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宜成 通讯员 胡德兰 傅大志
五年,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自学成才,成了远近闻名的水产养殖业致富带头人;五年,从“虾稻共作”而来、投放到荷塘中的11万余尾甲鱼苗如今已经可以出塘,并成为“信阳十宝”的优质农产品;五年,荷甲源中华鳖养殖基地入选信阳菜优质食材基地,不仅产业带动就业,更将成为更多养殖基地的示范园、孵化园,真正“授人以渔”。
10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肖店乡曹店村的荷甲源中华鳖养殖基地,探寻优质产品本源,寻求负责人张官成的“致富真经”。
换上水产养殖工作服,张官成带着记者走下水塘。齐腰深的水已有些凉,脚底的淤泥,一踩下去就没过脚面,较深的地方能到小腿肚,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把脚拔出来。从塘边到中心,短短十几米,正当记者还在跟淤泥较劲的时候,“踩到一个!”张官成轻喝一声,迅速将手探到水中,轻轻一扣,就将一只直径约20厘米的甲鱼带出水面。只见那甲鱼张牙舞爪,脖子伸出10余公分,四肢不断舞动,爪子锋利,也在使劲蹬踹,野性十足。“保证甲鱼原生态的品质,首先要保证水质。周围都挖了沟渠,防止周围农田的水渗过来。”张官成介绍说:“这里的水都是独立供水,抽上来的水要晒几天,经过一系列的检验后,才能输到池塘里,加上荷花的不断净化,水质得到了保证。”
“要想甲鱼生长得快、长得好,优质蛋白质的补充必不可少。我在吃大排档的时候,看到那招牌灯吸引飞虫啪啪啪地往上撞,灵机一动,就在池塘中央、离水面不高的地方立起来一个大灯。吸引来的飞虫、蚂蚱源源不断撞到灯后落到水里,下面抢着进食的甲鱼都翻起水花了。”张官成很有成就感地说:“就这一盏灯,一个夏天能给整个养殖基地节省2万元以上的饲料费。”
相较于野生甲鱼,这里的“荷塘甲鱼”生活在更好的水质环境中,食谱也更加科学、卫生,品质自然也得到了保证。“我以前是做苗木的,40多岁转行做了水产养殖,养起了中华鳖。一边养一边学,受到的教训多了,也就都成了经验。”张官成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养殖基地采取的是“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但随着规模的扩大,他又有了新的计划。“我打算把养殖基地做成孵化园,招聘10名本地大学生,只要他有志向、肯吃苦,我这边能提供甲鱼苗、成熟的养殖经验、加工渠道、销售渠道,手把手教学,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展望未来,张官成踌躇满志,“养殖生产规模扩大了,甲鱼产业链延长了,有政府帮助,有‘云享信阳’推广,产品再多也不怕。”
“荷甲源”的系列产品将通过助农团多元资源整合,享受以“新闻+政务+商务+服务”于一体,“农户+企业+终端”的全新链条型媒体平台策划推广服务,为商家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