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冬(图片由四川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供)盛夏又至,时空交映。2018年8月,处于起步阶段的“天府菜油”首次集中亮相,远赴黑龙江参加首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彼时,外界的目光带着疑惑: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与川油产业如何相互促进?2023年7月,正在成势崛起的川油产业,在“天府菜油”旗帜下再次汇集,即将启程奔赴全国性粮油交易展会。这一次,业界的评价是:菜油看四川,品质出天府。回首2023年上半年,“天府菜油”一 一亮出品牌建设的全新成果:首次亮相成都地标建筑金融城双子塔;以“天府菜油”超级IP“天天”为原型的24份微信表情包正式发布;成功举办金色天府原产地之旅暨“天府菜油”品鉴活动;品牌(商标)授权使用产品集体亮相第十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这五年,四川以“天府菜油”建设行动为抓手,扭住品牌打造这个“牛鼻子”,以品牌战略催生创新驱动,以创新驱动提升品牌形象,加速川油品牌跃升。这五年,四川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坚定推进川油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持续推进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将“产业高质量、企业强实力、农户得票子”变成“实景图”,成功闯出一条品牌创设和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这五年,川油以昂扬的姿态助力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以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和一个又一个市场口碑,高分作答“做大擦亮金字招牌”时代考卷!成都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区的油菜育种基地。

汇聚力量省级建机制、明规范,筑牢川油崛起扎实底座高点起步,高位谋划。摊开全国油料产业版图,地处西部的四川占据重要位置:连续多年,油菜种植面积、油菜籽产量和菜油消费量均居全国首位。坐拥发展菜油产业比较优势,如何转化成胜势?2018年起,聚焦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四川全面启动“天府菜油”建设行动,以“天府菜油”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为抓手,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加快探索“川字号”特色优质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谋划,指向奏响“大合唱”。“天府菜油”建设行动之初,四川省级层面就建立了涵盖财政厅、省粮食和储备局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天府菜油”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在此基础上,四川统筹财政、农业农村、粮食和储备等多个部门的相关职能及项目支持,协同推进“天府菜油”建设行动,把川油产业发展由各管一摊转向齐心合力,不断汇聚川油产业发展的新力量。行动,首在绘好“新蓝图”。2018年起,四川将川油产业纳入全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予以重点打造,“天府菜油”建设行动纳入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并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多项省级专项规划。各级党委、政府持续整合资源、推出配套措施,全力为川油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行动,必须落实“新规范”。“天府菜油”建设行动刚刚起步,四川就组建“天府菜油”创新联盟、制定奖补政策、制定实施“5+4”团体质量标准,全面构建“联席会议、奖补政策、品牌管理、产品标准、统计制度”五大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守牢“天府菜油”品牌建设底线,推动品牌共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行动,更要探索“新模式”。2019年,四川完成“天府菜油”品牌商标注册,成为全国首个完成菜油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商标注册的省份。聚焦如何管好品牌,四川高点起步,明确品牌授权使用产品高端化路线和传统小榨浓香等特点,出台“天府菜油”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进一步形塑“天府菜油”高端化、地域性等产品风味与特征,维护品牌声誉、强化市场认可。模式创新,更要明确运行方式。从一开始,四川就提出,“天府菜油”建设行动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原则,进而打出资源整合、政策支持、产业引导、项目扶持、质量管理、品牌培育等“组合拳”,不断补短板、扬优势。站高谋远、绘好蓝图、严守规范、创新模式,川油产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五年来,“天府菜油”建设行动以面向市场的姿态,一手强化政府政策资源倾斜力度,一手激发企业主体活力,确保“天府菜油”建设行动获取“品牌得声誉、企业得效益、产品得市场”的效果。

“天府菜油”品牌(商标)授权使用企业成都市鑫禄福粮油有限公司的传统压榨车间。提质增效全面提质量、守标准,川油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速蹄疾步稳,动能澎湃。思路清晰,落实更加有力。“天府菜油”建设行动实施五年来,四川在全省范围加快向上“建基地”、横向“练内功”、向下“拓市场”的步伐,川油全产业链加速绿色化、优质化。种植端扩面增产。2018年以来,围绕油菜扩种和油菜籽增产,从下达油菜扩种补贴,到将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纳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内容,再到加快基地建设、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发展“订单农业”,四川不断探寻农户增收、产业增效的良性发展新路子。其间,四川油菜种植面积和油菜籽产量稳步增长,继续坐稳全国油菜生产第一大省“宝座”。经营主体做强做大。以品牌共建共享为抓手,四川持续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不断提升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度和获得感。四川组建以23家油脂企业、2家科研院所和3家销售终端为核心的“天府菜油”产业创新联盟。联盟成立之后,行业资源加速整合,龙头企业在产供销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得到持续发挥,科研机构释放出创新活力,一系列具有开拓性、前瞻性的举措持续推开,不断放大产业发展“乘法效应”。质量标准筑牢守严。

2019年底,“天府菜油”首批五项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分别是《天府菜油——油菜籽种植技术规范》《天府菜油——油菜籽》《天府菜油——油菜籽干燥与储藏技术规范》《天府菜油——浓香菜籽油加工技术规范》和《天府菜油——浓香菜籽油》。随后,又提出相应的原料种植、储存、产品加工3个方面的4个技术规范。上述“5+4”团体技术标准,涵盖了从种植到加工全产业链,剑指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品牌引领质量更优。自2018年以来,“天府菜油”仅公布两批次品牌(商标)授权使用企业名单。而对获得授权使用的企业,“天府菜油”品牌实际管理方——四川省粮食行业协会定期开展抽查、交叉检查等,以确保“天府菜油”品质提升和风味稳定。“重压”之下,“天府菜油”品牌(商标)授权使用产品品质始终保持在国内菜油行业第一方阵,奏响了川油产业崛起的强音。高质量、严要求,背后是严格的考核机制:自2020年底公布首批10个企业10个产品获得“天府菜油”品牌(商标)授权使用以来,四川就对“天府菜油”品牌(商标)授权使用企业和产品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优胜劣汰、能进能出”。随后,四川出台完善《“天府菜油”公共品牌(商标)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追求质量的鲜明要求,倒逼相关企业严守“天府菜油”质量红线,守护品牌生命线。

截至目前,全川共有15家企业29个产品获得“天府菜油”品牌(商标)授权使用。趁此机会,四川持续织密筑牢川油品种选育、种植管理、加工、储存等各环节监管网络,实现“品牌提升品质,品质支撑品牌”的良性互动。高质量托底,“天府菜油”品牌(商标)授权使用企业及产品绿色、健康的形象深入人心,助推川油品牌做大做强!“天府菜油”品牌(商标)首批授权使用企业四川德阳市年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区。成势见效产业全链条崛起,川油开启蝶变图强新征途五年奋战,硕果累累。这五年,对“天府菜油”建设行动成效,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感受:农户眼中,是腰包更鼓;科研单位眼中,是高产优质品种越来越多……不同的感受,折射出川油产业悄然蝶变图强的势头。产业发展不断强链条。省级层面,四川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支持开展油菜生产和加工及副产物循环利用创新研究,建立“天府菜油”重大品种评价体系。同时,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在全省布局10个10万亩原料基地县,四川油菜生产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五年来,油脂产业跑出加速度,全省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产值较“天府菜油”建设行动实施前增长70%。基地建设确保“两手抓”。落实中央和省级奖补政策及项目资金,稳定扩大全省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

同时,整合项目资金,以油料生产重点县建设为核心,坚持“优质优价”导向,巩固扩大四川优势油菜产业集中发展区,加快油菜种植规模化、机械化和优质化步伐,推动川油种植端再上新台阶。政策利好助力“扩面积”。2022年开始,四川全面落实每亩150元的油菜扩种补贴,扩种油菜180万亩。创新模式助农“增收益”。全省范围内,着力推动60个“天府菜油”产业融合发展暨产油大县示范县建设,深度开发“菜、花、蜜、油、肥、饲”融合发展潜力,推广“示范企业+基地+农户”等新模式,全川建成绿色油菜籽、绿色蜂蜜“双产双收”示范基地50多万亩,打造“菜、油”两用集中发展区35万亩、五彩油菜景观50万亩,建成农旅融合典型33个。“天府菜油”引领油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成效明显。科技创新破解“卡脖子”。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四川启动首届“天府菜油杯”优质油菜品种评选,建立“天府菜油”重大品种评价体系,构建起“从实验室到田坎”的菜油产业转化新通道,选育更多本土优质高产适生新品种。同步强化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天府菜油”产品特征风味物质和质量指标控制体系,用创新推动消费、用消费引导创新。五年奋斗,“天府菜油”书写高质量发展精彩答卷:公用品牌价值超过52亿元,带动四川油菜种植面积连续6年稳居全国首位,川油产业综合产值突破650亿元大关。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蜀乡大地上,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省的号角全面吹响,川油产业再次迎来全新的“大考”。面对“考题”,四川响亮作答:以“天府菜油”建设行动为抓手,统筹实施“品牌培育、基地提升、产能优化、融合发展、科技创新”五大工程,稳产量、保质量、促销量,持续用力擦亮川油“金字招牌”,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白墙黛瓦的西南民居,是如今的胡家;村民富足、安居乐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奋进中的胡家。2023年8月10日,胡家镇获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2023年9月6日,胡家镇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荣誉不会从天而降,幸福不会不劳而获。2023年,胡家镇作为隆昌市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首批目标乡镇,将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作为牵引乡村振兴牛鼻子的“龙头工程”,引领农民群众,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者。发展特色产业夯基筑本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胡家镇耕地面积3.6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就有3万亩,田多土少、地势平坦、田地连片优势明显;龙市河、隆昌河穿境而过长达21公里,水网纵横交错;农户在种稻之余,习惯性养鱼、养虾,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有深厚的百姓基础。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注定了胡家镇在全域发展稻虾产业方面将大放异彩。一块块稻虾田如七巧板拼接绵延,稻田边清一色的防逃网、地笼架,远远望去十分壮观。农人们奔走田间,起笼收虾,忙得不亦乐乎。种粮养虾,一田双收,胡家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高标准稻虾综合种养。“一天下来有100元的收入。”解放村村民兰祖洪是种粮的“老把式”,也是解放村放兴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的一员,为胡家镇稻虾业主提供平田、施肥、育秧、插秧、管理等服务。

入户路改造后隆昌市解放村放兴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将种植能手、土专家召集起来组建“种粮一条龙服务队”,为稻虾业主、丧失劳动力、全家外出务工的家庭提供农事外包专业服务,包揽育种、插秧、植保、收割等业务,做到高质量栽种,减少土地撂荒,确保粮食丰收。除了充分发挥“田秀才”“土专家”等种粮能手的优势,胡家镇还通过科技赋能,运用智慧农业二级平台、智能化病虫害监测系统、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等,建成稻虾综合生态种养体系,护航粮食安全。黄桷村村民郭绍洪,从事稻虾养殖已有13年,成了靠稻虾种养致富的村民之一。“养小龙虾比种稻谷肯定要强得多,水稻与小龙虾互促双收入。”郭绍洪承包了70余亩地,进行稻虾综合种养。在这一模式下,过去种一亩稻田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现在一亩稻虾田毛收入在一万元左右。胡家镇通过推行“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培育龙头企业2个、专合社11个、家庭农场26个、业主70个,集中连片发展稻虾1.4万亩,年产值达1.41亿元。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胡家镇将聚焦高质量、强竞争力,持续推动稻虾、稻鱼、柑橘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向品牌营销和产业延伸要高附加值,擦亮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金字招牌。

创新“院事会”共建共治11月7日下午阳光明媚,解放村大屋基示范院落,一场热闹的“院事会”正在村民钟泽光的家中召开。院落打造的效果村民满意度高,后续如何管理,如何保持是此次院事会讨论的主题。“我家挨着竹林近,竹林的卫生我负责。”“我会管好我家的猫猫、狗狗。”院事会成员黄守润把问题一抛,立即收到村民的积极回应。会上,村民们举手同意按照道德超市积分管理办法,对热心村民进行积分。农村面貌改善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下一步如何管理?怎么维持?胡家镇在41个20户以上的聚居点,探索建立了以党建为引领、乡情为纽带、群众自治为基础的“院事会”基层自治模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厘清了政府干和群众干的边界,让群众真正成为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院事会”成员主要通过个人自荐、群众推选、组织提名等方式,从党性强、威望高、想干事、能干事的党员代表、乡贤能人、致富能手中推选产生。“院事会”按照“问需求-提方案-议事项-办议案”流程,开展收集社情民意、商议院落建设管理、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从一场场党政干部唱主角的院坝会,到一场场以群众为主体的院事会,胡家镇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找准了方向,渐入佳境。

院事会成为村民自治实践、创新乡村治理的有力抓手,在推广积分制、“五美五好”评选、培育独具地方特色的院落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院事会最大激发了老百姓的主人翁意识。”胡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颜復环认为,农村面貌改善行动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先是规范一点,再搞得有活力一点,再往后便是步入农业、农村、农民整体的现代化状态中了。”颜復环总结道:“农村面貌改善工作要始于情怀、成于专业、终于治理。院事会就是重要切入口。”截至目前,胡家镇累计投入各级资金2118.5万元,先后完成了改造厕所、厨房和庭院,新建入户路以及土坯房整治共计4462小项的附属工程建设任务,全镇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凝聚乡土力量因地制宜“这里以前堆着烂砖旧瓦,就像个垃圾堆。我动手改造成了菜园,你看小菜长得好好。”胡家镇蒲芦村蒲芦山示范院落,村民叶顶富笑着说,“自己动手建设家园的感觉很幸福。”“农村面貌改善是大好事。咱们村里多是手工匠人,大家投工投劳参与进来,既挣了钱还把生活环境改善了。”“以前大家都只重视自己的小家,对村里的环境卫生不上心,现在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利利落落。”……说起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带来的种种好处,村民们打开了话匣子。

微菜园改造后在今年的农村面貌改善过程中,胡家镇广泛动员群众,推动小项目投工投劳,自己动手建设家园。需要施工资质的项目要求中标企业尽量使用本地劳力。引导1000余户农户积极主动投工、投劳、投资,发动群众筹资160余万元,200多名本地能工巧匠参与其中。今年58岁的钟凯平是胡家镇黄金村村民。“春节返乡,我听说家乡正在开展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我十分支持。”钟凯平了解到村里农村面貌改善遇到困难后,他主动捐钱捐物。截至目前,为家乡捐建公路800米、捐赠村办公电脑1台,向村里所有开展农村面貌改善户属设施建设的群众捐赠瓷砖等物资,总计50万余元。出生于1975年的陈姚彬,是土生土长的团结村人,从事建筑行业已有20余年,对于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有着自己的妙招,那就是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在陈姚彬负责的团结村刘家河院落、蒲芦村蒲芦山院落、联和村陈田铺院落,花小钱办大事的妙笔俯拾皆是:旧轮胎用油漆涂成不同的颜色,与陈旧的青砖墙莫名很“搭”;废弃的红砖铺成休闲步道,闲置的石缸蓄水养上睡莲,菜坛、石磨、瓷盆摇身一变成了花坛……在胡家镇,像陈姚彬这样的乡土建筑人才还有很多,郭斌、刘正礼、徐定乔……他们各自带领着一支支能工巧匠队伍散落在一个个璞玉般的村落,用心用情勾勒和美乡村的动人画卷。

从雾里看花到洞若观火,从手足无措到成竹在胸,从亦步亦趋到踏浪前行。近一年的时间,隆昌市在干中学,学中干,深入总结“千万工程”经验中蕴含的科学方法,探索出“党建+”联动机制,“三问工作法”,“乡贤三联”工作法等。截至目前,1.1万户(1.48万项)户属设施项目、106个示范院落均已全面完成,基础设施项目完成78个,项目进度达85%。(供稿:隆昌市委宣传部 林巧)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