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云涛
上月,岱岳区课堂教学大研讨及教师素养大赛圆满落幕。卧虎山小学教师们用最认真的态度和最饱满的热情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教学“饕餮盛宴”。在准备和比赛过程中,老师们认真严谨、竞争进取,永争第一,当然也有很多收获。下面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感悟收获及经验分享吧!
《浅谈参加区教学研讨课比赛之收获》张庆美
2020年12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岱岳区教学研讨课堂教学比赛,这次的讲课比赛使我感触颇深,收获满满。
收获一:教研组的团队合作精神,给了我莫大的力量 。
1.我们组一起研究教材,共同探讨,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策略方法。二年级的《解决问题》这节课是学生已经掌握加减乘除四种基本数量关系,并会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开始。所以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2.注重情景的设计具体趣味性和现实性。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了解大部分孩子都去过泰山花海游玩,选取参观花海为素材,设计情景串,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
3.确定本课所渗透和挖掘的知识深度。本课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学生刚刚接触,所以要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今后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4.反复磨课、评课、议课,达到精益求精。我始终相信团队的力量是最大的,磨课团队一次次听课、找不足提建议,给了我很大的指导与鼓励。郑老师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语言亲和度、环节的过渡、题目的设计,以及重难点的把握都给予我很多帮助。张老师运用自己年轻教师的创新性,建议增加视频增加学生的兴趣。贾老师从板书的形式及课件的灵活运用方面给予了我建议。通过评课,我们经常碰撞出火花,通过反复讨论探讨,最后突破重围,明确思路,豁然开朗。
收获二:自我锻炼,得到了提高。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生特点确定自己的讲课思路,确定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学案。怎么引入课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仅仅在引入上设计了一个个的方案,一个个的试讲,语言如何组织,才最恰当,最后确定引入课题方案。第一个例题解决借助的方法,呈现形式以及语言如何组织,让学生的动手是否有价值,是否会影响进度,耗费了我大量的脑细胞,也与老师们一起探讨。最后的巩固提高采用什么形式效果最佳,这些所有问题促使我不断思考,不断整理,一次次的设计,试讲、研讨,一次次的推翻,再设计,大脑中整节的课堂实录清晰可见,最终定稿。从学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课堂教学对自己都是一次磨练和提高。
收获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增强前进的动力。
从课堂教学发现自身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不能大胆放手,并且总是担心学生不会,老师讲的多,费时费力,效果达不到最佳。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思想落实落地,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从心里转变观念,要认真组织平时的每一个课堂,把平时的教学抓实抓牢。在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感谢我的磨课团队,也感谢我校的教研组,正是学校教研工作扎实有效,我们的磨课团队才那么优秀。我将在团队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也将发挥自己的力量,带动促进我们的团队健康向上发展。
《痛苦的美丽》沈文涵
题记: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将题目定为“痛苦的美丽”。原因有二:一是在这次岱岳区教学大研讨中,万分“幸运”地抽到了让我一触即“怯”的课型——整本书阅读,全新的课型让人无从下手,在历时一周的备课、磨课中,不断的自我质疑、自我否定,着实苦不堪言,然而每一次历练是痛苦的挑战,更是美丽的机缘;二是我讲的《青铜葵花》一书中,曹文轩先生让“美丽的痛苦”贯穿字里行间,那种泪盈双眸却温暖于心的记忆实在深刻,一时间竟挥之不去。
磨课是痛苦的,连回忆都是。那段时间,很漫长,每一天都过得煎熬。每天晚上坐在办公桌前,看着空荡荡的教室,一遍遍的推翻,一次次的重建,反复斟酌教学设计里的每一个字,从早上睁开眼睛到夜深入梦,满脑子都是这节课。
然而,磨课也是快乐的,充实的。团队的集思广益,抓住灵感的喜悦,最后的课堂呈现,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让我又获得了成就感,如今回想,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一)痛苦的蜕变
12月9日,拿到比赛课型“整本书阅读”后,便开始不停地搜索、观看网上相关的课堂展示、名师讲座;10日,送走了我的孩子们之后开始“闭门造课”;11日,早上第一节课进行第一次试讲。因为是临时确定的时间,教研组长在语文教研群里下通知的时候距离上课还有10分钟,课前3分钟的时候,孙其红主任来了;就在我以为可能不会有其他老师来听课的时候,突然,教室后门被推开,几乎所有五年级的语文老师都搬着小方凳走了进来,一下子把教室后面坐满了,同时被填满的还有我的心。大概孙主任看懂了我的惊喜的表情,小声问了我一句:“感动吧?”感动!除了这个词,没法形容当时的感受。天知道对于一个在迷茫中备课的老师而言,旁观者的“清”有多重要!
磨课、研讨的过程,都是痛苦而艰辛的。尤其是原本就对整本书阅读这类新课型涉及甚少,抓不到能够贯穿整节课的主线索,第一次磨课之后,中间环节全部推翻,在孙主任的指导和赵晶、侯董玲、王丽老师的帮助下,重新建立了新的框架。
经过周末两天的打磨,14日准备进行第二次磨课。课前与老师们商量讲课时间,孙主任说:“你定好时间告诉我。”赵晶老师说:“随你定时间,我都可以去。”哪怕是担任班主任的侯董玲老师和王丽老师都排除万难,挤出时间来帮我磨课。此刻,已不仅仅是感动。我知道,无需多言。
第二次讲完之后,总觉得这节课还缺少些什么,当天下午,几位老师们又给了我很多建议。他们走后,我和孙主任再一次翻开《青铜葵花》去寻找灵感。找着找着,这节课的线索突然就明晰了——“美丽的痛苦”!一时间,竟像回到了小时候,盼着过年能吃到一口糖葫芦那般雀跃。渐渐地,围绕这个线索,一切都丰满了起来:如何导课、如何过渡、如何让学生走入情境、如何去体会“美丽的痛苦”......
在一次次的试讲和磨课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进步的喜悦也一次次激励了我,让我感觉这些“痛”,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不仅是磨课,还有很多背后的故事也深深地感动着我。因为我确定的课型是整本书阅读推荐课,这就意味着学生们是没有集中阅读过这本书的。于是,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学生没书怎么办?就在这时候,五年级的语文老师们又一次成了我坚强的后盾,一个班没有这么多,我们可以13个班来凑!一夜之间,我的书橱上多了60多本《青铜葵花》!
15日晚,整理完最终定稿,窗外已是一片漆黑,凛冽的寒风敲打着窗户,而映照在玻璃上的一摞摞书,让我觉得这个冬天无比温暖。
(二)美丽的收获
王小波说,“人生在世,痛苦和快乐是并存的,所以我只要它货真价实。”参加比赛的过程正是痛苦和快乐的交织。讲课前的几天,看尽了冬夜里校园别样的美,享尽了子夜时世间惬意的静。
终于,在期盼中迎来了12月17日。贴心的教导处还为每一位参赛教师安排了陪同老师。于是,我和张瑜老师拖着一个巨沉的,装着60多本书的行李箱奔赴赛场。赛场如战场,但这段路却像是去旅行,虽然路上充满了未知,也不知道最终会到达哪里,但是心底却是格外的踏实。因为我深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从课前准备到课堂呈现一切都很顺利。至此,最终的结果如何,已不是我最期待的。在攀爬山峰的途中,让人避之不及的荆棘也罢,让人为之惊喜的野花也好,途中的景色才是最刻骨铭心的。
比赛结束后,在《青铜葵花》的扉页,我写下了一句话,与君共享:每一次痛苦都有美丽的收获,每一次经历都是迈向“不惑”的过程。
借此机会,向为我讲课付出努力的所有老师们道一声:感恩有您!
《磨课中感恩有你》韩俊香
说起自己的成长感悟,一切的一切都化作“感谢”二字,感谢学校给我搭建了一个专业成长的平台;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大力支持;感谢同事们的默默奉献,无私付出。千万个感谢,也不能道尽自己心中对大家的感激。历时一个多月的磨砺,仿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世纪。从最初报名那一刻起,心中就充斥着“茫然”与“不安”。茫然于自己面对的这门课程是全新的,教材是新的,学生也是新的,不安于内心无比的激动与紧张。
正在这时,冯琳琳老师伸出了援助之手,将自己用心血备好的初稿,一股脑的送给了我,还亲自给我讲解她当年参加比赛时的经验,当时“谢谢”二字又怎能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只有化感激为动力,努力钻研这门课程吧!就在我第一次自己亲自备课时,困难又接踵而至,短短的两页教材,怎样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融入行之有效的活动之中,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我们心中的“智多星”仇老师,几经周折从外地取回了真经——一份锤炼过的教案,当我手捧这份教案时,泪水已悄悄划过眼角,因为当时我们是站在同一条赛道上,迎接挑战,如果这不叫“无私”,还有什么叫“无私”呢?
今年参加素养大赛的老师尤其多,学校的事务异常繁忙, 刘主任、郭程程、冯琳琳老师和陈骞老师等在百忙之中,见缝插针的给我一遍遍的听课,一遍遍的修改,从不说半个“苦”字,有时,他们的设计意图我总是领会不透,他们不厌其烦的再一一讲解,直到我彻底领悟才肯放下。记得一个周五的早晨,我刚到学校,就接到冯老师的一个电话,原来一直连轴转,超负荷的她,终于累到了,电话那头传来沙哑的关切声:“韩,今天我不能听你试讲了,你自己先讲讲,下午你再说课给我听……”电话那头一阵忙音,我的心顿时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为了这堂课冯老师和其他学校领导、老师在我身上花尽了心血,熬了多少个夜晚?我怎么不难过?不感动?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为了做好课件,陈老师连饭都顾不上吃好,就急匆匆地亲自赶到我家帮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为了方便我练课,微机室的老师有求必应,及时调试好多媒体,一次次的教我学会使用它。
此时,素养大赛终于结束了,多想喘口气,多想就此停下脚步,然而,面对领导的期盼,同事们的嘱托,我就像那支开弓的箭,没有退缩的余地,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这时刘艾东老师悄然来到我身边,真诚地说:“我对这门课没有什么研究,但如果你需要我帮忙的话,尽管说……”这普普通通的话语,包含着多少真情与鼓励。郭老师不顾自己的孩子,深夜还帮我修改教案。郑老师更是绷紧了神经,一个字一句话的帮我斟酌,润色。为了寻求亮点,实现高效课堂,一个开头就修改了不下十遍,这里面包含的辛苦怎能是一个“谢谢”所能承载得住的?同样,我的搭档樊金娟老师和戚海红老师一个人担负起两个人的活,无怨无悔,身边的许许多多的同事都给予我莫大的支持与帮助,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只有化感激为行动,努力打磨,刻苦学习,用实际行动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
经历这一个过程真的让自己成长了许多,同时感受也很多,我校的磨课团队让我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是强大的,大家无私地帮助、指导,让作为参赛教师的我特别感动。在课堂教学研究的道路上蹒跚而行,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太多,但我坚信只要用心就一定会有收获,成长是一种蜕变,经历了磨难才能破茧而出。再次感谢卧虎山小学的老师们,感谢学校的领导,感谢朝夕相处的同事,也感谢我们学校的孩子们,没有你们的默默奉献,就没有成长中我,谢谢!
凝心聚力,继往开来,方显英雄本色。卧原寒风起,明朝岁月新,追风逐浪,逆旅苇一航,字字珠玑,群英展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