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在教师专业教育培训的各种渠道中,教研活动是最常态化的一种。教研活动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师发展、质量监控等方面,发挥着理论引领、经验传递、成果推广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中小学教师在教研活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教研活动形式方法单一、研讨内容焦点分散、理论支持不强、研究气氛不浓、研究成果零散等。因此,传统的区域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高。以课程的视角来审视区域教研,发挥课程的目标性、理论性、选择性等特性,可以有效地提升区域教研的品质。
海淀进修学校应用学业标准,创新教研内容供给和模式,分类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宗旨,依据学业标准系统架构,根据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突出重点,结合不同年级具体内容确定教研专题,构建了“5+M+N”教师研修课程,满足全区教师的共性和个性需求。这种研修模式,既适应了教师个性化发展和教师队伍梯队培养的需要,又保障了教师的研修实效,提高了研修质量。沂源县作为海淀进校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点,海淀进校优秀教学成果为我县深入实施区域教学改进、实现教育优质发展指明了方向。借鉴海淀进校的成功经验,沂源县教学研究室在教研转型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致力于教研内容系列化、教研形式规范化,实施了课程化的教研活动。
二、实践过程
(一)探索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以推广应用海淀进校“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为契机,借鉴“5+M+N”教师研修课程设计理念,确立了区域教研活动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通过多种途径,认真学习了北京海淀、上海市徐汇区等地教研活动转型的成熟经验,制定了《沂源县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课程化实施意见》,明确了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1.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内涵
教研活动课程化,是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基于教师的学习需求开发的具有明确目标、适切内容、有序实施和恰当评价的教研活动课程的行动。每次教研活动都做到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评价,能适应不同层次教师专业提升的需要,克服日常教研活动的随意、零散、低效,强调教师的参与、反思与积淀,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提升专业素养,是教师教育研训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2.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基本原则
针对性原则:教研活动的主题切合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合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既注重当前存在的问题,又要重视基于未来发展需求而产生的问题。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让教师在实践性的教研过程中获得专业提高。
规范性原则:教研活动要有规范的活动方案。一个规范的活动方案要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内容、方式、流程、要求、目标等,以规范的教研流程保障活动实效。
体验性原则:强化教师在参与中的过程性体验,积极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教师全身心投入,经历多种学习过程,获得实实在在的新知识并及时转化为自身的经验,纳入自己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
引领性原则:教研活动致力于学科教学改进和教师队伍成长目标,主题选择与活动设计切合教师的教育教学与专业发展实际,引领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需要,深度参与,积极反思,主动成长。
理论性原则:强化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感悟与积淀,加强理论成果的总结与提炼,做好对成果的深层次研究和相关领域的推广运用。
(二)建立教研活动课程体系
日常教研活动,主要有专家讲座、理论学习、听评课活动、专题研讨活动等,这些活动,涉及了学习、实践、研究三个维度,据此,我们提炼出了三种类型的教师研修课程:
1.学习研讨型课程
学习研讨型课程主要是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围绕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所开展的教研。通常是组织学习研讨新政策、新理念、新理论、新技术,既包括面向全体教师的法律法规、教育理论、师德规范等通识学习,也包括面向某学科的课程改革方案、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理论等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既可以组织全县、全校性的集体学习,也可以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
这些问题的研讨,在关注学习内容的同时,更要关注这些学习内容与教学改革的对接点,让老师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例如,2022版新课标颁布后,组织了“大概念教学”有关理论的研讨学习。在弄通大概念教学的基本内涵、意义、要求的基础上,任课教师结合自己所任学科,思考这样的问题:我所任的学科,大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实施大概念教学;如何在大概念教学背景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整等等。
学习研讨型课程能够让老师了解或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2.实践反思型课程
实践反思型课程是最为经常性的一种教研活动,内容要求贴近学科、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直接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样的教研主题必须是从教师中来、从实践中来,要把教师的需求作为研究的导向、把教师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包括基于课标组织教学、基于教材统整教学、基于学情实施教学、基于学生评价教学等方面,这是相同学科必须人人参与的课程。这类课程,一般是县级教研员根据研讨主题设计研讨方案,安排老师执教公开课,通过公开课暴露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评课研讨,在此基础上,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课堂改进方案,从而完成对该主题的研讨。
3.专项研究型课程
专项研究型课程通常是立足教师梯队建设、教情学情实际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设计的面向特定群体的课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需要参与相应课程模块的学习,如针对某学科骨干教师的研修课程、针对新入职教师的研修课程等。目前,新任教师职前研修课程已经比较完善,研修内容包括师德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方法等。研修形式有专家讲座、实地参观、理论学习、课堂观摩、工作坊式研修等。该课程在新教师上岗前一周内完成,研修情况纳入新教师当年度的绩效考核。区域内的名师工作室,都负责本学科教学的一个专题,以这个专题研讨活动的开展,带动工作室成员的成长。
(三)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实施与评价
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实施,需要建立一个规范化、程序化、操作性强的教研活动流程。这个流程通常有四个基本环节,即:教研主题的提炼、教研方案的设计、教研活动的实施、教研成效的评价。县域层面和学校层面,每个环节的活动、研究策略和运行方式略有不同,但整个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从2021年4月起,沂源县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根据县教育和体育局相关文件精神,按照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实施流程,按照如下步骤开展了课程化教研活动。
1.调查了解教师需求
课程化的教研活动主题,是从教学实际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关键问题,主导着教研的方向、价值、深度和效度。问题的获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学期或学年初,先针对一线教师开展教学调研,通过专题问卷、座谈访谈、随堂观察等形式,全方位了解教师的现状与已有经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期待的教研内容和方式、对教研的建议等,通过汇总分析出共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同时确定教师的关键需求和优先需求。另一种是自下而上,即学校直接向县教研室提交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县教研室汇总梳理出共性问题作为教研主题,个别化问题在对学校进行“订单式视导”时加以解决。
2.开发实施教研活动课程
(1)确定主题。依据教师的教研需求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需要,结合国家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选择确立教研主题。具体做法是通过教学调研发现教学中的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从中选择典型性、共性的问题,结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确定教研主题。在此基础上,把教研主题分为若干个分题,形成系列。所以,对一个教研主题的研讨,往往通过多次形式不同、内容相关的教研活动完成。如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研修课程,围绕整本书阅读教学这个主题,每一次研修活动都有一个清晰的分题,教师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收获,形成了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下图是“沂源初语”公众号展示的一个学期的整本书阅读专题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
(2)设计课程内容。教师最欢迎的学习是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学习,只有将理论学习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结合在一起,才能逐步帮助教师内化为自己能理解的理论,这是课程内容选择上必须特别注意的一点。课程内容要能够体现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坚持学业标准导向、教学问题导向、教师实践导向,基于学科专业逻辑、学科教学逻辑、教师发展逻辑、学生成长逻辑,统筹考虑教师的整体需求和个性差异,整体、系统地设计教研课程的内容。
以小学美术“基于‘动漫’为主题的单元教学研究”这一主题为例:
课程总目标设计:1.了解动漫的概念及动漫的表现形式。2.了解动漫形象设计的风格和表现特点,初步掌握动漫形象设计的步骤、方法。3.了解动画创作的主要环节、体验动画设计的过程。4.掌握动漫单元教学的基本方法。
活动的主要内容涵盖《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动漫》《自己设计动漫形象》《设计创作动画作品》。其中《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动漫》属于“欣赏 评述”领域,旨在让老师们掌握动漫的基本知识,并通过欣赏动漫,了解其艺术表现形式;《自己设计动漫形象》属于“设计 应用”领域,旨在引导老师们掌握动漫设计的风格,并运用动漫角色的表现特点完成一个动漫角色的设计;《设计创作动画作品》也属于“设计 应用”学习领域,旨在让老师们体验脚本、角色、道具与背景设计等重要环节,感受动画创作的过程。
该课程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完成《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动漫》的学习,以理论学习、动漫欣赏、座谈交流的方式进行,通过这一环节,让老师们把握动漫教学的基本知识。第二阶段完成《自己设计动漫形象》《设计创作动画作品》等内容,以创作、评价、交流的方式进行,旨在培养老师们的实际创作能力。第三环节是课堂观摩、经验交流,任课教师初步形成动漫教学的基本认识。
(3)实施教研课程。县域、学区、学校三位一体,共同组织实施。县域教研发挥教研员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学区教研承上启下,积极为课程实施搭建平台;校本教研是主阵地,要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组织协调功能。教研方式力求多样化,包括工作坊式教研、浸润式教研、传导式教研、跟进式教研、混合式教研等,充分发挥各种教研方式的优势与作用。特别要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调动教师积极思维,提升教师发现问题的敏感度,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有价值的实践知识。多数教研课程,都离不开观课评课、座谈交流、众筹方案这些方式。
在具体方法上,主要通过以下路径组织实施:
理论学习——围绕教研主题,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可通过印发学习资料、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目的是让老师掌握或了解解决问题必需的理论知识或方法;
经验分享——围绕一个既定的主题,组织教师进行基于相关实践经验的交流,从而形成针对此话题相对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这是中小学教师一种比较常见的教研活动形式,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观察评议——通过专业化的课堂观察并进行基于数据实证的研讨,从而获得真实可信的实践新判断或认识新发现,这种观课加评课的教研活动是课程实施最广泛的教研活动形式;
行动研究——聚焦一个专题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和基于研究的实践改进,直至之前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或之前模糊不清的认识得到澄清并获得深入的理解。
上文中小学美术“基于‘动漫’为主题的单元教学研究”这一教研课程的实施,就涉及了理论学习、经验分享、观察评议等路径,“沂源初语”呈现的一个学期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专题教研活动,就突出运用了行动研究的方法。
(4)评价教研成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和实施结束后,还应有课程评价的跟进。课程化的教研活动的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综合考量教师在理论学习、实践探索、过程参与等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重在激励、重在引领,而不单纯以分数定结论。因此,总体上讲,教研活动课程化注重激励性评价的过程引领,兼顾学习成果的表达和交流,通过教研组织者、学校、个人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成效与反思
区域教研活动课程化的有效开展,使教研活动有了基本规范,它与传统教研形成优势互补,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避免了“齐步走”和“一刀切”,使起点、能力等各方面需求不同的教师有机会得到有针对性的研修,实现多元发展。
教研活动课程化实施两年多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教研活动碎片化、零散化、随意化的现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各年级、各学科每一次教研活动都能做到有目标、有内容、有实施、有评价,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按照课程四要素来组织。每组织一次教研活动,都有详细的图文并茂的活动纪实,作为再次教研的参考和借鉴。全县义务教育各学科共设计开发了100余项教师研修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教师研修课程资源,汇总整理了60余万字的研修资料。二是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投入程度明显提高。老师们不再是被动地、程式化地应付和敷衍,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深入地感悟和思考,以求得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提高和突破。教师每参加一次研修活动,都能积极主动地反思总结研修所得,撰写研修收获,养成了很好的反思、总结、提炼、升华的习惯。三是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明显增强。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转变,学科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了创新和改变,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2022年,在“一师一优课”晒课评优活动中,有33节课例获省级优课,134节课例获淄博市优课,322节课例获县优课一等奖。11人参加淄博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其中有7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
在教研活动课程化的探索中,沂源县教研室始终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从问题导向、整体思考、系统实施着手,通过理论学习、同伴互助、课堂观摩、多样化教研等途径,构建了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基本框架,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是开展课程化教研活动,是解决目前学科教研“低、费、慢”的有效手段。教研活动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和效益,任课教师不再是被动式、形式化、敷衍式地参加教研活动,而是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具体的活动任务、清晰的活动方式和明晰的评价方式,教师需要完成应完成的活动内容,达到活动要求,每一次活动都有深刻的感悟和满意的收获,由此带来了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是行政推动助力教研活动课程化实施。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高度重视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行了区域整体设计和系统实施,制定下发了教研活动课程化实施意见,成立了教研活动课程化实施的组织领导机构,健全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很好地保障了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实施。
三是榜样引领、典型带动是推动教研活动课程化实施的加速器。在实践过程中,沂源县教学研究室注重发挥优势学科的典型示范作用,开展优秀研修课程展示交流活动、评比活动,实现各学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区域教研活动课程化的设计与实施也引发我们思考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的关系,如何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更好地推动区域层面课程化教研的深入实施是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