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采取审批事项缩减、审批材料瘦身、建立联审联办机制等举措,为企业与群众打造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快速通道”。 (张九强 摄)
除了关注企业发展,晋江市青年商会还将目光投向公益事业和城市建设领域。(张九强 摄)
“亲”、“清”的政商关系,为人才创业打造了良好的环境。图为约克新材料研发中心。 (陈晓东 摄)
晋江党委政府主动作为,帮助企业对接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在运动鞋新材料石墨烯生产方面开展合作。图为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 (中新)
泉州市举办“亲”“清”政商关系主题活动,与会人员在主题墙上签名。(张九强 摄)
“你们干!要坐牢,我们去!”改革开放初期,陈埭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囿于当时的政策环境,“投机倒把”等非议声四起,压力之下,晋江党委政府选择力挺,陈埭召开千人大会,镇领导这样郑重表态。用实际行动,乡镇企业家们1984年就把陈埭造就为全省首个“亿元镇”,开启“乡镇企业一枝花”的传奇。
30多年后的晋江,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寒意,一年一度的工商企业界千人大会上,企业家被请上主席台。“享受市领导待遇”,备受鼓舞的企业家们用转型升级的实绩交出卓越成绩单,用扎根实体的努力,延续中国百强县前十的荣耀。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干部队伍的心中,出于公心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党委政府敢于担当,想方设法为企业和企业家顶住压力、解决难题,轻装上阵的企业家,爱拼敢赢、勇往直前,写下一个又一个民营经济特区的动人故事。而党委政府与企业之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简简单单、高效有为的“亲清”政商关系,是晋江和泉州历来践行的优良传统,也继续推动着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继往开来。
亲 “领导干部一线办公”形成品牌
在泉州,民营企业是立市富民的重要基础。这里的党委政府深谙:“亲”,就是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多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关键时刻帮一把,重要环节送一程。
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条条框框尚未消除,在一片春潮涌动中,嗅觉灵敏的晋江人坐不住了:能不能联户集资办企业?议论纷纷之下,晋江县委态度明确——只要不是经济犯罪,“完全可以”。1980年8月,晋江县委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规定企业的若干问题的规定》,宣布允许农民集资办企业、集资企业雇工、股金分红、供销人员按业务量提成和价格随行就市。有了政府的支持背书,人们选择门槛低、投资少的轻工行业、民生行业,借助侨资侨力,靠“三闲”起步、“三来一补”上路。晋江民企实现从无到有、快速扩张,并逐步从手工作坊,走向了规模化生产,从分散分布,走向了集聚化发展。
为了悉心培育晋江的民营经济土壤,政府的角色从“抓手”转向“推手”,从“推手”转向“帮手”,由直接干预向完善服务转变,立志为企业搭建更好的公共服务平台。一路走来,晋江换了许多届领导,但这样的理念,毫无例外地被坚持下来,一年年地引领发展、一届届地呵护企业、一次次地在关键时刻推出重要举措——
2002年,晋江提出打造“品牌之都”的战略构想,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创名牌。此后,出台企业上市鼓励扶持政策,成立上市专项基金,补助力度全国领先,力促“品牌上市”。2012年,进一步出台“二次创业”三年行动方案,创新政企互动平台,打造政策、城市、集群、公共服务、人才、服务业六大平台。
企业家是“晋江经验”的缔造者,也是续写“晋江经验”的主力军。2017年和2018年,晋江接连举行企业创新发展大会,推出扶持鼓励政策。千余企业家参与大会,分享创新经验,探讨如何紧抓实体,聚力赶超跨越,谱写“晋江经验”新篇章。
创新转型的当下,为推动产学研合作,晋江先后建成创意创业创新园、高校科教园等五大创新载体,累计引进7家国字号科研机构、4个院士工作站,49个省级以上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中皮院、中纺院、中食院、哈工大等晋江分支机构,先后与晋江企业合作实施项目超百个。
“项目设计期间,部门牵线搭桥,企业得到来自各地的专家亲临指导;设计定型后,哈工大专家为故障发生后的停止器设备提出关键建议,为优化设计再添‘临门一脚’。”这样的帮助,让恒安CEO许连捷感动不已。
当年决定到晋江前,业内专家罗骞博士还没有听说过这座城市。招引他来晋江的金石公司,也处在“烧钱”阶段——这是一家刚从薄膜技术路径转向晶硅异质结技术路径的太阳能科技企业。晋江有关部门看好企业的发展,认为它有助于带动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因而量身定制了一套扶持措施和人才政策,使企业得以心无旁骛地持续攻关。现在,企业不仅从同行业中成功突围,率先具备了整线输出的产业化能力,更是得到富士康公司的青睐。“晋江虽然只是小城市,却是一个可以让人无后顾之忧、安心创业的地方。”罗骞对晋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而让福建信泰集团执行董事、总裁许金升铭记至今的是,在企业转型升级、爬坡过坎阶段,如何提升研发能力曾一度让他头疼。在一次政企座谈会上,晋江市委负责同志了解到企业的实际困难,主动帮助对接国内顶尖科研院所,促成企业和高校在运动鞋新材料石墨烯生产方面的合作。“项目推进过程中,有一天晚上10点半,接到晋江市领导的电话,说可以把我们引荐给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特使。”石墨烯研究院的许志博士说,这样具体细致的关心,让他对党委政府的“亲”有了切身体会。
企业需要的时候,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帮扶;企业不需要的时候,党委政府从不过多干预。这样的“晋江经验”,立足泉州沃土发轫,也在泉州各地一以贯之——
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声中,泉州出台企业联系挂钩制度,市、县两级领导挂钩804家亿元以上产值工业企业;全市工业生产总调度室、应对经济危机企业工作小组、指导企业改制上市工作小组和企业“两证”办理协调小组等火速成立,送上服务大礼。2009年,291个涉及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重点工程相继出炉;2010年,新出台《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企业上市的全程绿色通道服务;2012年,为解决民营企业发展瓶颈,出台《关于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若干意见》,为民企带来七大利好,拨出5亿元专项资金扶持民企转型升级;2014年,《关于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等“1+7”政策文件,涉及30多项内容,传递出泉州持续营造制度环境、释放改革红利的决心……
2015年,当宏观经济形势让泉企感受到阵阵寒意时,泉州市委、市政府迅速展开一系列帮扶企业的实际行动,并把开展“促进项目落地、帮扶企业发展”活动延续至今。今年又升格为“领导干部一线办公”活动周,以一季度一次的频率,现场办公,现场解决,常态化帮扶企业直面难题,展现政企同心谋跨越的坚强决心。
党委政府的支持细致入微,犹如阵阵“及时雨”。企业要拓市场,就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思路,开展泉州品牌“境外行”“海丝行”,组织品牌企业到国内重点地区团购团销;企业要强强合作,就启动万家企业“手拉手”,对接产能、无缝撮合;企业发展要明方向,就率先启动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质量品牌提升等专项行动,编制实施17个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企业创新转型需要研发力量和人才资源的强劲支撑,就促成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南京大学(福建)环保产业研究院等36家大院大所、新型研发机构落地生根,全面实施人才“港湾计划”,从创新人才管理体制以及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机制六个方面提出政策措施,加快构建以集聚实体产业人才为核心的人才制度体系。
清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被国务院表彰
亲于心,清于行。泉州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也深深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情谊再浓也要有原则、不逾矩。亲于心、清于行,才能真正带来一方土地长远健康持续发展。
早在2002年12月,晋江以被中央编办列为全国深化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为契机,成立福建省首个县级行政服务中心。针对群众在审批过程中反映的难点痛点,中心采取审批事项缩减、审批材料瘦身、建立联审联办机制等举措,为前来办事的企业与群众打造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快速通道”。华宇铮蓥集团总经理苏成喻说:“时间就是商机。早些年,我们办个手续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行政服务中心的一站式快捷服务,不仅省时省力,还答疑解惑。在‘优惠政策兑现窗口’,工作人员会为企业提供最新政策信息及解读,帮助我们了解政策、申报补助金,让企业明明白白办事。”
企业发展过程中,难免有矛盾纠纷,想让经济长盛不衰,必须及时化解矛盾,不时为企业注入“润滑油”。被称作“乡镇企业一枝花”的陈埭镇,1983年就成为福建省首个“亿元镇”,坐上“福建第一镇”宝座。这把“金交椅”,一坐就是35年。陈埭镇的发展,除了坚持做好“一双运动鞋”,更在于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在全国商会首开先河,成立镇商会商务人民调解委员会,就是其中一项行之有效的创举。商事调解员、陈埭镇商会副会长李海庭告诉记者,担任调解员的往往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企业家,地缘加上商誉相牵,让争议双方更容易信服,也更愿意坐下来商讨问题解决办法,“有一次,一起经济纠纷久拖未决,我查到欠款方在香港有一套房子可用于偿付。对方在电话里说,只要我过去,他一定把房子卖了还钱。我一听,二话不说,自掏腰包坐飞机到香港,协助他把房子卖掉,还上了欠款。”商会主动介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截至目前,调委会共受理各类经济纠纷238件,涉案金额近6.4亿元,其中,结案235件,金额5.6亿元。
安海镇实行“党政+商会”联席会议制度。要求“提出问题要当面摆清,思路要当面理清,措施要当面说清”。晋江个体劳动者协会会长、安海商人吴秀冬主动要求参与信访调解,他表示:“有些事我们出面,有些话我们来说,更有效果。”如今,政商联席会议制度已在晋江其他镇(街道)推广。
在转型攻坚、聚力跨越大背景下,泉州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努力地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严守“不可为”,做好“必须为”,既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也让企业毫无介怀地放心干、大胆闯,打造“开放、优惠、高效”的投资区域,收获企业家的赞誉。
“你不找政府,政府不找你;你需要政府,只要不违规,政府都帮你。”这是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约克董事长曾福泉归国创业之后的最大感受。先后在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泉州台商投资区发展的曾福泉很感慨:“我在国外多年,回国创业时,一度为自己不擅长处理政商关系、不懂国内审批流程而暗自担心,可一路走来,我从来没有为这些事情烦恼过,我需要做的,就是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2008年,将企业落地在泉州开发区的曾福泉,得到了创业辅导的专项服务,开发区现成的办公场所、配套的落地政策等,为他返乡创业开启“一路绿灯”。几年后,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曾福泉遇到了用地瓶颈。得知此事后,台商区相关负责领导立即托人联系他,希望尽快找他聊聊。“我记得很清楚,见面那天是正月初四,台商区领导带着我转了一圈,告诉我,用地、审批、办证等都可以解决。”就这样,在企业萌芽与扩大经营的两个关键阶段,曾福泉的困难,都因党委政府的主动靠前服务,迎刃而解。
“放管服”是亲清政商关系的源头活水。泉州连续五年把“放管服”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项目;作为国家电子证照共享平台建设试点,在全国全省率先推进电子证照创新,面向企业推行全程式网上审批;在全省率先实行集群注册,建设网络虚拟产业园,为1.5万家无传统意义依据的网商,解决了无法办理工商登记的问题。今年5月,泉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的相关经验做法,被国务院确定为“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并给予表扬激励。受益于此,各类不必要证明材料直接砍掉5600件,“把麻烦留给了审批机关,把便利留给了申请人”。市场主体从2013年底商事制度改革前的20多万户,增长至70多万户。
不仅如此,泉州坚持正反面两手抓,让亲清政商关系文化融进泉商文化。针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经济人士,开展“亲清关系大家谈”座谈会,发出倡议,作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承诺;开展“新常态下政商关系的思考”、企业防范法律风险专题讲座,举办“亲清政商关系”道德讲堂、非公经济人士守法诚信经营培训班,讲述泉商亲清好故事,促进泉商正确处理新型政商关系;组织市工商联常执委等泉商人士到法院旁听相关经济类案件庭审,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反面敲警钟,增强泉商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的意识。
良好的政务环境让老企业根植泉州,也极大激发了“双创”的活力和实效。从本土院校大学生以500元零花钱起步创业,到创办的新时颖服饰工贸公司年营销1亿美元,土生土长的创业者林时乐仅用了10年时间。
“亲上加清” “回归工程”火热 PPP项目全省居首
“亲清”的政商关系,形成政企合力,在发展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推动泉州经济总量连续19年位居全省首位,也让企业家情系泉州,对这片热土高度信任、热情回馈。
作为全国首家县级民间慈善机构,晋江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的16年中,累计筹募善款30.22亿元,其中,许连捷家族累计捐赠超过5亿元。“今年春节,我是一天也没休息。乡亲们在节日里办喜事,一笔笔善款也借着喜庆的场合捐给了慈善总会。”晋江市慈善总会是全国首家县级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龚子猛说,截至今年2月,累计募集善款已超过30亿元,善款被用在包括助学、解困、安居等在内的10余个慈善项目,并定向投入卫生、教育、老人等慈善公益事业项目,受助困难群众已近17万人次。而在南安,今年年初,中骏集团捐出了泉州史上最大的单笔捐款——5亿元!
“接过你的手,走出我的路。”这是逐步成长为企业中流砥柱的晋江“创二代”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成立23年的晋江市青年商会,在前后6次换届中,不少会员企业完成了从“创一代”到“创二代”接棒。会员们聚在一起,除了互相交流探讨企业的发展,也将目光更多投向公益事业和城市建设领域,“利他”成为共识。
在晋江申办2020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过程中,有一支以实际行动支持申办工作的晋江企业家“天团”,其中不乏年轻的“创二代”。回忆起申办过程的点点滴滴,许连捷的儿子许清水至今难掩激动:“作为晋江人,我们享受到了城市建设的硕果,也愿意积极参与城市建设,我把这看作是一种深度的志愿者行动。因此,申办世中运期间,晋江企业家自觉自愿地全程参与,各自发挥所长,向专家展示晋江的城市面貌、企业家精神。”宝龙集团创始人许健康的儿子许华芳,自小在澳门长大,高中毕业后,他却毫不犹豫地回到福建,进入厦门大学求学,毕业后,加入父亲创办的企业,从普通员工历练到总裁位置,“选择回来,是因为我所理解的晋江企业家,必须要有传承与奉献精神,正是因为国家大发展,才给了我们这么大的机会。”
泉州以服务型政府形象呵护企业成长,促使企业家报之以信;而用心用情打造的安商亲商环境,则令企业家在专注事业之余,自觉自愿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增砖添瓦。2月4日,2018泉商新春座谈会暨回归项目专场对接会召开,16个重点回归项目签约泉州,投资总额75.65亿元。正月初三,南安的新春招商推介会共对接招商项目58个,计划投资443.718亿元,13个项目签订合作协议。正月初四,石狮市海内外乡亲新春座谈会暨招商推介会举行,10个签约项目总投资52.1亿元,项目涵盖工业生产项目以及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去年,泉州市委统战部响应市委补短板“四心工程”,发起“同心工程”捐赠活动,计划筹集1亿元用于支持泉州市第一医院病房大楼等项目建设。倡议一出,立刻获得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积极响应。“安踏认捐1000万元!”安踏体育董事局主席丁世忠第一个响应捐款倡议,并通过电话、召集聚会等方式在泉商中积极宣传。“扎根泉州沃土成长壮大,我们对家乡责无旁贷。”九牧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聪颖主动约起相熟的企业家,利用国庆假期一同听取市委统战部关于“同心楼”工程的介绍。林聪颖自己带头捐赠300万元,利郎集团董事长王冬星捐赠500万元。就连在泉打拼创业的新泉商和他们所属的商会,也深受感染,马上行动。“作为新泉州人,我们感恩‘第二故乡’。”在泉州江西商会会长杨祖亮的牵头下,在商会微信群掀起了一场爱心接龙,最低2000元,最多5万元,一天时间就筹集了20多万元。短短数月,“同心楼”公益项目捐款数额超过1.6亿元,成为企业与党委政府同心同行的有力侧证。
政企同心,也让泉州的PPP项目风生水起。截至目前,泉州市已落地PPP项目31个,总投资329.81亿元,14个项目被纳入财政部PPP示范项目。纳入财政部示范项目数保持全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