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泥鳅个头有说道,挑大选小要巧妙,市场考察找标准,半大不小正合好。泥鳅是个好东西,有水中人参的美称,就像消费者对买什么样的泥鳅有所选择一样,养殖户也会有各种选择,比如养什么品种,用什么方法饲养等等。就像今天的主角可不一样了,把可养到二两大的泥鳅却养小了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浙江省东阳市歌山镇的稻子早已收割完毕,这稻田地里却藏着一种美食,叫泥鳅,大家不陌生吧?
常言说“天上斑鸠,地上泥鳅”,这是对它肉质味道的赞美,而水中小人参的称号则是对它营养价值的肯定。当地养殖户潘幼峰,养了100多万斤的泥鳅,他养的泥鳅又大又好,听说每年能赚几百万元呢。老潘养的泥鳅藏在小箱子里,它究竟有多大呢? 这种泥鳅很多人真是头一次见,个头大得像条鱼,跟鲫鱼一般大。泥鳅是一种小型底层鱼类,常出没在湖泊、河流以及水田的淤泥表层,擅长钻泥打洞。通常,我们平常见到的泥鳅个头都很小,可是这种泥鳅却个头很大。普通泥鳅1斤约20条而这种大泥鳅,一条就有2两重。这种泥鳅叫大鳞副泥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个儿大、肉多,乃泥鳅家族中的巨无霸也。这浙江省东阳市歌山镇林头村泥鳅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潘幼峰介绍说,正常情况下普通泥鳅的亩产1500斤,最后收获的时候没有多少,只有五六百斤,收入只有7000多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泥鳅亩效益损失1万多元呢? 潘幼峰说,普通泥鳅苗在长到10天左右的时候最容易被蜻蜓幼体吃掉,蜻蜓幼体就是蜻蜓在水里面产的卵,它长成幼虫就会吃1~2厘米的泥鳅苗,吃得很厉害。蜻蜓幼体每天从早到晚,能吃二三十条泥鳅苗。原来蜻蜓幼虫是罪魁祸首,专吃两三厘米大的泥鳅苗。可是,蜻蜓无孔不入,对付这个敌人还真有些防不胜防,那该怎么办呢? 潘幼峰介绍,防范唯一的选择就是更换更大的品种,让泥鳅长得更快。因为蜻蜓幼体只吃1厘米到2厘米的鱼苗,达到三厘米以上的,它根本就抓不到。
大鳞副泥鳅的苗个体大,生长速度也快,换养它,蜻蜓幼虫便无可乘之机。泥鳅的天敌很多,不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里游的都对它很感兴趣。一个不留神就成了敌人的盘中美味。要怪就怪泥鳅太美味,这等美食,岂能放过? 浙江海洋学院教授储张杰:“泥鳅总是离不开泥的,在泥里它能找到适宜的食物,夏天温度很高的时候躲在泥里躲避酷暑,冬天的时候在泥里越冬。泥鳅是打洞高手,尤其气温低的时候它们更喜欢往洞里钻。洞穴出卖了它的去向,也掩盖了它的行踪”。据了解,大鳞副泥鳅6个月能长2两重,而养殖户不等它们长足2两,体重达1两就让其出栏了。既然养殖户选择养个儿大的泥鳅,为什么不让它长足个头再上市呢?老潘说,消费者对于这种泥鳅感到担忧,因为他们之前从未见过这样的品种。大多数人会猜测是否使用了激素,才让泥鳅长得如此迅速。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泥鳅的体型过于庞大,确实让人产生疑惑,有些人甚至暂时无法接受。
当地经销商介绍说,一两左右的泥鳅市场需求大点,太大的泥鳅市场需求少一点。基本上比普通泥鳅大一点,比正常出栏的泥鳅小一点,大概1斤在10条左右,一条重一两,这种规格的泥鳅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大条泥鳅以销往酒店为主。而普通泥鳅个头太小,肉也少,所以养殖户将个头大的泥鳅养小卖,让它恰到好处长到不大不小的规格售出,以顺应消费需求。收购商每次收购2000斤1两规格的泥鳅卖到杭州、上海等地的水产市场。 合作社负责人潘幼峰介绍:“大的6个月养一茬,小的养两茬。大的呢,1亩地产3000斤,价格20元1斤,小的呢亩产2000斤,价格15元1斤”。表面上看效益差不多,但是小的养殖时间短,见效快,那么风险就小,它的投入成本就低。然而对于养殖户而言,养泥鳅首先要考虑到的是他高投入和极大的养殖风险。将养殖周期缩短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规避因养殖周期过长所造成的病害及市场变化的风险,由此可见,将泥鳅养小了卖还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消费者来说,泥鳅个头太大不太好烧,需要清理切断,而小些的泥鳅做起来方便得多,直接下锅烹调。
乡村烧泥鳅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只需将泥鳅煎至金黄色,然后用葱、姜、蒜和辣椒炒锅,再炖煮片刻即可。如果说烹饪是考验厨师对食材味道的理解,那么,味道则是对食材本身的一种诠释。这种简单的烹饪方式正是对泥鳅新鲜度的考验。那么,这大小泥鳅口感有什么不同呢? 消费者:如果想吃肉多一点的就选择大个儿的,小的就是入味儿点,吃起来口感更细腻,更加鲜美一点。大泥鳅,小泥鳅,各有千秋。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不同规格的泥鳅,而养殖户也针对市场的判断来调整养殖思路。
浙江海洋大学教授储张杰:“我觉得一个产业的发展,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养殖的规格和它的品种是最适宜的。更要应市场的变化来调整养殖思路”。合作社养殖户介绍:“我现在养的都是10~12条1斤规格的泥鳅,有40亩地,一年产量在6万斤左右,可以卖80万元,去掉成本,纯利润在25万~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