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岱山县岱西镇中,当地农户庆祝着一片土地的丰收,一位村民感慨道:“从来没想过能吃上这里产的大米!”。这片2500亩的水稻田今年亩均产出800余斤,最高地块产出超1000斤,相比优质稻田来说产出并不惊人,大家之所以欢欣鼓舞,是因为这里曾长期荒芜,几十年的漫长时光里都是名副其实的不毛之地。直到去年年底,浙农科技的一支团队用3年的时间成功将这片水田及周边3000亩旱田改良,为这片盐碱地带来新生机。
\| /
★
马琨正是这一项目的负责人。2005年,水土保护专业毕业的他先后辗转设计院、农业公司等单位,于2018年加入浙农。这一年,恰好是浙农科技岱山项目起步之年。公司于3月取得岱西镇火箭盐场区域土壤改良中试标入围资格,将与其他7家单位共同开展竞争。在这片茫茫土地上,还未入职的马琨和公司负责人见了面,“他问我能不能一起做(岱山项目)”马琨笑着说道,“我说,能!”当时项目中试阶段都尚未开始,谁都没把握根基尚浅的浙农科技能从8家候选单位中脱颖而出,马琨坚定地选择加入一试。
岱山项目是是浙江省乃至东南沿海首个大面积盐碱地改良项目,项目所在地曾是远近闻名的晒盐场,盐碱化程度高、板结严重,远看尽是沟壑,近看满是龟裂。据当地村民介绍,这片地少说也得有六十年没松过土,而该项目要求改良后土地达到国土系统评定的8等地,即高等耕地水平,项目难度不小。马琨入职公司后直接进驻项目地,和后加入的另一位同事盛宏共同奋战在项目前线,除了春节的几天假期,两人几乎都常驻在项目上,从项目人员安排、物资采购、后勤协调到与地方政府、施工方、当地村民等各种关系的协调处理,再到灌水、施肥、查看病虫害等田间管理,事无巨细都要负责。“三四个月不着家是常事,这就我们俩人,所以哪怕五一、十一也要保证至少一个人在。”盛宏讲道。
2019年,浙农科技凭借优异的“明沟排水+改良剂调理”方案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从8家单位中脱颖而出,摘得该地2500亩土壤改良项目。2021年初,当地政府又同公司达成协议,将该片区另外3000亩旱田交于公司进行改良,要求一年内达到旱田9等地标准。5500亩地,加上施工与种植人员也就三四十人,马琨和盛宏常常和工人一起下地干活:排水沟边他们一起扛着防水膜到地里进行人工铺膜;景观水稻种植因需要按前期设计好的图形进行人工插秧,高温天人工找不到几个,为了不影响水稻种植进度,两人直接下田跟工人们一起插秧。当地土地黏重坚硬、掺杂沙石,更隐藏着大大小小淤泥暗坑几十处,在平整土地过程中多台翻地机翻齿折断,拖拉机犁地陷入坑中,激光平地机等机器轮胎破损漏气……岱山县在海岛上,四面环海,项目推进期间甚至跨海大桥还未建成,维修人员、器械与零件等只能通过轮渡往返,可时间不等人,有时马琨就会带着施工方几位设备人员进行简单的零件更换,保障施工正常进行。一个项目下来,他俨然成了农机具简易维修的能手。
马琨正在检查运行故障的农机
一线的作业机器会受伤,人也难免。一次马琨雨天巡田时过分专注,一脚踩空摔进田里沟中,磕在水泥上,几根肋骨骨折断裂。但他并未因病痛和困难减退工作热情,伤一好就赶回驻地。“在加入浙农前我也做过宁波慈溪的盐碱地改良项目,毕业后兜兜转转进入这行后,我觉得土壤改良值得我扎根。也是在这个项目中越来越了解浙农,感受到了这种团结共同向前迈进的氛围。”马琨分享道。在他受伤期间,同事主动承接他的工作;在驻扎海岛的时候,公司其他部门同事帮助协调物资、压低成本,为他们做好一切后勤保障;在整个水田改造项目中,兄弟单位如浙农金泰等同事帮助制定专用配方肥、提供水稻种植的农技指导,一年二三十吨运往海岛的肥料承载着浙农人的共事情谊。
岱山盐碱地改良方案是马琨团队在实地考察当地水土情况后制定的,最大特点是低成本高效益,亩均改良成本甚至不到1万,远低于同期竞争方案的成本。方案也充分考虑到当地淡水资源少的情况,为节约水资源在施工中做了边沟防渗和沟渠闸门,帮助耕地保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我们做这个不单单是为了我们土壤改良项目,也是希望以后当地农户种植能够用得上。”2020年,本就淡水资源匮乏的岱西镇接连近4个月没有降雨,当地生活用水都出现困难,而所谓盐随水去,盐碱地改良必须要用水,作物种植也需要大量的水。为保障项目正常开展,马琨花更多精力盯住用水。他通过细化地块、采样监测等方式来减少洗盐的用水刚需,并经过多次试验选出较为耐旱的小麦品种,免费同当地农户们分享。
去年底,水田与旱田共5500亩田块改良成果已成功通过验收,获得省、市、县相关单位的认可,项目同时摘获兴合集团2020-2021年度技术创新三等奖,浙农在土壤改良领域走出坚实一步。“土壤改良与修复是农业绿色发展及粮食安全的基石,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我坚定地相信行业大有可为。”马琨咧嘴一笑,目光似向远方望去,那里是浙农科技下一处“荒地变良田”的实践场……
作者丨朱宇童
编辑丨徐玥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