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建_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_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

建设创新建_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_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

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_建设创新建_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

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_建设创新建_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

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_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_建设创新建

如何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既为共同富裕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撑,也为人民群众“共富”之后提供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身处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杭州,上城教育站在教育质量高地,率先发力集中破解。

9月9日,上城区召开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表彰了一批荣誉教师的同时,给全区人民定制了一份厚重的大礼包:出台上城教育“十四五”发展十大工程,发布教育“新共同体”十大模式,公布上城教育十大智库,邀请全国各地100位特级教师助力上城教育。会上,上城区委书记刘颖强调,必须要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因为它在检视着我们的视野和格局;必须锚定高水平打造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引领区”这一目标久久为功,因为它寄托着130万上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奋力谱写新时代上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因为它考验着我们争当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的责任担当。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上城教育以“教好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幸福每一个家庭”为目标,积极围绕“创优质、促均衡、惠民生”三大方面,出台“长幼随学”等相应政策措施,将打造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引领区”的目标付诸实践,落到实处。

打造教育“新共同体”的十大模式 让更多名校抵达百姓家门口

杭州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后,老上城和原江干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何进行优化,成为老百姓关心的一个话题。此次教育大会给出了答案,也正式开启了上城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全新格局。

为了抓住这一机遇,区教育局积极推动区域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融和共享,构建跨层级、跨区域、跨领域的教育“新共同体”十大模式。十大模式包括名校新校共同体、名人新校共同体、校企合作共同体、普优协同共同体、院校合作共同体、区域联合共同体、教师联盟共同体、集群联智共同体、公民互助共同体以及跨学段校共同体。

这些多元教育“新共同体”巧妙地将新上城的名人、名校、新校、优质学校、企业、高等院校等资源和优势达到最大化,实现强强联合或资源互补。

例如,名校新校共同体,以“名校+新校”为基本形式,通过输入名校办学理念、管理团队和教师资源,实现“师资调配、课程设置、学校管理、考核评价”一体化,借名校之势打造新兴未来学校。硬件配置一流的东城实验学校东润校区于今年9月启用,与优质教育品牌东城实验学校的文化、管理一脉相承,充分平衡了这一片区的教育资源。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书记、校长张立栋说,东润校区延续东实的“和润”教育理念,成就美好教师,幸福每一位学生。

再比如,名人名校共同体,发挥地方名家大师、学校杰出校友的效应,冠名办学,挖掘名人精神内涵,打造高品质校园文化。位于上城区望南区域,作为望江安置房区块的优质教育配套的钱学森学校,以名人名字命名,由时代小学、建兰中学两大名校领办,刚开学就受到极大关注。教育大会现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亲自将杭州市钱学森学校校牌授予上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毛素云,并由毛素云向杭州市钱学森学校书记、校长唐彩斌授牌。

教育“新共同体”的出现,给上城学校未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成长空间。

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曾多次在区内教研活动中表示,对强强联手之后,能否有更强大的能量、能否产生1+1>2的效应,助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满怀期待。因此,教育“新共同体”的出现为上城教育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今后这些“新共同体”发展不会只停留在表面,将在搭建的同时构建教育“新共同体”服务、协调、支持和执行系统,完善新共同体内教师“联聘联用联评”制度,推进干部制度创新,探索新共同体内干部培养和交流机制。为了落实这些细则,上城区拟同步出台《上城区共同富裕试点项目》。

升级教育智库增设百个特级教师工作室 将更多名师送到你身边

在上城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原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林正范走到台前,从区委书记刘颖手中接过聘书。从这一刻起,两位教授又多了一重身份,正式加盟上城智库。上城教育十大智库也宣布正式成立。

多年来,为了提升全区整体教育水平、推动教育均衡,在向内打造一支坚韧而美好的教师队伍的同时,上城教育还向外部伸出橄榄枝,已陆续邀请八位教育专家、学者成立了八大智库。

每一位智库成员均是教育领域的专家教授。有杭州市教科所原所长、浙江省督学施光明,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刘力,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张绪培,还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尹后庆,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张民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全国劳模顾泠沅,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素质教育实验区指导专家成尚荣。

他们走进学校,帮助搭建教育科研服务平台,引领团队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协助上城区优秀教育教学成果推广辐射。

目前,上城区教育智库专家聘期通常为两年,实行年度考核制,视考评结果和双方意愿决定是否继续聘用。作为“十四五”规划的一大工程,上城区拟出台《上城区教育智库项目保障办法及实施细则》,对上城区教育智库建设计划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保障智库专家开展教育科研指导工作。

上城智库的专家教授为“美好教育引领区”倾囊相授,全区优秀教师队伍也需要走出杭州,接轨全国乃至世界的优质教师队伍。

上城教师是上城教育的一张金名片,未来这张名片将越擦越亮。上城教育将继续创新教育人才培养途径,促进教育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建立一支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和教育名家队伍。

教育队伍建设当中,校长是关键人物。为了提升校长队伍的积极性,上城教育推行“校长职级制”,同步完成优化评价体系,认定200名正校级干部的职级。

教育大会上,上城教育决定以现有的117名特级教师为基础,宣布向全国招募百位特级教师,成立100个特级教师工作室。“我们欢迎全国的特级教师加盟上城,为上城教育锦上添花!”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说。

未来,上城将设立20个名校长工作坊、20名优秀杭派名校长、10名教育家型卓越校长,建设100个特级教师工作室,新培养200名区名师名班主任、8名左右省特级教师、50名优秀杭派名师、20名教育家型卓越名师,启动“上教菁英站”建设,选用50名以上“90”后校级干部、培养20名优秀年轻骨干校长、选拔20名“未来名校长”等,为年轻优秀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在“十四五”规划的蓝图下,上城教育蓄势待发,向着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引领区”,稳步前行。

塑造美好学生、美好家长 建设美好教育“最后一公里”

针对上城美好教育的深刻内涵,项海刚提出美好学生、美好教师、美好家长、美好校园、美好课程、美好评价、美好治理、美好保障是上城美好教育的八大支柱。美好学生,放在首位。学生素养提升、评价改革、双减工作、星级家庭建设也被列入此次上城教育“十四五”发展的十大工程当中。

为了提升学生素养,上城教育坚持五育并举,进一步深化“行走德育”这个品牌,加强健康管理,深化美育课程,形成劳动实践体系,推出上城区中小学生劳动清单,推进健康校园建设。

学生素养的提升需要评价导向的支撑。上城将全面开启学生教育评价改革,出台上城区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以及上城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实施方案,以领跑全省教育评价改革为目标,优化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健全教师发展评价,完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

评价改革的动力来源于实质有效的“双减”措施。接下去,上城区将出台方案落实“双减”,强化“五项管理”,推进“三减三增”,创新实施“1+X+Y”特色服务和“1+X”晚自修模式,开展丰富的综合素质拓展类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学生过了个周末,在校培养的好习惯就走了样。”这是不少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家与学校的距离可能不远,但教育上的距离远不止一公里,家长也需要不断学习提升教育素养。

上城区作为最早推出“星级家长执照”的城区,早已将全面建设家长素质、发挥家校社协同合力做在前,并做出了示范效应。

接下去,上城教育将继续丰富家庭教育的课程资源,创建星级家长俱乐部的学习新样态,同时,大力倡导“家庭日”,提倡家长双休日至少抽出一天陪伴孩子,依托各类社会场馆资源,为家长提供及时便利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您有孩子在2022年入读小学或者初中吗?”最近,上城区不少家长参与了这样一份小调查,调查结果将被上城教育采用,作为“长幼随学”新政的一项依据。

随着二孩、多孩的家庭越来越多,部分家长面临孩子接送的难题——两娃不在同一个学校入读,导致接送大费周章。关注到这一问题后,上城教育开始探索多孩“长幼随学”的入学入园新举措,满足人民群众对“多生优育”美好教育的需求。

例如,多孩家庭子女入学,二孩享受同类情况优先录取、三孩享受直接录取政策;也可根据家长意愿和资源情况,安排长子转学至幼子所在校就读,减轻孩子求学和家长接送的负担。

上城教育“十四五”发展十大工程

党建引领教育工程

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推进“党建双强”、实施“发展攻坚”、深化“思政同心”,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新共同体”建设工程

创新教育治理模式,围绕“揽湖、拥江、走运、衔山”,打造十大教育“新共同体”模式,实现“名校就在家门口”。

数智教育治理工程

坚持数智赋能,为学生成长、教师培养、教育服务等搭建场景,形成多元协同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两支队伍提升工程

“十四五”期间,设立特级教师工作室100个、名校长工作坊20个、培养教育家型卓越校长10名、省特级教师8名,建立一支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卓越教师队伍。

品质校园建设工程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创设“十有”校园文化,高标准新建学校63所,有机更新老校9所,实现校舍、设备均衡配置。

学生素养提升工程

发挥“红领巾学院”领航作用,围绕“崇德、慧智、健体、尚美、悦劳”五大领域,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时代新人。

教育评价改革工程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以“五维举五育”,以标准促成长,探索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性评价新模式。

三提一规双减工程

出台“双减”实施方案,做强课堂教学、做实作业管理、做优课后服务,减轻学生负担,回归育人本质。

星级家长服务工程

依托“星级家长执照”,创建星级家长俱乐部,践行“家庭日”活动,搭建家长“共建共享共育”新平台。

招生服务惠民工程

推进“托幼一体”,探索“长幼随学”,实施“入学零跑”,满足人民群众对“多生优育”美好教育的需求。(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