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甲鱼_致富甲鱼养殖技术_甲鱼致富经

甲鱼致富经_致富经甲鱼_致富甲鱼养殖技术

甲鱼致富经_致富经甲鱼_致富甲鱼养殖技术

甲鱼致富经_致富甲鱼养殖技术_致富经甲鱼

“正月鲤鱼讨口彩,跳出龙门好运来;二月银鱼白嫩嫩,炒蛋白玉嵌黄金;三月桃花土鲈上干滩,菜花鲫鱼跟着来……”一曲渔歌,记录了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可捕捞的鱼的种类,是一代代老渔民村人口耳相传的宝贵经验。过江笼子、幔绣、拉滚钓、鱼叉、塌张网……一个个或陌生或熟悉的捕鱼工具背后,凝聚了一代代渔民村人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姚庄渔民村,是浙北唯一一个纯渔民建制的淡水渔村,是嘉善千年渔文化的缩影。全村农户192户,总人口716人,从事捕捞生产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三分之二,现有水产养殖面积2057亩。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渔业资源,长期积累的捕捞、养殖经验,加上近年来大力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渔民村的水产品和积淀的渔文化相得益彰、闻名一方。

收集捕鱼工具、出版村史书籍——渔民村的渔文化

一走进渔民村,十余艘船只在河面上安静整齐地停靠着,再往里走,一座座沿河建造的二层小楼墙面绘着五彩农民画,不时还可看到村民摇着小船给鱼喂食或是站在岸边打甲鱼,阳光下,湖水荡漾,整个渔民村透着特有的闲散和幽静。

漫步在该村投资9万多元,去年下半年刚刚建成的渔文化长廊,记者看到了一幅幅记录了渔民村人捕鱼画面和“鱼叉、竹筒、百脚笼”等一件件渔民村先人根据生活经验慢慢摸索出来的捕鱼工具介绍,不长的长廊,却积淀着渔民村历史悠久的渔文化。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正悠哉地走在村里的82岁老人沈雨林,这位从14岁起就跟鱼打交道,有着丰富的捕鱼经验、技艺和对捕鱼生活的深深眷恋,“现在每天都还要到鱼塘边走走。”沈雨林说,去年,他和同村另一名老渔民陈阿三被列入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目录。

“今年8月,详细记录了渔民村村史、捕捞技艺、渔歌谚语等渔文化历史的《江南水乡最后一个渔村》一书出版发行。”该村村委会主任助理项建军说,为保留和传承先辈们的智慧,该村计划建设一个渔文化展示馆,现在正在进行各种捕鱼工具的收集。

水产养殖、生态旅游——渔民村的致富经

时代在进步,随着渔民上岸,年轻一代渐渐远离了水上捕鱼生活,他们中更多的人做起了水产养殖。

在村民沈阿四的甲鱼养殖基地,沈阿四刚刚打完甲鱼,“天气一天天冷起来,甲鱼也要进入冬眠期,现在每天也就打十来只甲鱼供应客户。”沈阿四说,自己养殖甲鱼已经有20年的时间了,目前养殖面积为18亩,年销售甲鱼3000公斤,年收益二三十万元。而他一手熟练的打甲鱼技艺更是让人惊叹,“基本上一打一个准,要雌的就打雌的,要雄的就打雄的。”项建军介绍说,该村现有水产养殖面积2057亩,其中内塘鱼鳖混养面积513亩,外荡围网养殖面积450亩,围荡(白鱼荡)养殖面积808亩,名特优品种养殖面积286亩。

依靠水产养殖,许多村民和沈阿四一样走上了致富路。然而,项建军告诉记者,前些年,村民们一心致力于养殖致富,却疏忽了环境保护,垃圾不及时清理,原本清澈的河道变成了垃圾场。面对惨痛的教训,渔民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采取一系列改善环境的措施,村里配备了统一的垃圾桶,建立了一支保洁队伍,同时,实施了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为全村的鱼塘管理用房建起了化粪池。

在村里的河道上,记者看到两位妇女摇着小船正在捞水草。“村里有专门的保洁打捞队伍,基本上每天都会在河里打捞。”项建军表示,除了河道保洁,他们还进行了河道景观改造和绿化工程,“现在中心河道的景观带和绿化工程基本上完成了,接下来还会安装护栏和路灯,以进一步改善村里的环境。”

而随着美丽乡村的大力创建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村民们还盘算起了新的致富经--发展生态旅游。“渔民村依托六塔鳖省级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将集合观光旅游、垂钓、餐饮等项目,通过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积极打造人文美丽乡村。”项建军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