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是现代社会进程中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绿色潮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生态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推进生态市建设,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东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生态市建设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两层含义,并不等同于我们通常讲的 " 绿色城市 " 、 " 园林城市 " 、 " 环保城市 " 。它融合了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念,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因此,生态建设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虽然东阳生态市建设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和一些有利条件,但与国家的 36 项生态县建设指标标准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 、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在水环境方面,东阳市地表水局部污染比较明显,属于有机污染类型,东阳江、南江水质均以劣Ⅴ类水为主,化工、印染、磁性材料、造纸等行业是东阳市主要水污染源,大都集中在横店、吴宁、歌山、南马等地。 2003 年东阳市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 1253.89 万吨 / 年,其中达标排放的水量 1220.83 万吨 / 年,达标率为 97.36% 。全市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 732 万吨 / 年。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对入境河流的水质造成严重威胁。从有机污染物产生量看,工业企业排放约占总量的 59% ,城镇生活水排放约占 36% ,畜禽养殖排放约占 5% 。在空气环境方面, 2003 年东阳市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小于 2 ,总体属良好水平。从空气污染的现状分析,化工、磁性材料和建筑材料是我市大气的主要污染行业,尘类颗粒物是我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东阳市酸雨污染有加剧趋势,已属轻重酸雨(Ⅳ级)。 2003 年全市酸雨出现率为 81.80%, 比 2002 年上升了 3.01 个百分点; PH 平均值为 4.89 ,比 2002 年高 0.30 。在声环境方面, 2003 年,从各项噪声监测指标来看,东阳市还存在不同程度噪声污染。全市主要噪声源是生活噪声和其它噪声。在固体废弃物方面, 2003 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18.44 万吨,综合利用量 16.51 万吨,综合利用率为 89.6% 。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为 2.68 万吨,综合利用量 2.4 万吨,处置量 0.28 万吨,无危险废物排放。生活垃圾年清运量 5.5 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仅为 50% 。
2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城镇建设,特别是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不够快,东阳市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常住和流动人口迅速增加,并伴随而来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和城市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给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来新的压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布局不尽合理,功能有待强化。城乡差距较大,城乡一体化步伐急需加快推进。
3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从总体上看,虽然东阳市经济总量较大,但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对一、二产业的拉动效应较弱;第二产业中的化工医药行业基本是重污染企业,随着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和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日渐完善,限制和淘汰高能耗水耗、高污染产业的力度不断加大,第二产业的改造升级越来越紧迫。
4 、水土流失趋向严重。长期的粗放型开发和利用,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受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偏低,导致局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482.54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 27.7% ,流失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 、贯彻循环经济思想,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生态市建设的重要经济实力保障。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改善粮经结构、种养结构、品种结构。建设特色、优势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席草、香榧、药材、茶叶、青枣、果蔬等 6 大效益农业,加快绿色无公害产品行动步伐。大力推广“寀卢经验”,加快城东休闲观光园区、横店特色农业园区和巍山绿色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实现工业生产和管理生态化,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各项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管理,逐步完善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地方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推行企业和工业园区的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对全市医药化工、磁性材料、建材等行业第一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打响中国影视城,做大做强影视旅游业。通过资源整合,利用东阳优美的自然山水资源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按照生态旅游的要求,加快现有景区布局调整,改造配套设施,力争通过旅游景区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1 认证。大力开发农产品、火腿、香榧、木雕、竹编等旅游纪念品,形成丰富多样的特色旅游产品系列。
2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生态人居。按照“适居性”、“特色性”和“城乡一体”的要求,把东阳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绿视较高、舒适度较好、城乡生态功能显著的人居环境区。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两山夹一江”的地形特征,按照一主城两片区、拥江轴向发展的城市发展规划,把握好城市空间形态和总体空间结构,处理好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建用地、生态用地之间的关系。要建设完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场,形成与这配套的污水收集系统和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网络。加快城市雨污分流改造,改进城镇排水体系。大力发展村镇生态公厕,实施垃圾分散收集和集中处理。提倡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合理配置城市绿地,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科学搭配各类植物,形成乔灌草结构合理的绿地系统,力争到 2007 年、 2010 年城镇绿化率分别达到 35% 、 40%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 9 ㎡、 12 ㎡。要完善绿色交通网络。实施公交优先策略,逐步限制燃油摩托车和助动车,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发展绿色公共交通。在高速公路和省道沿线两侧建设宽 10-30 米的生态防护林带,打造 " 绿色通道 " 。把停车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大型生态型停车场,尽早解决机动车剧增带来的问题。要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大力提倡建设节能型生态住宅、发展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广告牌等,从多方面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逐步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工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式供热。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积极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新型生态村庄。加强 " 绿色农业 " 建设,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有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推广清洁的绿色能源。大力推行生态墓园,倡导文明殡葬,清除“青山白化”。
3 、多管齐下,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加强水环境的治理。大力开展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饮用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特别是要加强库区村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置工作。加强重点污染源的污染控制,逐步关、停、搬迁重污染企业。实施严格的产业导向政策,禁止新建和扩建重污染企业和生产线,控制新污染源产生。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理工作,列为流域重点管理的污染源企业,必须实施清洁生产,安装在线监测监控仪,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查处未批先建项目和偷排直排废水的违法行为。鼓励企业创造条件,积极开展 ISO14001 标准认证,提高企业综合环境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生产行为,促进企业推行清洁生产。要加强空气环境的治理。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洁净煤技术,改进煤炭燃烧方式,提高化石燃料利用效率;发展高效的脱硫除尘脱硝治理技术,提高脱硫除尘效率。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实施大气污染企业搬迁工程,保护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做好酸雨污染防治,控制扬尘污染。紧跟城市建设的脚步,积极创建新的噪声达标区。
4 、传承文明,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在生态文化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继承和保护东阳传统文化精华,培育以“勤耕苦读、求实创新”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大力营造 "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 的人文精神。在城市化建设中,要处理好保护好古居名宅和城市建设的关系。遵循适度消费原则,在社区内大力倡导一种符合生态建设要求的、简朴的、实在的生活方式。进行企业生态形象设计,加强企业职工生态意识教育和企业生态文化培训,树立行业生态形象。以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商场和绿色工地等为抓手,以生态景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户创建为主要载体,促进全民参与,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在生态市建设工程中,要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有计划地安排如“保护母亲河活动”、“清洁我们的家园”、“绿化美化我们的社区村庄”、“爱护大自然”等一系列公众参与的环保公益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