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田易轩)5月24日,记者在“喜迎二十大,建功新铜川”系列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的十年,铜川重点围绕“3+x”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培育现代果业、生态高效畜牧业、棚室栽培设施农业为代表的三大优势主导产业。通过知名企业引领、大基地承载、大项目支撑、村集体经济组织联结、产业化联合体推动,打造的以苹果和樱桃为主的果业产业集群、以蛋鸡和生猪产业为主的畜牧业产业集群、以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突破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年来,粮食产量持续增长。选育的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是近10年来我省首个通过国审的农作物品种。累计引进主要农作物新品种416个,示范推广新品种23个,新优农作物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5%以上。粮食产量由24.41万吨提高到32.06万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

十年来,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园集群、果蔬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建设任务,为打造苹果首位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奠定基础;引进了大北农、新希望、英联、伊利等国内知名企业,为全市生态高效畜牧业集群建设加快步伐;陕西大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迁至铜川,实施旱作种业创新产业园项目,为打造旱作种业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国家级农高区创造条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33亿元增长到60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8.9亿元增长到34.7亿元,分别增长81.8%和83.6%。

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48元,较2012年增加5114元,增长71.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07缩小到2.9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为近年来我市最快的增速。

十年来,农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发展。2019年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机制;2020年所有村都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全面消灭了经营收入“空壳村”,比省定目标提前了2年;2021年农村集体经济得到稳步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经营总收入达到2.94亿元,其中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50个,占13.93%;10万元—50万元的村129个,占35.93%;50万元—100万元的村101个,占28.13%;100万元以上的村79个,占22.01%。

十年来,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周陵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成功创建6个国家级示范社、42个省级示范社、32个市级示范社。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6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7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个。培育生猪、肉牛、羊、蛋鸡、奶牛5个畜牧产业联盟,创建3个省级、2个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十年来,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市联合相关单位合作,研发形成了国内首创、世界领先的“生物质绿色循环高效利用技术”成果,于2017年12月在北京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门的审核。2020年成功申请了5项专利,完成了3项产品企业标准,申报了2项科技成果,制定了4项产品应用技术规范。开发了生物质营养液、液体有机肥、液体配方肥等多种营养类生物质产品和生态地膜、生态毯、营养钵、生态基质、移动式生物质颗粒机等多种生物应用类生物质生产设备及产品,在国内部分省市进行了示范推广。

“十四五”期间,铜川重点以发展精品农业为方向,推进农业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发展,发展壮大现代果业、畜牧业产业集群,培育提升道地优质中药材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农业“北部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中部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东南城郊型农业发展先行区、西南特色产业发展样板区”新格局。围绕旱地小麦“铜麦系列”育种,打造育繁推一体化创新平台。建设西北种源繁育供应基地、环西安都市圈供需侧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农副产品代加工生产基地、果蔬冷链物流外包服务基地,争创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级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市。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