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光 肩有担当

记者,是行者,行万里路,记世间事。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积淀真情;触摸时代脉搏,倾听人民声音;感知人物温度,点亮心中灯火……这是新闻人的职责和担当。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之际,第24个中国记者节如期而至。

过去的一年,我们扎根在基层的沃土中,在田间地头采访着村民发现的“致富经”,乡村探索的“致富路”;我们奔走于国际盛会中,在成都大运会捕捉精彩、记录感动、交流文化,在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激荡思想、探讨科技、逐梦未来;我们关注着市民最为关切的城市生态,记录环城生态公园全环贯通,讲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保护修复的新技术、新成效……

在一篇篇沾泥土冒热气的稿件中,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镜头故事里,我们以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践行着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

成都日报思想理论中心评论员马玉宝:

用创新答好我们的必答题

全媒体时代,受众在哪里,新闻就要去哪里。拥抱互联网,不仅仅是记者的必修课,也是评论员们的必答题。今日之中国,报、网、端、微等媒介平台丰富多元,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形态相交相融,但万变之中唯一不变的,恰恰就是一份责任与坚守。

还记得,在盛夏的阳光里,我们举着摄像机在大运会场馆外出镜,在激烈的比赛现场言说观感;也难忘,在《科幻世界》编辑部与资深编辑们进行直播交流,从“幻迷”们对科幻的真挚情感中,洞见成都作为“科幻高地”的成色;还有在成都的街头,与市民们一起聊天畅谈,体验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幸福感……

在不少人眼里,评论员们往往是埋首书斋,在浩瀚的新闻与资料中寻找逻辑与价值的表达。如今,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下,我们也在拥抱着趋势和变化。在一个个创新表达中,我们正努力改变书本式的话语体系,在基层一线和滚烫生活中生发新鲜的思考,让评论从“第二落点”到“第一现场”,在实践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新时代的媒体语境下,记者这个职业的梦想与荣光依然闪亮。作为评论员,我们更需要在对真相与正义的坚守之中,加强对共同价值的提倡与慎思。这是我们对职责使命的坚守,也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自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投身基层与一线,既在内容创作上深耕不辍,又利用数字科技进行全媒体尝试,持续突破,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才是“新闻”之新的涵义。让我们一起在技术变迁中矢志创新,于时代大潮里凝铸奋进之力。

成都日报深度报道中心记者何良: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党报记者一直在路上

今年3月的一天下午,我在网络上发现了几条视频,视频的内容指向同一个问题:整治提升后的成绵高速将路中间的绿化带换成了防眩网,但防眩网竟然防不住对向刺眼的灯光,夜间行车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于是这样的一幕便出现了:当天晚上8点过,我搭上成都日报的采访车,行驶在成绵高速上,调查情况果真如网友反映的那样,对向车道的灯光直刺过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开车非常危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采访车继续沿着成绵高速向前,我拿出手机,拍下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采访车来回在高速上行驶了100余公里。

第二天,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在全城媒体中率先推出了《成绵高速防眩网 防不住光?》的报道,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即表态将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报道也得到了市民、网友的点赞,“党报关注民生,点赞!”看到网友留言的那一刻,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党报热线962211,作为2001年恢复出刊《成都日报》后一直开办的老品牌,今年3月17日,经过精心筹备,全新改版的成都日报党报热线962211正式与读者见面了。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老小区不经过居民允许偷砍树木,去凤凰山体育场看球停车不方便,去成都东站乘车弄不清接站转乘,老旧小区深夜开门要收取开门费……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哪里,党报记者关注的目光就在哪里,奔忙的脚步就在哪里。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党报记者一直在路上。

成都日报区域报道中心李柯雨:

在与时代同行的步伐中收获个人的成长

11月1日,是首批“成都造”自动驾驶出租车面向市民开放预约的第二天,针对市民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好奇与关切,采访部门迅速安排了一场关于自动驾驶出租车如何预约,体验感如何的直播报道。

而在前一天下午接到的报道要求中,特别提到,除了需要进行传统的图文报道,还需要拍摄记者的体验视频,以及做一场现场直播报道。我迅速联系自动驾驶汽车所在的龙泉驿区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涉及到的技术部门、生产企业等,然后对接报社视觉视频中心老师,经过多次协调,确定好在第二天下午2点30分正式开始直播。

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开展直播报道,但由于这次题材的新颖,以及关注度高,心里不免还是有些紧张。时间紧,任务重,在对接好直播时间后,我便连夜开始写直播脚本,确定采访对象、环节以及采访需要涉及的各项流程,然后和采访对象进行深入沟通,和摄影老师仔细交流,讨论直播时长、节奏,以及直播中要呈现的画面效果等。

11月1日下午2点半,直播正式开始,由于前期沟通充分,加上自己也深入采访过自动驾驶汽车的相关信息,直播进行得很顺利,最终,超过20个权威平台同步直播,浏览量达92万人次。

当前,在媒体纷纷转型发展的浪潮中,朝着集采写、拍摄、编辑多项技能于一体的全媒体记者转型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虽然有时会陷入本领恐慌,但越是艰难,越见坚守的可贵,越能检验一名记者的初心。在每一次的“第一次”尝试中,总能收获到不同以往的经验和成绩,我想,这就是记者这个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在与时代同行的步伐中也在不断收获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成都日报财经报道中心孟浩:

以永远在路上的姿态笃力前行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在上海举办,本届进博会受到世界各国媒体广泛关注,共有来自89个国家和地区的3200多名中外媒体记者注册报名。他们不仅是进博会的报道者、记录者,也是参与者,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向世界讲述进博故事、展示上海形象、传递中国持续对外开放的决心。

11月8日是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自首届进博会举办以来,每年的记者节均与进博会携手相伴,如期而至。这一天,对于能够有幸在一线报道全球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的我而言,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事实上,这也是我第五次以记者的身份在“进博会”上过节,也自然成为了我职业生涯里最难忘的记忆。

尽管不是第一次,当11月5日走进场馆的那一刻,我仍旧被庞大而复杂的场馆迷乱了双眼。但好在一切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任务,更是创下一下午3个多小时,连跑带走14公里的个人“新纪录”。

采访中,企业让我感受到科技进步的力量,遇到很多善谈的企业代表,一番交谈后,他们真正让我体会到了进博会秉承的“开放合作”;进博会上我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媒体人,或同龄或前辈,他们用心讲述“进博故事”、传递“进博声音”,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的责任担当。

五次,我珍惜每一次机会,用脚步在熟悉“四叶草”,用笔尖在记录企业的拼搏进取,更留下了很多参展企业的普遍心声:中国是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市场。作为主动拥抱世界、分享机遇的重要举措,中国进博会厚载开放沃土,不竭润泽经贸新希冀。

当然也并不是每次都顺利,但这都如同职业生涯中寻常的每一天,我都想着用第101种解决方案应对着100个挑战和难题。为了准时进场馆跟随巡馆采访,凌晨2点睡下清晨6点也可以睡眼惺忪起床去等车;为了找到合适的采访企业,电话、微信、视频连线、现场“围追堵截”都是可以用上的方法;为了在截稿时间前审稿、交稿,站、坐、蹲都是可以接受的写稿姿势;为了完成任务,克服着“负重暴走”过久引起的腰酸背痛……

进博会的每一天,都让我印象深刻,也思考更多。我清晰地知道,对记者而言,“深入”是最基本的职业素质。也只有深入,才能触及事件的真相;也因为深入,才能感知深沉的感动,尽管已经进报社快7年,我仍觉得自己是一个新人记者。因为,下一场采访,下一个任务,永远都可能是全新的挑战。而这,也正是我喜欢这份职业的原因,它永远都有新鲜感,它永远在路上。

成都日报文化传播中心胡锐凯:

奔跑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赛道上

11月8日,记者节。我和同事正奔波在南宁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赛场上。初冬的南宁气候宜人,每天往返数十公里,虽劳累仍心情舒爽。更让人高兴的是,时隔8年后成都参加以城市为单位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已经收获17金10银15铜,创造了参加城运会、青运会35年以来的历史新高,接下来的一周多时间,我还将亲眼见证、亲手记录成都代表团运动健儿继续向新高发起冲击。

2023年是成都大运会的举办之年,也是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奋进之年。2025年建成世界赛事名城,2030年建成世界体育名城,2035年建成世界生活名城,成都体育正锚定目标奋力冲刺。过去的10个多月时间,成都举办了成都大运会、ATP成都网球公开赛、第十一届世界体育舞蹈节等一系列高水平国际赛事,城市体育加速度可感、可及,让人怎能不欢欣鼓舞?

在举办的众多赛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作为一名从事体育采访24年的老记者,采访过很多国际大赛,世界杯、欧洲杯、亚洲杯、全运会……然而,那都是欢喜着别人的欢喜,快乐着别人的快乐。成都大运会前,成都没有举办过任何一项世界级综合性运动会,让人有些遗憾。什么时候成都也能举办世界顶级大赛?这个问题曾不止一次在心里浮现。

成都大运会的成功举办,最近举办的世界级综合性运动会已成为我从事体育采访事业最珍贵的记忆。自2019年,成都申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成功,我投入到为成都大运会的宣传工作中。因为在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表现突出,我被推荐成为一名光荣的成都大运会火炬手,7月14日参加了成都站火炬传递第3日第128棒、成都工业学院第7棒火炬手,参加火炬传递。火炬传递结束,在朋友圈发文纪念后,引来的是国内同行一片羡慕和点赞。当我全身心投入大运会宣传时,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惊喜连连发生:先是7月16日受邀作为领跑手,领跑“迎大运·环城生态区健康跑”;而后,受邀作为成都大运会颁奖嘉宾,8月1日在成都射击馆将大运会颁奖吉祥物“蓉宝”颁发给男子10米气手枪个人和团体赛两项比赛的冠亚季军获得者。当然,除此之外,关于大运会弥足珍贵的是,我撰写了成都大运会官方报纸《大运日报》的开篇词《遇见成都大运 看见青春中国》,后《大运日报》被成都大运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城北体育馆见证、记录四川武术运动员勇夺成都大运会首金,和报社同仁奋战在成都大运会的各个赛场,分享大运精彩,共铸大运辉煌。在夏日的成都,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奔赴赛场,斗志昂扬。大运会结束后,我继续满怀激情亲身参加了第十一届世界体育舞蹈节、ATP成都网球公开赛等一系列赛事的报道,为精彩赛事呼喊,为城市发展喝彩。未来,我仍将不遗余力,采写更多更精彩的新闻报道,为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马玉宝 何良 胡锐凯 李柯雨 孟浩

制图 申娟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