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物原名毒,在2020年1月1日改名为得物APP。得物是一个介于卖家和买家中间的第三方鉴定交易平台,起到的作用就是在交易过程由平台的鉴证师提供真假验证服务。
之前也不是很了解得物,之所以开始深挖这家企业,是因为之前找工作,然后母亲连续推给我四个球鞋鉴定师的工作(由四家不同的企业发布,工作内容基本相同,工作地点在同一地址),众所周知,一家知名企业如果要招聘员工,一般不会委托四家不同公司代为招聘,而这四家公司经营内容甚至不全是人力资源公司,有什么生物科技什么的就不多说了。
言归正传,我觉得这四家企业发布的这同一工作并不靠谱,但由于开的条件过于优厚(不需要工作经历、工资9k、工作环境舒适等),我妈逼着我去面试,于是和hr聊了一下,知道了是得物在招人。
所以你一家大公司为什么搞四个披皮公司招人?而且hr回复极快估计该鉴定师岗位人员流动极大。
然后我继续开始深挖。
我发现这家人家花钱最多的地方就是推广,包括大v推荐,在知乎上发长篇软推广回答等等。
但是一查,这家人家今年六月刚被工信部点名批评?点名批评?还有网上各种恶评??
某宝假货也多,也没被点名批评过吧?
接下来都是我捕风捉影的妄想,如果碰巧属实实属巧合。
个人认为,得物就是个针对年轻消费者、利用年轻消费者群体购买心理的小罐茶骗局。
首先,平台销售数据是可以造假的,参见某宝,所以整体销售数据可能没那么好。
中检战略合作?什么叫战略合作?就是送几个鉴定师过去交点钱培训一下就叫战略合作了啊。
和第三方检验平台合作?换个法人再开家类似公司不就是第三方检验平台了吗?
看到了不少于两个案例:在得物买的鞋子,鉴定为真,拆标后再送回去鉴定为假。如果你有心去查一下,就会发现更多的恶评。这些恶评难道都是捕风捉影?
都说赚钱的方法在宪法里嘛。接下来我将为您描述一种在法律边缘反复横跳的赚钱方式。
首先,制假造假是犯法的,但是第三方平台售假就没太大关系了(参见某宝)。
然后我们假设得物平台是售假的,而这个比例未知。作为第三方平台、它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那么再问,假货为何鉴定为真呢?
我们从人性善的一面考虑,是鉴定师水准不够。
从恶的一面考虑,是有某种利益输送,例如,从这家人家发的货从不检验,但是开出检验为真的证书。(这也能解释检验为真的东西为何去标后二次检验是假货了)
按照我的考虑,第三方检验平台上面就不应该卖东西,那还叫第三方检验平台吗?其中的利益说得清吗?比如说,某商家打给平台账户一笔资金,写着是商铺费、进驻费,但实际上是不是呢?只有平台自己清楚了吧?
真正能相信的第三方检验平台只有中检吧。
那么万一东窗事发,有人发现或质疑平台故意给某混售假商家开真品鉴定书呢?那需要负法律责任了吧?
然后来谈谈如何分摊或转移犯罪成本。
告诉你一个好方法,也就是上文我提到的,用披皮公司开高薪招无工作经验人员的可疑行为。
应届的没经验的人好骗呀。
首先,可能让你直接参与给假货开真货鉴定书的这种无良行为,当然你自己也可能不知道。让特定几个鉴定师负责某一个商家,出事后直接开除就很方便了。
但是还有更狠的招哦,我只是做个假设。
某鉴定师卡内多出一笔钱,说是公司奖金,结果打来的户头却是别的公司,该鉴定师心眼大没有产生质疑,没有当时向上级质问并留下录音一类证据。然后这就被视为你私下收授商家贿赂的把柄,出事了就可以推出去说是鉴定师的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也可以作为公司要求鉴定师开假鉴定证书的要挟资本。而犯罪成本就可以完全转移到这个鉴定师头上。
不然你说为啥鉴定师人员流动那么大呢?是吧?
真的不能再脑补下去了,越写越黑暗。再次申明,以上都是个人推测,不是事实。
其实,当你问出这个平台有问题吗?的时候,你已经发现了一些问题的苗头了。
只把它当鉴定平台用ok,但不建议买。
之前在某宝买到假香水,不仅秒退钱,退货运费险多给了运费,我举报还把商家全球购标签直接撸掉了。再对比下得物退货态度,那还是某宝靠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