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因时建设高质量的园本课程

——建瓯市实验幼儿园“福建省保教改革建设幼儿园”典型经验

一、基于本土,沉浸探究,形成“竹资源”园本课程

我园从十五规划开始,因地制宜,坚持以乡土竹资源的开发为园所研究的方向,通过多个国家、省市级课题的深入与推进,从“十五”课题《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十一五”课题《乡土教育资源在各领域中的运用研究》——“十二五”课题《竹文化与领域活动的有效融合》,历时十几年的开发与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在全园、省、市荣获优秀成果奖,并已逐步建立了凸显园本特色的乡土竹资源课程。

(一)挖掘、筛选、整理适宜学习与发展的竹资源

从自然、生活中挖掘竹文化的课程资源,主要从五个方面:从建筑入手,找寻“竹乡风情”特色建筑;从生活入手,找寻竹制品和竹香特色小吃;从竹艺入手,找寻民间传统艺术;从民间娱乐入手,找寻民间传统游戏;从文学入手,寻找民间笋竹谣。

(二)利用竹资源创设富有游戏性的园环境

利用竹资源全方位立体打造园环境,让竹渗透在园所的各个角落,渗透在的一日生活当中。从彰显“竹韵”特色的户外环境——凸显“竹艺”特色的公共区域环境——活动室里的“竹趣”小区域。三个维度的创设与打造,让园所溢满竹的芳香与韵味。

(三)形成竹资源融入多领域的园本课程

课程内容涉及五大领域。

健康领域,有生活活动剥笋、切笋、烹饪笋、品尝笋,用竹开发运动器械,如:竹梯、竹圈、竹高跷、竹蹴鞠、竹推车、竹拉力器、竹马、竹蜻蜒、竹举重器、竹陀螺等,挖掘竹器械的多样玩法,并巧设情境,让体育活动融于有情节的竹类游戏中,提高的综合运动能力及大胆、自信和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

语言领域,有欣赏笋的童话故事、笋的儿歌,如:建瓯地方特色童谣——《竹笋谣》。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童谣的内容,教师有计划、分阶段地发动家长带小朋友走到竹林,了解笋的不同生长阶段,并进行挖笋活动,让在诵童谣、看笋、挖笋等过程中,了解笋,进而理解童谣的意境。

社会领域,有了解家乡的竹、笋产业及民间文化。利用地方资源开展了挑幡、舞龙、抖空竹、伞舞等等一系列的竹类民间游戏,特别是挑幡,它是建瓯的非遗文化。幼儿欣赏挑幡、自己亲身顶挑幡,在欣赏、玩中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科学领域,有感知笋、竹的特性,在生活中感知竹制品的用途,利用竹资源开展数学活动。比如:用长短不一、颜色不同的竹片、小竹棒,进行排序、分类、按数取物、点卡与竹片一一对应等数学游戏,在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的操作过程中,轻松活的相关的数学知识;投放竹筒、竹水枪、竹渠、笋壳,开展竹筒打水、竹水枪、竹渠引水、笋壳的沉浮等一系列的玩水活动。将竹资源运用到科学活动中,让在玩中学、做中学。

艺术领域,有利用笋、竹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等。如:从竹制品加工厂淘来的剩余边角料竹丝、竹条、竹蔑、竹枝等进行整理、归类、加工成半成品,合理、巧妙地投放到美术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创造活动。在竹筒上用马克笔画出不同的线条组合,再利用毛线、毛根等做成一个个可爱的竹筒娃娃;用彩色竹蔑来插鱼鳞进行装饰;竹筷组合做成相框、轮船、坦克……真切地感受到了竹材的多变和创意之乐,也激发了参与创作活动的热情,为的潜能发展创造了条件。音乐活动中,幼儿在看看、说说、玩玩中认识各种竹乐器,探索竹乐器的独特声音,体验用竹乐器演奏的快乐。

(四)建立课程资源库共享竹文化

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竹文化课程资源库。资源库的内容可以涵盖竹文化主题网络、课件、主题墙创设、主题实施计划与教案,主题活动反思、活动开展图片等,教师们可以在每次活动开展后及时将这些材料收集整理打包,统一放在园局域网共享,便于教师迅速从浏览的资源中获得信息,看到同行的闪光点,大大提高了工作成效。

二、联结自然,充实完善,形成“岁时课程”园本课程

2016年搬迁园所,园本课程因园所环境的变化进行了调试与创生,努力创设富有园本课程文化的环境。

(一)构建基于园所环境的岁时课程方案

为了让课程传承与创新,新园在户外空间规划上融入竹文化,种植佛肚竹、罗汉竹、方竹、凤尾竹、雷竹等不同品种的竹,同时还种植30多种四季分明的树木。在传承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联结现有的环境,对60余年的园所文化进行了重新梳理,形成了“循本归真”的教育理念,“回归本色,缔造童真家园”的办园宗旨,“本色为源缤纷是彩”的园所文化。基于园所文化、办园宗旨,2018年申报省级课题《以四季为弦构建园本岁时课程的实践研究》。经过了两年的实践与研究,逐渐构成课程基本框架。

因地因时建设高质量的园本课程 ——建瓯市实验幼儿园“福建省保教改革建设幼儿园”典型经验

1.制定课程目标

岁时课程以培养“纯善、康乐、智慧、自立”的儿童为总课程目标。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分解出:“享受生活 自立发展”、“享受运动 健康成长”、“享受四季 恣意生长”三方面的目标。

2.精选课程内容

以幼儿为本,课程内容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立足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即儿童与生活、儿童与运动、儿童与自然。在选择内容时教师调试原有的竹资源课程内容、基于现有园所的环境创生“花果树木”自然课程内容,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纳入“有价值事件”生活课程内容。

(1)调适“竹资源”课程内容

教师们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原有经验及学习特点,将原有的课程资源进行调试,从竹之味、竹之趣、竹之美、竹之韵四个维度全力打造专属儿童竹文化的园本课程。

“竹之味”——从饮食文化入手,品味家乡的笋,感受价值的笋文化。 如:“探秘竹笋”“家乡的笋芝味”等

“竹之美”——从艺术文化入手,欣赏感受竹制品、工艺品的艺术美,并进行表达与创造。如:“竹子变身记”“会飞的竹子”等

“竹之趣”——从游戏入手,开发大量的竹玩具,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如:“竹篾大变身”“竹圈圈的故事”“玩转竹棍”“玩转竹筒”“小竹片大世界”等。

“竹之韵”——从文学入手,探寻有关竹的民间童谣、诗歌、故事等。如:“竹子畅想曲”“舞龙的故事”“竹韵声声”“挑幡小达人”等

课程基于的经验与兴趣,尊重学习特点与学习方式,以探究式主题方式开展,师幼共融建构课程,一起诉说故事。同时结合一年一度的竹之荟文化节,多样化的实施路径支持竹文化园本课程的构建,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及实现对优秀本土“竹”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创生“花果树木”自然课程内容

精心打造体现四季的自然生态环境。花卉、果实、树木的生长变化让园所充满四季的自然气息。春季感知枇杷树开花结果,感知桃树、梨树开花、长叶,欣赏樱花开放、红枫变红;夏季果味飘香,梨子、桃子、百香果、杨梅相继成熟;秋季桂花四溢、银杏树落,桔子、柚子、金桔、锥栗果实相继成熟;冬天茶花满园、炮仗花爬墙。在与花、果、树木对话中,感知自然界四季神奇变化,产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探究。在提出问题、观察探索、思考猜测、调查验证、收集信息、合作交流中获得结论;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中寻求答案。四季自然课程内容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预设与生成。于是“春暖花开”“樱花烂漫”“果树之谜”“酸酸甜甜的杨梅”“青藤物语” “桂花飘香”“柚见桔香” “果树缤纷”“藤蔓青青”“邂逅百香果”“茶香四溢”等一个个鲜活探索性主题内容孕育而生。

(3)纳入“有价值事件”生活课程内容

将一日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纳入为课程内容。每日都发生的关于生活习惯生活能力的课程,如:自助餐点、食育劳作、种植劳动、穿脱衣服、保管物品等;有四季更迭的节日课程,如:火红的中国年、粽叶飘香、月儿圆饼儿香、爱在金秋.情暖重阳、冬至圆圆等节日课程;有生活中熟悉并喜欢的事或物,如:波波球、气球、羊角球、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球类课程。有生活中突发事件,如:新冠肺炎传染病等。将生活经历的事件纳入课程,课程内容可感知、可建构,能让幼儿在经历中、感受中、体验中获得有意义、有价值的经验。

3.探索课程实施途径

岁时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两大渠道,一是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有生活活动、运动活动、主题活动。二是精心预设的,富有园本特色的两大文化节。即:体育文化节和自然创意文化节。目前已开展四届的体育文化节和自然创意文化节。每年的11月—12月是运动好时机,开展体育文化节。每年的4—5月,园春意盎然、满园果香,开展自然之荟创意文化节。两大节营造浓郁不同的文化气息。体育文化节,感受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创意文化节感受自然、生活与创意之美。

4.完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科学的评价就不会有科学的课程。课题开展中,我们探索适宜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使课程在评价的过程当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本课题研究中,侧重实施两方面的评价。

(1)对学习与发展评价

对学习与发展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主要有经验检核表、作品分析、学习故事

(2)对课程实施的评价

实施前——解读、研讨式评价 主要是由教务部门对课程进行审议,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参与方式来确定主题目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和补充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实施方式,体现园本课程的发展性特点。

实施中——反思、互评式评价 以个体教师反思为主、同伴互评及教研组评价为辅,通过相互观摩、反思与互评,教师既能较为客观地评价课程实施的质量,也能明确自己在课程实施中的优势和不足。

实施后——交流、反馈式评价 主要形式是交流,在教研组内交流课程实施的结果,评价课程的实施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反馈是教师在教研组内交流的过程中收集对园本课程的评价信息,形成调整或改进措施,并及时反馈给园教学部门,为园本课程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园本课程建设中,倡导让教育回归儿童本源,回归儿童生活。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自然中四季变化的轨迹,充分利用和挖掘身边自然资源的教育因素,创设激发活动兴趣的情境,依循季节与时令衍生故事课程,让幼儿在享受、体悟、对话四季的过程中,真正融入四季,融入自然,顺应天性而自然成长

(二)创设富有四季特征的园本课程环境

基于 “因时而创、因地而建”的课程理念。精心打造园所环境,让环境处处流淌着四季课程。

1.因时打造,呈现季节的流动性

在户外环境的设计上我们充分考虑观察与比较的需要,以区域性划分的方式为呈现一年的四季变化。从花、藤、果、树四大版块入手,选择具有各季节鲜明特征的植物,分区域成片种植。

以花为媒:园内一年四季皆有花。成片的樱花林让感受春的气息;缤纷的紫薇林让体味夏的绚烂;馥郁的桂花坡道让呼出秋的烂漫;红艳艳的茶花林让捕捉冬的红火。操场硬质地上的一长条花圃更是根据季节呈现各自具有代表性的草本花卉。

以藤为介:四大藤类植物——紫藤、百香果、爬山虎、炮仗花围绕在园的围墙、长廊与栏杆,仿佛为天然的屏障,让在一年四季中感受植物攀爬的力量。大门口一路沿高高的挡墙而上,幼儿可充分感受爬山虎一年四季的绚烂变化;菜园门口的炮仗花每到秋冬时节均盛开黄橙橙的花朵,如飞瀑而下;长廊的前段每到春天紫藤花开,缤纷满地;长廊的中后段则一年四季均爬满百香果的繁枝茂叶。藤类植物就如同一条时间的长绳,串起一年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果为实:果树突出的季节特征与丰富的生活体验成为园里最受幼儿欢迎的地方。果园内的各类果树让幼儿在不同季节畅想丰收的生活喜悦。春天的枇杷、杨梅,夏天的梨子、芒果、百香果,秋天的石榴、桔子、柚子和柿子,幼儿在每个季节都能实实在在地体验与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

以树为缀:从常绿树与落叶树当中选择相应的树种,如杜英、银杏与红枫等,点缀在园内的各个角落,让园内一年四季最不缺的就是色彩,让园内一年四季最不缺的就是自然与生命,让在一年四季都能充分体验自然的五彩缤纷与生命的缘来缘往。

四季区域的打造,让环境成为成宝贵而又温暖的课程资源;四季区域的打造,让不同的时间段与之间建立起联结;四季区域的打造,让四季的草木成为影响生活的能量。儿童在这里感知生命的动态,感受时间的变化与推移,体验着与生命一同成长的味道,更是由此推动着对外界的印象、感情、思想有序化的过程。

2.因地而建,突出季节的游戏区

努力打造园的户外成为野外,让园的户外成为森林,突出场地的多元变化,同时把当地竹、果树,喜欢的土坡等资源引入园内,为提供可自由观察、自主游戏的不同场景。

特色一区——竹园:园内突出设置了三个竹类区:方竹小径,以方竹打造的竹林小道,让在行走间感受竹林的幽静深深;穿过小径来到百竹园,囊括数十种建瓯可种植存活的竹类品种,可供观察与比较;最后是当地最常见的成片毛竹林,环绕着石头水渠,让在一年四季中感受竹子的生长过程。春季之时到竹园里挖笋去,各种各样的小笋:甜笋、雷竹笋、苦笋……鲜味飘飘;盛夏时节,脱掉鞋子,拿起竹捞勺,到水渠里去捞小鱼、捞泥鳅,水渠里飘落的片片竹叶变成飘荡的小船,不亦乐乎;冬天里扛上小锄头,到毛竹林里去寻找埋在地下的冬笋,比一比谁找得快、谁找得多。

特色二区——果园:除了常见的苹果、梨、桔子、杨梅、石榴、芒果等水果之外,我们还特别种植了当地特有的锥栗、翠冠梨、柿子和东魁杨梅,既保证了一年四季让有果可尝,又突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果实。同时在品种上还特别挑选了桔子、金桔、柚子等,让在观察的同时又突出了比较性。春天的时候,环绕着果园的长廊成为最佳的赏花之处,背上画架,坐在长廊里画下春天最美的花,粉的桃花、白的梨花、红艳艳的石榴花。果实成熟的季节枝繁叶茂,背上小竹篓,手牵着手,摘果子去,杨梅、石榴、梨子,一年四季吃得你停不下嘴。秋冬时分,树叶已落尽,光秃秃的树干孤零零的,绕上草绳,幼儿在里面尽情游戏。

特色三区一——草场土坡:草地上自然的小山坡、高高的小木屋、花形的沙池,让可以自由地奔跑、追逐、捉迷藏,在不同的坡度上体验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拉绳攀沿木屋的斜坡而上,再沿着竹竿哧溜而下,大胆又刺激;土坡上的竹脚架充分地满足了幼儿探险的愿望,可走平衡、可荡秋千、可顺竿而爬,各种玩法由幼儿说了算;这里成为幼儿探险游戏的最佳场所。

特色四区—天然林:宽阔的草地上耸立着各种各样的大树,一年四季色彩斑斓,落叶纷飞,还有那废弃的老树干,堆满各种石头的池子,仿佛就是天然的森林,这一切成为幼儿郊游游戏的最佳场所。铺个野餐垫,随手捡些树叶与小石头,美味的野餐可以开始啦!背上心爱的相机,在树林里溜哒溜哒,和小伙伴一起拍下心中最美的风景。

在这里,幼儿可以感受各种各样不同的户外声音与材质——摇曳的树枝、潺潺的流水、吱吱喳喳的鸟叫声,或石头碰撞、溅起水花的声音,或小脚掌踏过落叶、树枝时发出的不同声响,或枝叶划过皮肤时的感受,这里幼儿可以尽情游戏,体验最真实、最自然的生活状态。

3.有效融合,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整合延展

生态、自然的户外环境满足了在自然中学习、探究的愿望,同时也让幼儿产生了更多的想法,我们尝试把自然带入室内,室内与室外融为一体、自然延展,使整个园所环境具有变化性、灵动性与丰富性,产生更加鲜活的课程资源。

设置阳台,延伸自然的味道

我园每个班级都设置了宽敞的阳台,把自然的光线、温度、微风通过设计引入室内。玻璃围栏的设计,更是把自然的颜色尽收眼底。幼儿可随时凭栏而眺,感受自然的气息,即使在活动室也能感受到自然带给自己的能量。阳台的角落把自然引入室内,给予了幼儿随时与自然对话的机会,成为幼儿创意生活的平台。他们在这里摆放上他们自己想种的花花草草,养上他们自己喜欢的小金鱼、小乌龟,还把自然创意区融入其中,画画、写生……。他们在这一方天地中可恣意生活、挥洒创意,表达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整合资源,打通室内外界限

我园紧紧围绕“三坊两弄”打造流动性的室内课程环境,引发自主尝试创设环境、改造环境、体验环境,让室内与室外环境连为一体。

三坊:紧紧围绕“岁时课程”当中的本土元素——竹子,围绕竹类的美术创作、音乐表现以及生活乐趣三个层面,分别在各楼层的楼梯边弯角处打造三个竹类生活坊:竹艺坊、竹乐坊、竹韵坊,满足课程活动的需求。竹艺坊中把竹园中拾到的各种材料带进来,竹叶、竹枝、竹筒都成为幼儿无限创意的舞台,青竹筒可以用来微雕,绿竹叶串成迎风飘舞的门帘,竹子成为幼儿创意生活的源泉。竹乐坊是一个竹林小院,竹架、竹椅、石磨,在这里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剥笋、腌笋、磨豆浆、做光饼,每个季节他们都推出了时令美食,还可与其他班一起分享。他们就是生活的主人。竹韵坊中巨大的竹艺风琴可以满足尽情敲敲打打的愿意,各类的竹制乐器让沉醉在竹韵深深中,野外捡到的小竹棍到这瞬间成为幼儿的乐器,这里让幼儿生活中“无乐不欢”。

两弄:三楼的走廊、二楼的超长阳台以竹子及自然物为基本元素,打造以“绿色”与“本色”互为映衬的自然意境,这里是富有动态变化、极具本地特色文化的游戏长廊。一弄为三楼走廊,结合园本课程主题开展的情况,分别在一年四季陆续推出不同的游戏弄堂。比如在春季推出“笋芝味一条街,在制作、品尝、叫卖各种笋制品的过程中,感受家乡笋味的美妙;在夏、秋季果实成熟的季节,推出水果市场、果汁甜品屋,可把园内采摘来的各种水果在这里叫卖、制作,分享丰收的喜悦。二弄为二楼的数十米长阳台,结合园本课程当中四季自然变化的特点,分别在一年四季陆续推出不同的创意弄堂。比如春季推出“花的海洋”系列,可以在这里尽情地用各种材料、各种方式抒写对花的赞颂;夏季推出“绿色竹海”系列,在这里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绿色生命的赞美;秋季推出“缤纷秋色”系列,在这里用绚烂的色彩表达对秋天的眷恋;冬季推出“本色装点”系列,在这里用干枝、松果、稻草、芦苇创意表达对冬天的敬意。

动态化的“三坊二弄”把“岁时课程”的课程元素与的生活、游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追随季节,让环境真正地流动起来。

建瓯实幼因时因地在传承与创新,调试与创生中不断优化,努力构建能促进儿童和谐发展的亲自然、生活化、游戏化的园本课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