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就可以去北大的,可是当年我选择了中国政法大学。我至今无悔我的选择——我爱法律,也爱法大。但是,对我们这些学文科的人来说,北大始终是个难以抗拒的诱惑。2001年我本科毕业,报考北大的民商法研究生,结果因为有一门综合课不及格而失之交臂(总分已经过线)。2002年,工作一年多之后我重燃考研梦想,然而工作与学习难以兼顾,临考试时放弃了。那时,我以为自己再也不会考研了。没想到,2003年底,我又一次走上了艰辛的考研路。我称之为“绝望的激情”,心底暗想,无论如何,这是我最后一次考研。或许是应了那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我活过来了。

感谢萧冬镞(笔名),我这位优秀的师兄,是他直接促使我做出这次考研的选择。97年我刚入学时,在热天里东奔西走为我办入学手续的正是他;大一报名加入校学生会文化部,他是刚退任的部长;99年他离开法大去北大上研究生前,把自己所有的音乐磁带都留给了我;2002年,我在“考研加油站”上看到了他写的考研回忆《肃杀未名湖》,为他艰辛的考研历程和其间交织的美丽爱情故事唏嘘不已,后来又看到了他上研之后写的感悟《训练日》;去年10月30日晚,我拨通了他的电话,坦然相告我现在对前程有些迷惘。“你应该考研,考北大的研究生”,听筒里传来了他很坚定的声音。“谢谢你,这样的建议不是谁都能给的”,我说。第二天,我向单位请了假,跑到昌平政法大学附近住下,开始复习备考。3月初的一天晚上,我得知了自己的考研成绩,366分,专业第一名。我再一次拨通了他的电话,感谢这个使我做出了可能改变我的一生的决定的人。

去年冬天,当我走在法大校园的水泥路上,不止一次地感到了寒冷和萧瑟。已经25岁了,不再是当年那个多愁善感的少年,我本不应该如此伤感的,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有点伤感。无望的爱情,未通过的司法考试,对现状的不满足却又难以改变的无奈,似乎都构成了伤感的理由。“Be a real man”,我不断地给自己打气,“这是你的最后一次考研,一定要刻苦,无论结果如何,这是对自己的交代,否则,你是不会原谅自己的!”。我在政治教材的扉页上这样写道:“如无抵死决心,不如趁早放弃。”有时候我想,是不是把考研搞得过于悲壮了?无非是一次考试嘛。但内心马上会有另外一个声音来否定。这种心情恐怕很多考过研的人都会有,毕竟,在投入那么多精力和心血之后,你很难超脱到不问收获。考研或许不能改变命运,但至少会成为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一个人考研的成败对这个世界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可是对个体的生活来说,却有可能导致发生巨大的变迁。对我来说,考研虽然不是救命稻草,毕竟我拥有一份他人艳羡的工作,但是我仍无法否定它对我的重大意义,无法拒绝考研成功对我的诱惑——它能帮助我走上一条我真正想走的人生道路。工作了两年多才知道,从政并非是自己理想的选择。在宁静的办公室里,在枯燥烦闷的会议室里,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我一次次地感觉到了一种局外人的索寞。对于一个不喜交际、不善逢迎、对装腔作势深恶痛绝的人来说,走在仕途的确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折磨。我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又“好为人师”,应该去当教师、搞学术才对。尽管限于天赋,不一定会有什么建树,但至少能找到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以学术为业”,这个声音不断地在我心中响起。于是,我才那么决然地走上了考研路,尽管上路时心中没有什么把握。

复习的时间很短,只有两个月多一点。要复习的东西很多,政治、英语不说,专业课就有十几本书。如何安排好时间成了能否复习好的关键。我制定了一个计划,大致把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整个11月份,英语每天2小时,做阅读理解,背作文;政治看一遍参考书,做笔记;宪法、法理、刑法、民法、刑诉、民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等专业课,先把教材通通看一遍。第二个阶段是整个12月份,英语每两天做一套模拟题,政治每天2小时,以做题为主,各专业课结合历年考研试题进行复习。第三个阶段是1月初到考试之前,英语还是每两天做一套毕金献的模拟题,政治以背任汝芬和黑博士的试题为主,各专业课结合辅导班的笔记将重点内容从头到尾背一遍。然而,临考试时,心中还是惴惴不安,虚得厉害。“谁也不敢说自己有绝对的把握”,我这样安慰自己。

我觉得自己已经作了接近最大限度的努力了。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除了踢了四次球,参加过一次聚会,花了一个下午看完《小王子》的英文版,我再也未曾懈怠过任何一天。很多个清晨或者深夜,走在冷清的街道上,寒风刺骨,听着FM91.5的英语广播,我暗暗满意于自己的刻苦。到了后期,学校快放假了,图书馆人满为患,占座很难,不得不5点多就爬起来赶去学校图书馆前排队。站在长长的队伍中我不禁感叹,当年在学校哪曾体会过这种奋斗的滋味,现在却尝到了。有一天人太多太挤,竟然把图书馆的玻璃门挤碎了。真为那些文弱而勤奋的法大女生感到不忍,还有钦佩。

说起法大女生,我想起了自己当年做的一件蠢事。大概是99年上半年,有一天我在一个咖啡屋小坐时,意外碰到一群去找乐子的法大女生。她们粗鄙的言谈和肆无忌惮的笑声引起了我的极大反感,当时我还是个爱听摇滚的愤青,回去之后写了一篇撒气文章〈法大女生是什么〉,投给了〈峥嵘〉报社。有一天早晨,宿舍的同学都还没有起床,〈峥嵘〉的社长、有法大才女之称的喻书琴打来电话,说看到我的文章之后很有感触,希望我去参加他们报社的晚会。在那里,我看到了另一群法大女生,有理想,有热情,有才华,有实干精神。报社由于资金很紧张,排版都是用人工的,几个女生在惨白的日光灯下一丝不苟地数着文章的字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在心中为自己写下的那些对法大女生不恭敬的文字感到有些羞愧。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喻书琴本人后来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而且是跨专业。

另外一个法大女生,LY,我考研时的战友,同样令人钦佩。她在2003年考北大法学院研究生因英语未过线而痛失复试资格,不得不卷土重来。这位善良、热心肠的女生,有着令我自愧不如的毅力和斗志,娇小瘦弱的身子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有一次我从她借给我的笔记中看到这么几个字“刻苦到惊心动魄”,让我深受震撼。去年冬天很多个夜晚,在送她回住处时深夜冷清的街道上,留下了我们共同的牢骚,还有考研期间难得有的欢笑。今年考研成绩下来,她339分,比去年还少十几分。我很为她遗憾。她却凭着不屈不挠的斗志,赢得了生机——北大法学院因故调剂部分未过340复试资格线的考生,而她借着这个机会在复试中成功了!我们又成了同学!

有多少人在考验的战场上折戟沉沙呢?无疑,我是幸运的,但我无意炫耀。在那些失意者中间,肯定有实力比我强的;而且,考上研究生并不能许诺给我一个比别人更远大的前程。从现实来看,考验是以成败论英雄;但是,从更深远的意义上看,所有为考研努力奋斗过的人都是英雄,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追梦人。那年丧魂失魄地走出考场时,我仍然保留着一种自豪的感觉:“即使失败了,也是轰轰烈烈的失败。我没有缴枪投降,我射完了最后一颗子弹。”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者写道,“不要急功近利,不要以考研作为人生的终点,或幸福的起点——它承受不起你的如此厚爱。要在考研之前,制定一个必考研更加波澜壮阔的人生目标。面对命运,如果我们想赢,就不能把吃掉对方的”车“看作胜利的标志,我们必须想到,吃掉”车“以后,下一步该怎么走”,“谋子之心不可过剩,谋势之心不可忘怀”。感谢这位朋友如此理性的文字,所有雄心勃勃的正在考研或打算考研的人,都应该来看看这段话。

考研不是生活的全部,它是特定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考验占据了无与伦比的地位,一切以它为中心,以它为转移。考研可能会让我们变得偏执,让我们将情感深深掩埋,让我们忽视甚至忍痛割舍其他很多重要的东西。每个考过研的人都有珍藏在内心的故事。在这里我要回忆一下两位考研时结识的朋友。他们的故事给了我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YHZ,我在法大图书馆认识的朋友,浙江人,26岁。这位面色苍白、笑容友善、穿着略显寒酸的人第一次聊天就赢得了我全部的好感。他先在法大上自考拿下了本科文凭,之后想考法大的研究生,03年第一次考研没有成功,这是他的第二次冲击。“要是今年还考不上,我明年再考。”透过他厚厚的镜片,我分明感到了他眼神中折射出的那种坚定。他的英语不好,做模拟题从未及过格。但我相信他,这个有魔鬼般毅力的人,即使考研不成功,也终将会走出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来。

TJ,我考试那几天住同一个屋子的战友,河南人,法大02级毕业生。他也是第二次考研了,目标是北大民商法。他在昌平的农村租了一间平房,孤独地在那里复习了大半年。后来他取法大图书馆上自习,有时就坐在我的对面。有个女生,也是考研的,显然跟他很熟,经常帮着互相占座。有一天,我注意到,那个女生先来,给他留下了一张纸条之后就离开了。他来了后看过纸条,脸色变得很难看,把纸条揉成了一团。下晚自习后,我按捺不住好奇心看了那张纸条,上面写着:“TJ,我突然想去教室上自习了,你在这好好学。”那时TJ还不认识我。后来去北大考试时我们因朋友的介绍同住一个老师的房子,见面时我认出了他,叫出了他的名字,他无比惊讶:“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我笑而不答。成绩出来之后,我特意查了他的分数,很遗憾,他又一次失败了。但这样的人不会永远失败的。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谈起考验的事,他说,你应该写点东西,大家肯定爱看。其实我早就打算在考研之后写点东西,那怕失败了也要写。但我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我害怕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成为那种沾沾自喜的炫耀品。我不想诗化或者美化自己的考研历程,有很多人的故事要比我的精彩得多,但他们仍然选择了沉默。何况,考研的过程也并不那么诗意,绝大部分的时候,需要面对的是枯燥,烦闷,孤独,甚至绝望。只有在过后的回忆里,那些日子才能被染上各种色彩,赋予各种意义。个中滋味,除了自己又有谁体会得来?

写完这些文字,我觉得有些空虚。考研已成为过去,与之相关的悲喜都已抛在记忆深处,而生活在继续。我辞职了,正等着去学校上学。但愿这些文字能对那些耐心看完它的人有所裨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