人起付线和报销比例仍按照乡镇卫生院政策执行;通过优化基层分配机制,实现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年收入达到18-20万元。

第三是在“改”上突破传统。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改革传统手工重复劳动;为全市112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入智医助理,改变传统疾病诊断模式;新建村卫生室200平方米、改扩建160平方米、按“十室一场”的标准,对全市934 所村卫生室陆续进行改造提升,全面改善了基层诊疗条件。

第四是在“保”上做文章。保障退出村医补助,全市2777名退出村医的退出补助由县级财政承担;同时,出台多个文件保障在岗村医养老,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保障村医薪酬待遇。

第五是在“管”上严要求。从环境、能力、绩效、质量等十个关键入手,开展“改善就医环境,提升服务能力”百日专项行动;引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创建活动,目前已有8所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21家乡镇卫生院获国家“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称号、12家乡镇卫生院通过“一级甲等”评审、23家村卫生室荣获安徽省“群众满意的村卫生室”称号;积极规范社区卫生服务,2021年1-9月全市基层诊疗量上涨62.48%。

最后,黄莺主任总结到,基层卫生健康工作是提高民众对医疗卫生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窗口。下一步,蚌埠市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学习好、落实好此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案例三

主题:统筹优势资源 策划精品项目 全力打造社区卫生“名师”“名医”

讲者:王芳 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

信息化时代,医学知识的更新迭代越发迅速,如何做好基层医生的培训工作,提升基层医生服务能力一直备受关注。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就充分利用区域内优质资源,为社区培养起了一批有理想、有能力的“名师”、“名医”。

图片

东城区是首都的功能核心区,医疗资源密集,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先后与协和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建立合作,开展了针对全科医生的“精鹰”“雏鹰”培养项目和针对社区骨干力量的社区卫生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为提升东城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合理用药的水平,还启动了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及社区合理用药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实现了东城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在与各个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基础上,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还以教学基地为支撑,搭建东城区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技术平台,利用远程视频教学、专家会诊示教等方式,开展三级医院专家临床带教和会诊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基地和实训室的建设为东城区社区卫生人才培训提供了重要的设施保障,并在岗位练兵和技能大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王芳主任介绍,目前东城区共有临床全科规培基地3家,中医全科规培基地3家,是协和医学院、北大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徐州医学院等多家知名医科院校的临床、护理等多专业的社区实践教学基地,接受数百名医学生完成在社区的学习计划。教学相长,通过给名牌医学院校学生开展带教工作,也促进了社区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

在东城区卫健委与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的通力协作之下,东城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绩。近三年,东城社区卫生人员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18篇,其中核心论文63篇;由社管中心、朝阳门中心、建国门中心申报的2021年东城区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成功获得立项资助。

王芳主任最后表示“十年育树,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成长是关乎到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东城区各级政府和广大社区卫生服务人才,今后将继续上下一心齐奋进、撸起袖子加油干,促进医教研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点评:王芳 中国医科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卫生体系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这三个案例让我看到了基层发展的希望与潜力。

第一个案例湖北宜昌市伍峰县村医队伍建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五峰县抓住了当地基层医疗发展的根本问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促进了本地村医队伍的发展。通过“四个登门”举措吸引大学生留在基层,保障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的建设。同时,王芳主任建议,五峰县持续关注在岗村医的心理动态,跟踪他们在职业发展、待遇等各个方面的诉求。让这些好不容易招到基层的人才,能够真正扎根基层,为农村老百姓服务。

第二个案例中,安徽省蚌埠市卫健委的黄莺主任的介绍,让大家看到了当地政府与一线医务工作者上下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搏精神。蚌埠市推动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整体推动、多措并举、综合发力的方式,政府在加大投入保障培训的同时,做好保障,规范管理,利用智慧化手段不断提升基层服务的效能。王芳主任表示:“也希望蚌埠市下一步能够在总结有效经验措施的基础上,把好的做法形成制度固定下来,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并对基层门诊量、医保资金流向等数据进行监控,切实落实各项工作,为基层赋能”。

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王芳带来了本次直播的第三个案例。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从全科医生的培养、基地建设、全科医生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发力,提升了东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服务能力。特别是开展全科医生对医学生的教学给大家带来了惊喜。怎么去培养全科医学生,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都需要培养一支属于全科的师资队伍。东城区应该用好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梳理全科教学内容、模式、科研的成果,总结出属于全科医学的发展模式,打造全国的参考模板。

案例四

主题:厦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践与探索

讲者:王雅彦 福建省厦门市卫健委基层处三级主任科员

图片

2012年以来,厦门市作为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分级诊疗试点城市,从“大医院舍得放,基层医疗机构接得住,群众愿意去”三大问题入手,强化部门协同,由大医院专科医师与基层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组成服务团队,形成了具有厦门特色的“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积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初步构建了群众欢迎、患者满意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框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大幅上升,2020年基层门诊量较2013年增长350%;基层医务工作人员的收入从2010年的不到7万提升到2020年的平均23万元,增幅达228.6%。

厦门市注重防治结合、医防融合,创新突破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技术支撑、信息化互联互通等方面的“瓶颈”,打破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服务界限,实现上下联动和信息共享,更好地整合了医疗服务资源,签约对象的信任度、获得感、满意度都不断提高,让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经过政府与基层医生的不懈努力,厦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达到了85.56万人,签约覆盖率33.61%;重点人群中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服务达17.24万人,签约率74.22%。签约居民的基层首诊意向率达86.89%,满意率达95.08% 。

案例五

主题:“两卡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的运用

讲者:汤红英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卫健委基层卫生股股长

基本公共卫生任务重,基层医生积极性不高,百姓不满意一直阻碍着“大健康”理念在基层的推进。基于这种情况,2017年7月,安徽省卫健委开始谋划“两卡制”管理项目,以义安区为首批试点区,在卫健委主要领导的支持下,基层科会同信息科,通过8个月的时间设计、策划,将基本公共卫生的管理项目量化,2018年3月终于正式上线。

据汤红英介绍,“两卡制”,指的是医务人员身份识别码(“绩效卡”)和居民通过身份证或人脸识别等方式建立的“认证卡”,一个用于记录医生公卫服务的痕迹,一个用于居民认证服务项目。两卡上线后,系统可自动统计医务人员有效工作量,为项目经费分配提供依据。

图片

实行“两卡制”后,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模式实现了三大转变,即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资金分配由按人口数向按实际工作量转变,考核方式由“现场人工考核向系统数据分析为主转变”。“两卡制”还促使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更加规范、更加真实、更加精细,其简便的工作方法,简单透明的考核机制,使人员动力增强,慢病人群的面对面随访率提高,贫困人群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居民对基层卫生工作的知晓率以及获得感、满意度显著增加。

案例六

主题:“健康银行”管控健康、护航签约

讲者:牛磊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杏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患病人数与日俱增、年轻群体对健康需求增加的整体医疗背景,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杏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导入健康管理中,模仿银行运行机制,将目前“从治疗为主”改变为“以预防为主”的模式。

图片

牛磊主任介绍,杏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健康银行”的电子信息平台为签约的居民设置了所谓的“健康币”。参加中心的健康管理活动、配合管理达到预期规划目标的居民都可以获得数量不等的“健康币”,居民可以使用“健康币”在中心兑换医疗服务、健康产品、健康活动等。“健康银行”通过兑换产品的“营销模式”激发了签约居民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居民得到“实惠”后,家庭医生不需要再去“找”居民,每一次的体检、随访等都是居民主动参与进来,极大地减轻了家庭医生的工作量,更好地促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让家庭医生更“接地气”。

“健康银行”系统集合了健康评估、健康商城、健康档案、健康计划等功能,是“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居民从申请成为“健康银行”会员,到积累健康币、兑换健康礼品,都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紧密结合一体。在完成“健康币”的累积的过程中,同步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一站式”健康服务。

杏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健康银行”的新模式,实现了居民签约率、慢病管理规范率、居民满意度的全面提升,中心门诊量也逐年升高。

“健康银行”举措,从公众参与、宣传教育、服务整合、数据完善等方面体现价值医疗理念。有越来越多的签约患者参与到了其中,也让更多的签约患者体会到了储蓄健康而带来的实惠和便利。十九大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而要打造健康中国,就需要医务人员不断开拓创新,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点评:王芳 中国医科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卫生体系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下半场有关公共卫生服务与签约的三个案例分别代表了市级,区级,以及社区机构在家庭医生、公卫服务中的经验,充分体现了基层医改的创新思维和改革精神。当前背景之下,要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有效合理分级诊疗机制,都离不开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壮大,所以我们必须突出重点,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服务为抓手,做实做细基层综合医改的各个方面。

福建省厦门市坚持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上进行创新所形成的“三师共管”全国文明。政府在注重整体布局,利用综合改革的手段,形成了上下协同的管理模式。厦门市还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利用家庭医生平台做好老年人健康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21年1月调研数据显示,签约居民的基层首诊意向率达86.89%。在未来,厦门还需继续加强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协同推进,争取成为基层医改的典范。

安徽省铜陵市的“两卡制”抓住了基本公卫服务的痛点、难点,引入电子信息化系统,创新性地解决了居民不满意、医生不积极的困境,实现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到了实处,让百姓得到了实惠,也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走上了精细化的发展道路。

国家推行健康管理工作多年,各地对服务模式有很多探索,但主流观点仍强调构建医患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关系,促使居民成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安徽省杏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银行”服务模式能够让居民主动关注自己的健康,主动参与到家庭医生的管理过程中,形成了有效的运行机制,也反过来对家庭医生产生监督,无形中激发家庭医生的动力。

直播最后,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甘戈对第三届“基医会”基层创新案例展活动进行了总结。甘主任首先向本次案例展的指导单位国家卫健委基层司、主办方医学界传媒、协办方安徽省卫健委及广大积极参与点评专家和案例主讲人表示了感谢。

图片

本次“基医会”线上展示的案例分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基层卫生综合改革”两大板块,涵盖了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等17个省(区、市)的29个经典案例,内容涉及省级深化基层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典型区县服务体系重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多项内容,全面展现了基层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并初步趟出可行的基层卫生改革路径。

甘主任最后再次强调,基层卫生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期待各地能够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基层卫生发展改革案例,一起共创共享,推动基层卫生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