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始终离不开良好的环境。

在这片“热带雨林”中,各类市场主体是大大小小的植物,政府提供的是土壤,金融提供的是水分,政策提供的是阳光,舆论提供的是空气。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科技创新热土,苏州一直致力于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企业纾忧解困,助力企业振翅高飞,推出“政策计算器”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举措,成就中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建设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苏州将不断优化提升创新创业生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营造科技金融生态圈,持续优化营商服务环境,全力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

擦亮服务品牌,优化营商环境

“苏州有关部门多次到我们公司开协调会,跟我们对接项目,让我们有了家的感觉。落户苏州,我们很舒心,也很放心。”2021年4月,喜马拉雅长三角区域总部签约落地姑苏区。江苏喜马拉雅城市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政勋在一次苏州营商环境交流活动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近年来,苏州不断升级营商环境体系,连续推出营商环境创新行动升级版。2021年“营商环境4.0版”聚焦31个方面具体举措,深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擦亮苏州最优营商服务品牌。2021年,苏州市以“百企话营商”为牵引,将全市各地、各相关部门正在开展的与营商环境相关工作统筹纳入“苏州营商环境”整体框架。

营商环境,藏在一个个细节中。在苏州工业园区,针对生物医药企业在进口真空、防光等特殊货物时,若在普通环境下直接拆箱查验会影响货物性能和品质的问题,园区从小切口入手,建立口岸与属地协同监管机制,实行“口岸外观查验+目的地综合处置”。货物在口岸进行外观检查后快速验放,全流程闭环运输至目的地后,再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处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障相关特殊货物快速通关,为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和生产经营提供有力支持。

企业家和创业者在不知不觉中处处感受到苏州的“芬芳”,为他们开拓事业赋能。不少企业家将苏州的营商环境形容为桂花,暗香充盈却不露踪迹。

2021年5月,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在苏州召开,苏州17个指标入选全国标杆城市,其中知识产权保护、获得信贷、开办企业、政府采购、包容普惠创新等12个指标进入全国前六。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1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中,苏州不仅营商环境在全国排名第三位,还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2021年10月,苏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苏州在全省率先通过市级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条例》呈现“五全五有”亮点:企业全周期、办事有标准,产业全链条、配套有保障,政策全方位、要素有保证,服务全天候、诉求有回应,机制全闭合、权益有救济。

站在新起点,苏州将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创新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积极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创新政策举措,打通“最后一公里”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对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的43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其中,苏州市开发的“政策计算器”,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成为保市场主体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被通报表扬。

在企业工作20年,江苏吴中医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振邦一直在跟政策打交道,工作忙忙碌碌。不过从去年7月起,他这方面的工作变得“清闲”起来。“从政策汇编到政策宣讲,现在又用上了苏州‘政策计算器’,政府部门在用极佳的服务倒逼我们专心办好企业。”

“政策计算器”快速、精准:首次使用,点击“企业简历”。信息越完善,匹配精度越高。填好简历后,回到“政策计算器”页面,选择想了解的政策领域。“政策计算器”将自动算出一份匹配报告,并按照政策层级分类显示。点击“政策”,企业可以查看每条政策的条件、匹配情况、扶持方式等。

针对企业服务领域存在的优惠政策寻找繁、专业服务寻找难、企业投诉途径少等问题,苏州通过互联网构建“苏州市企业服务总入口”,创新推出“政策计算器”,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解决涉企优惠政策寻找繁、落地难的问题,被誉为“惠企神器”。目前,“政策计算器”已汇集各类政策超8900条,全市近5万家企业注册使用,2021年新增点击匹配4.09万次。“政策计算器”大大提高了企业申报效率,降低了申报成本。同时发挥了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企业朝着政策鼓励的方向不断努力,为有效打通惠企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苏州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保障体系。让企业创新“轻装上阵”,2021年全市落实重点科技创新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249.89亿元,比2020年增长19.28%,其中,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企业17698家,较2020年增长43.40%。

苏州还面向中小企业建立200多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全国首批科技保险创新试点、江苏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科技体制改革重点任务。

数字经济时代政策创新站上新风口,苏州将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人才政策,协同支持创新集群载体建设、主体培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加快培育支撑创新集群发展的高端专业服务集群。

科技+金融,激荡创新创业活力

中小微企业由于缺少可做抵押的硬资产,贷款风险相对较高,融资难成为创新创业“拦路虎”。

飞时曼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疗器械研发、生产的企业,由于医疗器械行业研发周期较长,销售还未形成规模,在贷款融资方面屡屡碰壁。2020年,苏州高新区推出“融医贷”产品,企业经审核后获得“融医贷”合作银行150万元贷款,解决了公司急需的资金。近期,受疫情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研发生产的持续投入造成一时还款困难,高新区科技部门立即联系小额贷款公司及银行,开辟绿色通道快速办理转贷手续,再次帮助企业解决了资金周转的困难。

这是苏州深化科技金融服务的生动一例。让金融活水激荡创新创业,创新资本的服务和保障。作为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的城市,苏州强化科技金融支撑,积极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努力破解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助力创新创业。

转变财政资金引导方式,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苏州实行“拨改贷”“拨改投”“拨改补”创新,推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科贷通”等金融创新产品。目前,“科贷通”累计已为9138家企业解决贷款530.99亿元。其中,“科贷通一行一品牌”总计为241家企业解决贷款9.48亿元。

苏州市科技部门与20多家金融机构开展“一行一品牌”产品创新,通过不断扩大政策惠及面、优化差异化的风险补偿体系,推出市级人才贷“创易融”、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高企贷”、支持高企培育库入库企业发展的“培育贷”产品、支持数字经济相关的科技类创新企业发展的“苏数贷”、靶向服务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浦医贷”等产品。

创新有风险,金融来护航。苏州市创新科技保险模式,推出“科研保”,首批46家“独角兽”培育企业纳入保险范围,为企业提供了3300万元的研发类风险保障。

打破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市科技部门建设科技金融生态圈平台,首发创新主体分布图、科创指数趋势图、科技金融热力图,协同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发展,为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搭建互相衔接的科技金融产业链。

金融活水不断涌流。目前,全市创投机构数量超300家,管理资金规模超过4100亿元,占全国10%。成立总规模60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

面向未来,苏州将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入创新领域,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深化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企业融资发展,助力企业获得信用融资。推动创新创业企业运用创投资本实现直接融资支持。

苏报记者 陆晓华 张晓亮 张帅

《苏州日报》2022年01月05日A01版

打造优秀营商环境_优质营商环境建设经验_优质营商环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