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深入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挖掘、凝练、推广义务教育名优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办学经验,《四川教育》从2022年第五期起开设“走向‘共同优质’”栏目。
本栏目将陆续刊发新闻报道、理论研究等各类文章,既基于历史解读优质学校的“成长密码”,也着眼未来探索优质学校“持续优质”的策略,更立足教育公平研究名优学校如何更好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学校走向“共同优质”,让优质教育从孤立的高峰变成辽阔的高原,推动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小)始建于1918年,前身是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后更名为川大附小。1935年,当时的教育部门采纳了“‘举办一个设施完善、能从事实验研究的小学’来引领一方教育”的建议,将四川大学移交的川大附小更名为四川省立实验小学。曾任教于中央大学实验小学的胡颜立任四川省立实验小学首位校长,翻开了实小“实验研究、辅导地方”的历史长卷,书写了实小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奏响了实小教育改革落地的时代强音……
教师发展学校
把教师前移,实现自主发展
“老师,他踢我了!”
“老师,他插队!”
“老师,他说我坏话!”
……
在告状与捣乱中插播的,是一个又一个状况:有些学生跳过垫子紧接着一个前滚翻,有些学生跳过垫子落地不稳摔倒了,收垫子的同学或躺或坐在垫子上开起了小差……
体育课上,李康老师像“打地鼠”一样,刚按下了这个,又冒出了那个,好不容易才让一堂课基本按着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了下来。
李康,被称为“斜杠青年”:研究生学历,实小第一个引进的羽毛球专业教师。学校为他专门开设了羽毛球训练班。
第一次公开课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他精心设计的课堂,孩子们却不买账。
来不及懊恼,李康就被实小教师发展学校卷入“修炼场”。根据李康的课堂情况、自身的个性和发展需求,教师发展学校为他量身定制了发展目标和课表。课表由“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组成,既关注了李老师的专业修养又关注了他的个性需求。
“我们是老师,也一直是学生。”结对师父开始每节课手把手地指导;李康积极参加学科特色及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新教师团队活动、沙龙交流等分层活动,渐渐地,李康的课堂也有了改变。
一年后,李康相继取得青羊区和成都市体育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目前,他已经完成了一个校级课题和一个区级课题,正在领衔研究一个市级课题。李康的课题研究打破了实小体育组“无科研型体育教师”的魔咒。
在学校管理中,行政管理的自上而下与教师发展的自主权总是一对不太容易调和的矛盾共同体。打破二者的对立、找到二者的平衡,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把人放在正中央”,实小的人本理念让改革突围。搭建一个教师自主发展的平台,将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变为自下而上的自主管理。
2004 年,四川省首个教师发展学校——实小教师发展学校应运而生。
这是一所“全纳”的教师发展学校。
“行政与老师自然成为其中平等的一员,所体现的教师需求更真实。”实小教师发展学校会长钟乐艳说。
“中小学要实施‘科研兴师’战略,组织开展大众化、实践化和协作化的科研活动,引导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获得发展,实现生命的价值。”实小校长李蓓说。
据实小党总支书记夏英介绍,实小目前在研的区级以上课题 19 个,涉及近 60 位主研老师,全校152位老师都是参研者。
这是一所教师自主发展学校。
教师发展学校提出“立已立人、达已达人”的发展理念,提出“一日不学,一日不教;一日不学,一日不长;一日不学,一日不乐”的校训。
实小“宝藏老师”张燕退休后被学校返聘,完全可以“躺平”,她却比退休前还忙碌,备课、教研、带教师,学习新教材、新知识……
教师发展学校将教师推向前台,用自主的概念激发教师对自身的关注,通过“五个一”全面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一套机构:管理部、教学部、培训部、业务部、活动部,负责教师发展全面工作。
一种机制:调查需求、形成菜单、设计活动、实施活动、自主积分、成果收集,形成活动闭环,让教师发展活动应教师之需,激发教师积极性。
一套制度:保障制度、推动制度、激励制度,为教师发展全过程提供强劲管理支持。
一套课程:融文化课程、专业课程、跨界课程为一体的教师发展全景课程,为老师提供各种学习、研究、展示的机会与平台。
一种评价:集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为一体的评价体系,全方位指引教师将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学校以课程、课堂、课题三渠道的硬核支持与指导,在做事中发现人、发展人、成就人,并以团队裹挟来推进教师整体发展。
A城
还原相对真实的社会
过有道德的生活
2016年4月的一个周一早上,满怀期待的实小娃在走进校园后却很失落,原因是上周已经微微发黄这周本应成熟的樱桃,居然只剩了樱桃核在枝头孤独地颤抖。
樱桃去哪儿了?全校师生翘首期盼的樱桃节怎么办?是买樱桃凑数还是换个法过樱桃节?A 城公民们就这个议题召开A城议事会热烈讨论,面向全体公民征集意见。
最后,A 城议事会提交了提案:通过 A 城公民的探索与创新,走进以“樱桃去哪儿了”为主题的2016 樱桃节活动课程。A 城办公室通过了提案,启动樱桃节主题活动。
爱设计的同学,设计完成以樱桃核为主要材料的种子画卡片或书签等;爱探索的同学通过调查雅园的樱桃去哪儿了及其原因形成一份调查报告;爱创想的同学,通过编程设计樱桃主题小游戏。
5月9日上午9点,实小行政早课迎来了几位特殊的演讲者——大队长伍羿寰、副大队长王安琦、A城市长张宇月、A城公民代表凌晟尧、周旭衡,他们向学校汇报樱桃节活动开展情况并提出建议。
城市美好生活,共建共享。在 A 城市民的群策群力下,开展了这次非同一般的樱桃节主题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这是对少年儿童开展思想启蒙和品德培养的根本路径。”实小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张红梅说。
致力于少先队员的成长平台拓展和体验活动开发,实小于2003年创建了少先队“A城”。
“A”是 26 个英文字母的起始字母,寓示起点;“A”也是等级评定中的最高级。“A城”是一座模拟城市,城市理念是“自主体验,快乐成长”,实小每一位少先队员都是 A 城的市民,无论是城市机构创建,还是城市管理与活动,均能全程体验,充分自治。A 城就是还原相对真实的社会,让孩子们过有道德的生活。
实小 A 城最初的定位是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主题,开展系列化的自主活动的德育新平台。
在此期间,A 城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成长空间,培养了一大批独立、自主、能干的小学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民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主题。因此,A城的定位也发生变化:从重在培养自主学生转向培养积极公民。在学校“十二五”国家级规划课题《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引领下,通过重建A城,构建民主校园,培养积极小公民。
2015年,学校开启了共享智能 A 城。“‘共享’促进孩子们公民意识的增强。”实小德育办主任黎明说。
A 城由三级机构组成。一级机构“三中心”,指的是自主管理中心、自主活动中心和服务支持中心。二级机构“六部门”,分别是城市办公室、公民委员会、自主活动频道、社区、“大朋友”团队和社区联盟。三级机构“九频道”和“六社区”,具体是指九个学生自主活动频道,以及按班级序号串联起来的六个社区。
A城的经典活动,成就了孩子们五彩缤纷的童年成长。
民主公选活动——关注民主生活,聚焦民主平等。每年9月,A城都会举行一次盛大的小干部民主公选,在“全民参与,民主选举”的原则上,吸引着每一位 A 城市民的踊跃参与。公选是 A 城参与最广泛、开展最深入、反响最热烈的活动。
议事会活动——关注城市生活,聚焦 A 城发展。A 城从创建到今天,无论是城市的结构演变还是城市发展,都通过自己的议事会面向全体市民征集意见,A城每年樱桃节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就是这样产生的。
自主频道活动——关注自我成长,聚焦品行培养。A城九个自主活动频道是模拟城市的职能部门而设立的,涵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是少年儿童品德养成教育的平台。
未来,A 城将链接元宇宙,更关注学生公民意识与权利的体验感、获得感、行使感,形成“完善自我就是完善 A城”的成长理念,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家国情怀的底色。
网校
世界上“最大”的小学
“担任网班教学前,我采用的是传统‘填鸭式’教学,课堂经常死气沉沉。”甘洛县民族小学语文老师阿依以布说,调到民族小学担任网班教学的这六年,才感觉自己的课堂“活”了。
一遍遍观看前端视频、一边学习一边提出疑问、在疑问中寻找自己的方法、生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循着自己琢磨的网校学习四部曲,阿依以布成为甘洛县“名师工作坊”和“中国好老师”的一员。
甘洛县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网校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它突破了时空束缚,使偏远山区的学生能够享受前端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形成了自我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012 年 9 月,为助力《四川省振兴民族地区十年行动计划》,成都市实验小学网校——全国首家全日制小学网校应时而生。
实小网校成立后,首期牵手甘孜、阿坝、凉山州等民族地区 65 所学校,利用卫星传输实现了与远端学校的“同步备课、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考试”,实现了学校“管理观、育人观、活动观、教学观”的四项植入。
实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引领优势,用“共享、共赢、同创”的建设理念来推动小学网校的建设,既让前端学校的教师快速成长,资源完整丰富,又让远端教师教学有示范模板,有教研平台,有学习通道。
同时,远端学校提供的民族特色课程、民族文化建设,既实践了课程研发又反哺前端,为前端学校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特色资源,共创共享。
实小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甘孜、阿坝、凉山等民族地区以及青海、安徽、辽宁、河北、甘肃、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和成都三圈层。截至2021年12月,植入式教学合作学校共167所,年级817个,惠及教师5323名、学生98040名,被全国政协调研时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小学”。
未来学校
课程与空间的重构
“一定要在教室上课吗?”
“教室一定要在学校里吗?”
“我们家旁边岛上的房子,好像我在欧洲的学校啊,我们能去那里上课吗?”
……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向语文老师白雪提出这个问题时,当看着因学生增多而功能室逐渐减少甚至没有时,白雪也感觉到问题的紧迫性。
“随着学生的激增,学校空间越来越局促,既然不能横向扩张,那就要思考如何生长。”校长李蓓说。
2015年11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建立“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联盟”,实小成为全国11所首批联盟示范校之一。
“18 亩的学校,打开重构,小学不小。”李蓓想到了“18亩+”的概念,把自己打破、把学校打开,把城市作为校园、将世界作为教材,让实小成为一所开放的未来小学。
实小本部位于成都市人民中路一段22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实小在一公里的半径内拥有四川省科技馆、四川省美术馆、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市博物馆等场馆。在李蓓看来,这些都是可利用资源。
践行“学校在窗外”的未来教育理念,实小扩大校园半径,拓宽孩子们的学习空间,将泡馆课程开进了场馆,实现校中有馆、馆中有校,把实小打造成一所场馆式学校,让优质的资源和课程生根在孩子的童年。
与高品质机构合作,借势助力,开发课程,实小取得省环境保护厅资金与环保专业知识支持,再从企业“借”来一座岛与湖,共同构建了最初的“雅·麓课程”。
“雅·麓课程”发布会当天,在大自然当中,音乐老师郑琳子、雷萌带着大家一起欣赏《森林狂想曲》。老师和孩子们聆听声音,寻找声音,记录声音,再用自然之声做自然的音乐。
“这相当于为城市学校的孩子链接了一所‘自然学校’。”李蓓说,学校教师进行专业的课程研发与指导实施,公司则提供课程落地的场地与需求。
相互借力,各展所长,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学习与养成除了书本以外的能力与素养,获得更高更好的平台去发展与成长。
在李蓓看来,理想中的小学教师应该既有落地小学的实践又有基于大学的广阔视野。小学教师应该是跨界的,要能够把教室打开。
由此实小在小学中嵌入大学,提升学校的学术品质,进行全科教师培养。
与西华师大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协作开展了“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项目,西华师大的学生有了更多实践课程和跟岗学习时间,理论与实践并行;实小教师兼任大学的“导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从“一心一意”的专业学习到“三心二意”的跨界学习,从平面铺陈的“学习菜单”到立体多元的“全科课程”,学校将教师发展的重心移植到了“全科课程”共创上:为未来而教,为未来准备。
以“全人”的发展为前提进行课程重构,在充分整合国家课程基础上,实小开设了适合儿童身心发展、全面成长的课程群,即“小学生·大课程”。
一年级:泛在课程。在家庭和学校共育、学校和城市共育的体验课程里,去看见他们的热爱和接下来要去探索的课程。
二年级:一起开课。从一年级孩子喜欢的课程中选择20门,选课走班,小班授课。
三年级:微周课程。以项目式学习让孩子们完成沉浸式的主题学习,也让各科老师真正协作、相互看见。
四五年级:博物馆课程。链接场馆,让孩子在时间和空间中,去体验人类的渺小,从而敬畏大自然。
六年级:童年课程。送给六年级孩子的毕业礼物,告别和展望。
“每个部门都要有课程意识。”在李蓓的提倡之下,除了课程中心,德育、教务、后勤等都可以来做课程研发,以最小的切块去探索教育教学,形成了“科研室+教师发展中心+课程中心”的三足鼎立的课程开发矩阵。
每到暑假,课程中心最头疼的就是排课。在学校开放的办学环境中,越来越多的老师投入到永续的课程开发之中。时代在发展,课程就会以人为本、迎向未来,或被淘汰,或不断生长。
“用专业与学术引领未来。”一所学校之所以能保持百年发展的持续动力,源于其专业的办学品位与立于学术之巅的科研走向。
对话校长
“实验精神”与时代共生长
《四川
教育》
您是带着科研的基因来到了实小。
是的,我是实小第二个拥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读研时,我的专业是教育学原理,研究方向是教育科研。读研期间,我曾跟随省教科院的老师进行实践研究,从实践中提炼思想、寻找方向。这样,四川师大研究生导师的严谨治学和理性思维,与省教科院教师的实践研究,在我的头脑中融合,让我的教育科研走向了实践研究。
我认为教育科研是鲜活的,是从实践中来的,是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实验、研究。实小的“实验性”就是教育改革、教育科研,而“实验研究”是实小的建校使命,也是实小的百年传承。
李蓓
《四川
教育》
怎样理解“实验”?
“实验”是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状态,建设“实验学校”,则是指学校具有示范作用。具体到实小,还有另一重含义,那就是探路,以集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一体的实验研究,探路教育教学的发展。
实小一直以“实验研究”为发展基因,百年的发展也是一部教育科研发展的历史。正如老校长苏文钰所说,“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一个时期的教育有它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教育改革就是要为解决这些问题服务。”一直以来,实小的课题、创新等,都是为解决当时遇到的教育中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这,就是实小的“实验精神”。
李蓓
《四川
教育》
“实验精神”如何传承?
在创新中传承,唯有此,才能永葆活力。当前,建设未来学校的探索就是对“实验精神”的时代传承。
当学校遇到一个社会形态正发生全面性变革,当人们的生活与生存方式也面临翻天覆地变化时,学校的教育该怎样顺势而为?未来学校建设,既是时代发展的应然之需,又是学校发展的水到渠成;既有接手学校的机缘巧合,又有高位发展瓶颈的突破之急……
李蓓
《四川
教育》
如何界定未来学校?
未来应该有一种新型的学校样态,成为学生生活、交往和成长的综合场所,它根植于学校文化,着眼在核心素养,学习场景相互融通,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校组织富有弹性。
未来学校是对空间和课程的重构。首要的是打开教师的视野,以城市为学校,以世界为教科书。只有把自己打破,才能打开学校。然后是链接。“小学网校”这样一种全域开放,线上线下的网校模式打破了仅有实体模式建设的格局,拥有更大的平台与空间。
“18亩+”的办学思考把学校打开,让学校没有围墙,更加广阔开放。18 亩+外场馆学习,开设“泡馆课程”,让学习发生在校园之外;18亩+全科教师培养,在小学中嵌入大学,提升小学的学术品质;18亩+高品质机构合作,借势助力,多平台多元发展。
实小仅有18亩的土地,但它又不仅止于18亩。
李蓓
《四川
教育》
什么是实小“未来学校”的“变与不变”
未来学校的建设没有先例。学校百年历史文化中提炼出的“雅教育”是“未来学校”建设不变的 DNA。“未来学校”让我笃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因而义无反顾地带领全校师生从“雅教育”出发,跨入一个不熟悉的新领域,迎接新挑战。“未来学校”的探索,是实小“实验精神”的时代生长。
李蓓
end
撰文丨雍晓燕
图片丨成都市实验小学
编辑丨段秋萍
校对丨雍晓燕
来源丨《四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