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大王马金弘的致富经

2010年07月30日 09:54:45

从一个养殖户到一个水产养殖公司经理角色的转变,使当时36岁的马金弘开始了新的思考,他提出了“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以合作的方式把鱼苗发放给农户饲养,等鱼长成后收购,统一销售,他还不断拓展多元化养殖,扩大养殖规模和品种,这样不仅壮大了自身的企业也带动了周边农民致了富。

马金弘,西青区杨柳青镇十七街农民,他一手创办了天津市德仁水产养殖中心。十几年来,马金宏不断钻研鲶鱼养殖技术,强化经营管理,扩大经营领域和规模,天津市德仁水产养殖中心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逐渐成为了在中国北方鲶鱼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鲶鱼养殖、经营企业。

1992年他租了本村的一个10来亩地的小池塘搞起了鲶鱼养殖,为了弥补经验上的不足,他买来大量的科学养殖方面的书籍,还自费去山东学习、到广东取经。通过不断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养殖中心的规模也由原来的10来亩养殖面积逐步扩大到200亩,效益也稳步增加。他在经营过程中诚实守信,但在企业经营、市场营销方面始终不能有所突破,为了解决问题,他参加了多种相关的培训,掌握了“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客户市场及谈判签约”、“相关法律”等知识,并逐步理清了经营思路,其经营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他深刻认识到市场是制约养殖中心发展的根本问题,逐渐体会到鲶鱼的市场经营和鲶鱼养殖同等的重要,他开始积极的调整经营运作模式:在继续狠抓鲶鱼养殖,确保从养殖中心进入市场的鲶鱼质量过硬的同时,他积极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深入市场调研,及时了解鲶鱼市场行情,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运作方式,一方面,他继续与过去的客户加强沟通、强化合作,确保老客户不流失,另一方面,他又主动的向市场出击,成立专门的市场开发队伍奔赴各省市场开发新客户。经过不懈地努力,取得了超乎想象效果:他在牢牢巩固天津地区鲶鱼销售市场的基础上,成功地打开了华北、东北以及西北部分地区的鲶鱼销售市场,而且迅速主导了这些市场上的鲶鱼销售,如今在天津、北京、西安、大同等地,他的鲶鱼已经形成垄断地位。在此基础上,他乘胜追击、主动寻求变化,他的目光从鲶鱼的养殖、销售逐步转向了附加值更高的鲶鱼的深加工。

同时,他还不断尝试更广的经营范围。他在积极的巩固扩大自己的鲶鱼销售的基础上,积极与天津农学院、农科院取得联系,和他们开展农业和科技相结合的经营方式,由他们提供了20多个新的品种进行养殖,这样就使德仁水产养殖中心的利润来源实现了多元化,较好地规避了风险。如今,他又搞起了观赏鱼、娃娃鱼、螃蟹等新品种养殖,特别是娃娃鱼养殖基地在西青区可谓是首屈一指,目前,这个养殖车间有养殖水池360余个,养殖娃娃鱼1600余尾,由于娃娃鱼在美食、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按现在市场价格来说,每斤娃娃鱼可以达到1300元左右,这无疑又将有效提升其经济效益。

在取得一些可喜成效后,他又开始了“龙头企业+农户”经营模式的探索:一方面,他积极与天津市农学院寻求合作,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6个养殖大棚,在8000平米养殖池底及四周水泥硬化,上覆保温膜,挖了两眼1200米深的地热井,使养殖用热水水源得到保障,低温季节与冷井水混合使用,水温可一直维持在20℃以上。通过建造保温养殖棚、水泥养殖池及供排水、充气、动力系统的配套,不仅形成了初步的设施化养殖模式,使每养殖周期单位水体净产量达到300公斤/立方米以上,成活率95%以上,全年实现3次周期生产,每亩年产达到60万公斤,产量提高了近40倍,而且为实现他所设想的“龙头企业+农户”经营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他倡导下,杨柳青镇成立了鲶鱼协会。在鲶鱼协会的框架下,他积极寻求与其他小规模的养殖户的合作:由德仁水产养殖中心为周边养殖户提供鲶鱼鱼苗、饲料和养殖技术,并且采取对周边养殖户的鲶鱼进行收购、寄养、代销以及统一购进喂养饲料等一系列的措施,逐步形成了“德仁水产鱼苗→养殖户成鱼→德仁水产销售”的经营模式。特别是他利用其温水养殖棚,在夏季以较低价格收购鲶鱼成鱼,经过几个月喂养,在冬季出售时不仅鱼的体重有所增加而且销售价格相对夏季也有所提高。目前,他的基地鲶鱼年总产量已超过3500万斤,其中他自己出产的鲶鱼产量在1200万斤左右,其余均为收购、代销的小规模养殖户的鲶鱼。这一做法不仅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而且解决了周围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作问题,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小规模的鲶鱼养殖户已经由原先的不到100户增加到了300多户,年收入也增长了近一百万,真正实现了共同致富。(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