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杨圩村探索多元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式
“寿县小甸镇杨圩村由一个无经济、无资源、无资金的三无村,发展到现在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1万元,而且是全镇2019年度唯一一个村集体经济增长20万元以上的村,难能可贵。”12月24日,记者在小甸镇采访时,该镇党委负责人告诉记者。
2018年以来,小甸镇杨圩村坚持党建统领,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式,大大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由一个“弱”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强”村。
“选贤任能”使基层“活起来”
2018年11月,镇党委派镇卫计办主任张宇到村任第一书记,全面主持村支“两委”工作,在市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村党总支把村支“两委”组织建设摆在首位,解放思想,扩大视野,先后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在外出务工优秀青年、本地个体创业成功人员、农业致富带头人中选拔5名人员,作为村支“两委”后备干部培养。经试用并经镇党委考核,有3名后备干部进入现有村干部行列,成为脱贫攻坚和其他工作主力和骨干。同时,大力在年龄轻、文化高、有致富本领的优秀分子中培养、发展党员。2018年培养了1名年轻人加入党组织,并新发展了1名预备党员,培养8名入党积极分子。村支“两委”干部、党员队伍年龄、文化结构大为改善,较好地解决了“有人干事”的问题。
“双培双带”让村民“富起来”
村党总支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农村基层党员带头脱贫做示范,勤劳致富作表率,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力军”。本村党员、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梁洪兵投资60万元回村领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就业70余人。党员贫困户丁珍春懂技术、会经营,组织带领贫困户灵活就近承包一些土建、维修和公益性工程,被群众誉为“小能人”。党员贫困户王安平吃苦耐劳,紧跟农村产业发展大潮,逐年扩大种养业规模,“小龙虾”远销合肥、南京,“虾田米”成为杨圩村农副产品的主打品牌。贫困户徐佩新流转土地上百亩,是远近有名的种粮大户,每年生产粮食10万余斤,带动贫困群众增收2万元左右。2017年以来,村党总支在贫困户中先后培育了身残志坚的致富带头人余仁贵,养羊示范户杨家保,稻虾综合养殖大户徐为顺、徐剑、徐保国,养鸡大户徐为巨、马庆含,养鹅大户徐佩江、徐佩友,菱角、荸荠种植大户杨再金等一批脱贫致富典型。他们利用自己的种养殖技术和经验带动周边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应,有力加快了广大贫困户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现在村瓜蒌基地每天赚到70到100元工钱,一年下来,加上土地流转费,能有两万多块钱的收入。”眼见年底了,说起这一年的收入,杨圩村吕郢组村民张有福十分高兴。
“党建+”促经济“强起来”
杨圩村结合实际,将“党建+”的理念有机融合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一村一品”,努力探索出“党建+”促产业发展的模式,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
今年5月,村投入53万元,引进外地资金、人才和技术,建设村优质瓜蒌特色种植基地100亩,23户农民通过土地入股,成为合作社经营主体。基地建成后每年带动贫困人口就业300人次,一般农户就业700人次,每户可实现增收7000元,村集体增收6万元。
今年7月,村投入12万元,对村集体60千瓦光伏电站增容扩建至80千瓦,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万元。此外,村集体还建设了17.16千瓦自用光伏电站(光伏车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
今年9月,村投入73万元,建设村优质肉鸡养殖基地,引导外出党员、创业成功人士回村创业,吸引域外投资60余万元,建起了村特色种养业产业园,优质肉鸡、土鸡蛋、黄鳝、小龙虾、瓜蒌等一大批特色农副产品将成为引领村民致富的主导产业,村集体每年可增收6.2万元。
2016年以来,村集体经济由2.7万元起步,发展到2019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31万元,连续逐年翻番,增幅之大、增幅之快,开创了小甸镇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先例,为小甸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示范和样板。
采访结束时,张宇告诉记者,下一步,将以更强的责任心、更高的热情、更清的思路进一步抓好党建工作,实现“被动抓”向“主动抓”,由“应付抓”向“务实抓”,由“一人抓”向“协力抓”的真正转变,为创新杨圩村党建工作奠定基础。
记者 刘银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