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经济发展的温度计和晴雨表。在中小城市争创一流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本文重点从惠企政策落实、事中事后监管、政务信息共享、人才环境、融资环境等几方面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经济 发展的温度计和晴雨表。营商环境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中小城市争创一流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有些是城市建设“硬环境”方面的问题,有些则是政务服务、人才环境、融资 环境等“软环境”方面的问题。“硬环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此暂不作探讨。笔者经过长期调研,决意从“软环境”入手,找出中小城市营商环境优化工作深入推进难的症结所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限于篇幅, 重点从惠企政策落实、事中事后监管、政务信息共享、人才环境、融资环境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_打造优秀营商环境_优质营商环境建设经验

一、存在的问题

优质营商环境建设经验_打造优秀营商环境_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

(一)惠企政策精准投放和落实难

国家和各级政府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大 量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涵盖了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面对政府部门投放的大量政策信息,企业往往产生“选择困难综合征”,不知道该享受到哪些优惠政策。而且有些政策的专业性较强,即使是公职人 员也可能存在理解不准确的问题,对企业来说更是难以把握,也就很难全面享受到优惠政策。另外,在惠企政策的具体落实过程中,由于不同政府部门对政策标准的把握不同,导致有的部门认为企业达到了享受政策的标准,而有的部门则认为没有达到相关标准不能享受,出现政策虽好而落实难的困境。

(二)市场监管与审批脱节,监管存在“过”与“不及”

监管的“不及”主要体现在:当前行政审批改 革明显走在了前面,下放行政权限、放开市场准入限制、优化审批流程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事中事后监管改革却有些滞后,由于监管力量薄弱、监管的技术手段落后、专业性不够、监管的行业标准不明确以及监管的滞后性等原因,出现了部分权限“放得开,管不住”的现象。监管的“过”主要体现在:部分领域检查频次过高,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现象仍然存在,加重了企业的迎查负担。

(三)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多部门 信息互联互认程度较低,“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现象仍未能消除。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已成为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的短板,成了制约营商环境优化再上一个台阶的瓶颈。由于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难以建设实时的、涵盖企业开办和注销、监管信息、税务信息、财务信息等全方位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没有企业信用体系基础,审批承诺制改革可能流于形式,企业信用贷款难、额度小问题依然存在,融资难现状难以扭转;由于信息不能有效共享,难以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难以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的问题,也就难以减少对企业的干预频次;由于信息不能有效共享,无法形成多部门联动响应,难以构建“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由于信息不能有效共享,企业向不同部门重复提报资料的情况就难以改变。

(四)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贷款门槛高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中小企业包括部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三新”经济体,其普遍缺乏土地、厂房、设备等有效抵押物,现阶段则很难从银行获得融资。由于贷款基准利率上浮标准和贴现利率浮动标准都由各家银行自行制定,中小企业取得银行贷款的利率偏高。民间融资虽然获取难度降低,但是融资成本更高。中小企业融资负担整体较重。

(五)企业所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人才招引渠道狭窄、招引的专业化程度不够, 难以招引来高端人才;由于缺少综合性的人才供需平台,企业和人才的需求信息交流受到制约,双方难以通过供需平台进行双向选择。部分地区出台的人才政策对高端人才的奖励力度很大,但是门槛太 高,能达到享受奖励政策标准的寥寥无几,对多数企业和人才来说犹如镜中花。对中低端人才的奖励措施力度较小,缺乏吸引力。企业需求与人才自身发展需求之间的落差大是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人才自身发展需求与城市吸引力、学术环境、企业发展前景、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个人提升空间和待遇等密不可分。因此,能否引来人才并留住人才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问题。

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_优质营商环境建设经验_打造优秀营商环境

二、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打造优秀营商环境_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_优质营商环境建设经验

(一)做好惠企政策的精准解读、投放和落实

1. 建议从多个政府部门抽调业务骨干设立政策 解读宣讲工作专班,对各项惠企政策从适用范围、办理流程、所需资料、对口部门等各个方面进行细化,分产业编制台账式操作手册并进行动态管理,实时更新。分产业定期组织政策宣讲会,把政策送到、教会,再由专人全程协助办理。

2. 从辖区内选取各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做成 典型企业的“政策套餐包”,由政策解读工作专班针对单个企业找准适合的所有优惠政策,从多个方面进行量身定制,打包成一个政策套餐并进行落实。随后,使用“案例法”进行政策宣讲和示范,让更多的企业参照“政策套餐包”执行,让尽可能多的企业获得政府提供的精准化、个性化的政策扶持,做到应享尽享。

(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1. 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探索运用技术设备替代人力现场监管,利用互联网与设备连接构筑网上监管平台,既能实现全天候监管又不会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2. 构建大监管格局。加强举报平台建设,保持 投诉渠道畅通。设立新闻媒体监督曝光平台,利用网络、APP、纸媒等多种形式曝光典型案例。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解决监管标准不一的问题,降低执法的随意性。完善行业信用信息系统,推进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联动响应,构建“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推行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模式,多部门执法检查事项一次性完成,减少对企业的干预频次。形成市场主体自律、行业协会自治、媒体和民众监督及政府监管为基础的综合监管新局面。

(三)完善信息共享平台

1. 围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改革需要,以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为目标,在现有电子政务网基础上,加快推进还未入网的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消除“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构建企业信息、监管信息、信用信息等互联互通的共享平台。

2. 设立企业电子档案馆,并入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着力构建企业数据库,建立企业电子档案并为企业提供输入接口,将企业信用信息、融资信息、财税信息及法人的基本信息等一并录入,实现企业资料一次输入,终身有效,动态更新,部门共享。

(四)优化人才服务,创造“引才用才”优良环境

1. 落实好已经出台的人才政策,根据需要适时加大中端人才激励政策,扩大人才扶持范围,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坚持“引育并举”方针,引导、帮助、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人才与复合型人才,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生产实训中心。

2. 构建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各类人才 信息库和企业需求信息,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双向选择。培育专业化、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等业态。

3. 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培养、选拔、激励、监督和服务机制。鼓励企业重视发展企业文化,创新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增加人才归属感,提升人才发展空间。

( 五)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1. 协调银行企业大力推动产品创新,不断丰富担保和授信方式,研发针对中小企业的专属信贷产品。加强政银合作,试行通过政府增信来提升中小企业额度。鼓励银行去企业开展调研,帮助企业找出合规、适用的信贷途径。

2. 完善融资担保体系。争取国家融资担保基金 支持,整合融资担保机构,通过财政注资、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组建规模较大的再担保集团,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融资担保体系。

3.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规范化运行。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信用,获取更大贷款额度;另一方面可以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推动企业上市融资等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