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寻常的工作日早上,支行厅堂的大门刚打开,便迎来了一位不寻常的客户。
一位60多岁的老人急匆匆地来到了支行,我热情地同她打着招呼,走到了老人身边。“阿姨,您这么早过来是要办理什么业务啊?”“我要转14000元出去,不会转,你赶紧帮我看一看。”“来,我给您看看”。老人将手机递给了我,出于职业习惯我还是循例问道:“您这是要转钱给谁呀?是家里人吗?”“转给里面一个叫梅姐的人,你帮我转一下吧。”老人一边指着微信里的头像,一边回答我。这时,我发现这个所谓“梅姐”的照片图像是一个穿着警服的大姐,聊天记录显示,老人已经给这个“梅姐”分别转账400元、900元,并表示要将老人推荐进群的消息,老人发出的最新信息为:我的钱马上到账。看到这些,我心里立刻警铃大作,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个骗子!
为了进一步确认,我继续跟老人聊天:“您认识她吗?”,“认识呢,就住在前面的一个60多岁的大姐,公安局退休的”。等我还想问询,却被老人催促道,“有事啰,你不要问,她不会骗我的。”听到这里,我基本已经确认,老人已经进了“梅姐”的圈套,甚至对其深信不疑!为了帮助她认清骗子的真面目,我开始了苦口婆心的劝说:“阿姨,您的钱存在我们银行一万块钱一年可以拿到200多块钱利息,如果您觉得这个利息太少了,我们还有理财产品,预计一万元一年有400多块钱收益呢。我们不要听信外面的高利诱惑,那都是骗人的!我看您和我妈妈年纪差不多大,我知道您存点钱不容易,万一被骗了,您肯定会着急,若是急出病来得不偿失啊。现在外面的骗子比较多,专骗您们这些老人,您看,这是我们银行今年下发的防诈骗宣传资料,里面好多人都是经不住高利诱惑上当受骗,最后血本无归呢!”随后,我将拒绝高利诱惑、反诈防骗普及宣传资料念给老人听,还给她介绍了很多相关案例。
听了我的话后,老人刚才笃定要转账的心思已经开始摇摆,我立刻“乘胜追击”。我向她借来了手机,经过查看,发现老人微信里有14000多元钱,只绑定了一张他行的卡,我告诉她:“阿姨,您的微信里没有绑定我行的卡,不能转账、提现。”在老人犹豫的瞬间,我急忙与社区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又经他们的一番耐心劝诫,阿姨总算是打消了转账的念头。
老人离开支行后,我仍旧放不下心,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柜面经验的银行工作人员,实在是见过太多反反复复被骗的老年客户案例。于是,我又来到了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得知老人喜欢买保健品,随即与老人儿子取得了联系,并向其说明了情况。半小时后,老人儿子打来了电话,他说:“姐,太感谢你,太感谢你们银行啦!因为我们平时对老人的关心太少,这次幸亏你们工作细心,及时为我们挽回了损失!明天就陪我妈到你们银行把钱存个定期,再次谢谢你们的好意!”
听到老人儿子的答复和感谢,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现在的骗子越来越懂得老年人的心理,一是老人缺乏关爱。因为他们知道老人子女一般都很忙,没时间陪伴老人,老人会感到很孤独,所以他们经常会对老人嘘寒问暖,拉拉家常,拉近与老人的距离,然后告诉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拉老人进一些养生群,推荐保健品,误导老人产生越贵效果越好的错误消费心理。二是心理作用。老人最怕自己得病拖累子女,所以相信骗子们利用所谓的“高科技手段”故弄玄虚,平时做好保健,不让子女操心,诱惑老人们买保健品,预防疾病。
这次工作中的“小插曲”也让我意识到:“守住钱袋子”工作任重而道远,身为银行人,我们经常要在反诈、防骗的一线同客户费尽唇舌、同骗子斗智斗勇。未来,我们要更加努力,注重提升群众的反诈骗意识,坚决守护人民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