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部署2023年农技推广工作
■对全国1/3农技人员开展培训■培育1万农技推广骨干人才■招募1万名特聘农技员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丽颖
近日,农业农村部对做好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工作进行了部署。2023年农技推广体系年度目标是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支撑服务三农中心工作作用不断增强,在粮油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生猪稳产保供、农药残留治理、农业防灾减灾和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等方面成效突出。推介一批主导品种,推广1万项(次)以上的先进适用主推技术,在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开展5000场(次)以上的技术示范展示活动;对全国1/3以上在编在岗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先进成果普及培训,培育1万名以上业务精通、服务优良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招募1万名以上特聘农技员,重点开展技术、设施、营销等技术服务,发挥科技帮扶作用。
据了解,2023农技推广体系将重点落实8个方面任务。
促进大豆先进适用技术集成落地。贯通农业科研、推广和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主要依托市县农技推广机构、地市农科院所、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等,建立健全大豆技术集成创新平台体系,聚焦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落实高油高产品种筛选、技术集成创新及推广普及应用等任务。
支撑稳产保供任务落实。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要求,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试验示范、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防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业防灾减灾等技术服务,强化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责履行。着力支撑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豇豆农药残留治理等重点工作。选择1000个大豆玉米生产大县,针对大田单产偏低等问题,每县明确5名科技骨干,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不少于10次、人员不少于500人次。
提升农技推广队伍能力素质。省级遴选农技推广骨干人才,依托优质培训机构,统一组织连续不少于5天的脱产业务培训。项目县根据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分产业、分层次、分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其中实训课程不少于3天。支持有条件地区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培养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农技推广队伍。完善农技人员绩效评价机制,推动收入分配与绩效评价相挂钩。
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发展。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互联网+农机作业”等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生产管护、存储加工等全程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牵头建设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引导推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主体规范作业标准,特别是农机手技术服务标准等,集成综合技术方案,不断提高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投入品精量施用等科技服务水平。
加强先进技术试验示范。规范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管理,明确年度技术示范和服务任务,健全管理评价制度,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带动作用。统一树立“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标识牌。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机制,支撑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高素质农民遴选科技示范户,加强良种良法良机良艺应用展示示范,加快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模式。
优化特聘农技员队伍管理。相关省份要制定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实施指导意见,引导脱贫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及有需要地区不断规范特聘农技员管理,核定招募计划、规范招募程序、完善续聘管理,将“土专家”“田秀才”和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等逐步吸纳为农技推广服务重要力量。完善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特聘农技员服务管理,广泛宣传特聘农技员优秀典型。
深入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在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湖北、广西、重庆、四川、青海等13个省份继续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聚焦粮食、大豆油料、棉花甘蔗等重要农作物,针对农机农艺融合、减损提质及盐碱地改良利用等单产提升关键环节技术需求,组织农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校、企业、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合理分工、高效协作,探索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优势互补的农技推广协同服务机制。计划实施省份要总结凝练2套高效协同重大技术推广机制模式,其中1套为主要粮油作物机制模式。支持涉农科研院校推广科技小院模式经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提升农技推广信息化水平。持续普及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使用,探索推进农技员、特聘农技员注册及核准机制。围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重要农时和防灾减灾技术服务等重点任务,引导农技人员、科研专家、特聘农技员等开展线上指导服务。优化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技术问答、农情预测预警、市场信息分析等多种类型服务,探索推进将农技人员回答问题情况作为绩效评价重要指标。继续将平台作为项目推进实施、绩效管理、经费安排的重要支撑,不断完善数据填报和更新工作。支持各地健全部地协同、数据共享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拓宽平台的覆盖面,提高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