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薛维睿 宁渠)9月4日,大渡河畔,作为水运应急码头项目,雅安市石棉县新民乡海耳码头建成投用,蓝色浮筒搭建起水上平台,数艘客渡船停靠在岸边。时间回拨,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救援人员从这处临时码头登船,通过水路挺进受灾较重的地区,架起大渡河上的“生命通道”。一年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我省高质量推进“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地震发生后,省政府印发《“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持政策措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5个专项方案,构架起“一个总体规划+一套支持政策+5个专项方案”的灾后重建方案体系。科学重建,砥砺前行。统筹兼顾恢复重建与发展提升,灾区干部群众自强不息重建家园,有力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努力将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风雨洗礼后的地震灾区,正以生机勃发的姿态和开拓创新的勇气昂扬前行。规划统筹,干群齐心凝聚合力“我抽到了31号。”8月28日,在雅安市石棉县新民乡,“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马厂村一组集中安置点分房仪式上,第一个抽到新房房号的村民王志忠脸上笑容洋溢。
地震发生后,结合受灾情况和乡情实际,当地将马厂村作为中心村打造,以农旅融合为发展定位,在集中安置点规划打造民宿、餐饮等业态,推动马厂村在重建中提升。灾后恢复重建必须高标准规划。在《“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因地制宜、科学重建”居基本原则之首。科学评估、规划引领、合理选址、优化布局,才能更好地统筹当前与长远、生活与生产、发展与保护。科学规划指导下,甘孜州、雅安市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主体作用,凝聚起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不等不靠建设新家园。在甘孜州泸定县得妥镇天池山村统规自建集中安置点,村民忙着粉刷墙面、安装灯饰,加紧装修新房。地震发生后,天池山村一组整组搬迁安置,采取统规自建方式,最大化利用人力、资金等,极大提高建设效率。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党员干部投身灾后恢复重建第一线,将办公室搬到项目现场。“争取当日收集的问题不过夜,想方设法加快项目进度。”石棉县“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罗瑞说。干群齐心,重建跑出“加速度”。按照3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要求,今年以来,甘孜州、雅安市认真落实重建规划,超计划完成上半年重建任务。以人为本,民生保障全面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医疗、农房重建等一大批民生项目作为“首要工程”加速推进。
9月1日,石棉县王岗坪小学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一年前,学校校舍在地震中损毁严重,学生迁移至其他小学复课。“预计明年9月开学,届时可接收12个班540人就读。”王岗坪小学副校长毛成军说。除了新建项目,石棉县希望小学、联合小学、向阳小学等20个改造加固项目在今年9月开学前陆续完成,全县16.64万平方米的校舍和4.98万平方米的运动场更加稳固、安全。全面加强民生保障,也包括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扫码寄件、贴取件码、摆放快递……8月29日,泸定县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的菜鸟乡村泸定县服务站,各个商户忙着整理快递。此前,该基地维修加固工程提前3个月完工,服务站恢复了往日的忙碌。“生意恢复了,心里就踏实了。”服务站负责人樊鑫说,入驻初期,基地提供3年免租期,震后停业期间,免租期也相应延后。对于未来,樊鑫充满干劲:“针对地震后首次创业的项目,正常营业半年后有1万元一次性补助。基地还为商户提供‘一对一’企业服务‘管家’,不定时开展培训,提供产研链接等科技孵化服务。”“要高效推进项目,更要帮助群众恢复提振信心。”泸定县人才交流和就业服务局局长高进信心十足地说。跨越发展,产业振兴谋定未来9月初,石棉县X066王岗坪至王岗坪景区段灾后重建工程项目现场,施工人员对路基进行加固。
“该路段路基已全线贯通,比预计工期提前10个月。”项目现场负责人汪勇军介绍,目前,该段道路采取半幅施工的方式进行,对沿线村民以及游客实行管制开放通行。交通重建为旅游重振铺路。旅游业是灾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景区恢复提升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中之重。9月,贡嘎山南麓,王岗坪景区群山绵延,雾霭流岚。另一端,位于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景区,恢复重建的工程车辆来来往往,山间峡谷美不胜收。按“半年局部开放、一年完全开放、三年完成提升”时序,今年4月恢复开园的王岗坪景区,索道、酒店、游览等接待能力恢复到震前水平,并新增牦牛古城、天空之境、“C位”观贡嘎等“网红打卡点”。在海螺沟景区,总长24公里左右的游步道、自行车道正加速重建。“围绕‘一年局部开放、两年全面恢复、三年实现提升’目标,海螺沟景区将在年底局部开园。”海螺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重建项目生产经理张继祥说。通过推进景区生态环境修复、旅游交通设施恢复、旅游品质提升等,灾区正高质量打造大贡嘎世界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特色农业、绿色工业、商贸流通业等也在加速谋划。“家里种植的枇杷、黄果柑等农特产品,以后可以直接销售到景区。”谈起未来,石棉县王岗坪乡挖角村村民陈彬喜上眉梢,“等景区全面打造完成,我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禅心 何流 (图片由会理市委宣传部提供)每年石榴成熟的季节,凉山会理硕果飘香。从会理市区出发,沿国道245线驱车约30公里来到会理市彰冠镇大发村,一颗颗硕大的石榴挂满枝头,石榴园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会理古城往南,沿途鹿厂镇、彰冠镇、通安镇集中连片的数十万亩石榴产业基地,形成了国内最大的石榴产业园和石榴观光园。夯实会理石榴产业基础,孕育会理深厚的石榴文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会理把石榴产业列为发展县域经济、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会理石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会理石榴种植面积达4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74万吨,果农收入41.54亿元,拉动物流等产值20亿元以上,产量和产值都位居全国八大石榴主产区前列。在会理现代农业园区,漫山遍野的石榴成为独特的风景。石榴红打开群众的“致富门”“去年,我们村的石榴实现增产增收增效益。”会理市彰冠镇大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文学说,“春天,漫山遍野都是石榴花,好看得很。秋天,到处都是喜迎丰收忙采摘的果农,路上来往的都是收购石榴的货车。”一个个红彤彤的大石榴,打开了群众的“致富门”。大发村村民周定军家去年销售石榴的收入达100万元,令人惊叹的年收入在他眼里却习以为常。
张文学说,村里还有年销售收入200万元的人家,“去年,全村种植石榴48686亩,产量达1.3亿斤,收入近4亿元”。会理南部区域多高山丘陵,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干湿季分明,是中国适宜种植石榴的区域之一。会理石榴总产量常年保持在74万吨,稳居全国八大石榴主产区前列,产值高达58.5亿元。石榴被称为“九州名果”,果实内“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的特点,自古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寓意幸福、团圆、团结、和睦。会理石榴栽培历史悠久,曾为宫廷贡品。一项研究证实:从石榴中提取的物质,能调节机体健康。会理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石榴之乡、中国石榴第一县、中国优质石榴基地……会理石榴先后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四川味道消费者最喜爱的十大四川特产”“2020年中国中部农业博览会金奖”等殊荣。会理石榴是“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四川省名优水果和全国知名品牌。早在2016年,会理石榴在当年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价值综合排名中居前50强,品牌强度为790,品牌价值超23.7亿元,“会理石榴”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川字号”农产品之一。会理石榴丰收采摘抓产业助力石榴行业多项指标领先近年来,会理市依托特色农业产业优势,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全力开展市、州、省及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逐步推动会理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和上档升级。
在位于彰冠镇的会理现代农业园区展示中心,可以远眺几公里外的石榴园。展示中心内,还有会理石榴深加工产品和其他农特产品。会理石榴现代农业园区涵盖彰冠镇、鹿厂镇、城南街道3个乡镇(街道)16个村(社区),面积378.77平方公里,园区以石榴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18.4万亩,聚集物力、人力、科技等要素,实现了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会理石榴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总产值达39.2亿元,其中石榴产量42万吨,总产值达36.5亿元,石榴产业总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93.11%。目前,会理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品牌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石榴产业,石榴产量、规模、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石榴之乡”。通过举办4届石榴节和各种推介展示和宣传活动,会理成功树立了“中国石榴看四川,四川石榴看会理”的良好口碑和“中国石榴,世界石榴”的市场认知。会理市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促融合”要求,强力推进会理石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现全国石榴行业多项指标领先:石榴产业基地规模(石榴集中连片种植面积40万亩)、石榴果品产量(产量74万吨)、石榴产值、果农单户收入(果农单户最高收入600万元)、石榴品种品质(在每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品种评比中均为金奖)、石榴规范化管理水平全国领先,会理石榴证明商标荣获驰名商标,成为首批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会理石榴品牌获得国家、省、州20多项殊荣。
会理古城人流如织。促销售高品质石榴果远销海外北纬26度、西南横断山脉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中亚热带西部半湿润气候……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勤劳的会理人民在这片沃土上培育出久负盛名的高品质石榴。在石榴销售季,全国各地的果品客商云集会理。在会理市万顷石榴专业合作社物流中心内,工人们正忙着将石榴包装、装箱、拉运。在分拣区域,选果机器传送带高速运行,一个个红润饱满的石榴正在等待“检阅”。工人们将经过分拣后的石榴分级装箱,操作员熟练地操作叉车,在堆积如山的“石榴箱森林”中来回穿梭,以100件石榴为一板,依次运到特定区域码放整齐。一辆辆装满软籽石榴的冷链运输车从物流中心发出,5天后便可抵达泰国。会理市万顷石榴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左子文说,秋季正是会理石榴成熟的高峰期,成熟的石榴在万顷石榴专业合作社物流中心经过分拣,远销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中东及欧美等市场。会理石榴的成熟度决定着口感,如果过早采收、销售,口感往往不佳,会理多年来实行科学的果品成熟采收制度,以保障石榴品质。今年7月10日,会理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规范会理石榴营销市场的通告,提出根据不同区域石榴成熟情况,分别确定开园采摘、上市时间。其中,早熟产区的开园上市指导时间为8月1日,中熟产区的开园上市指导时间为8月20日,晚熟产区的开园上市指导时间为9月5日。
通告强调:“果农、营销者务必坚持成熟分批采收、分级销售,未成熟石榴果品不得流入市场。”此外,为了推进“会理石榴”品牌打造,会理非常重视石榴的外包装箱标识管理,要求凡用于会理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的石榴外包装箱上应规范标注“大凉山会理石榴”“大凉山会理青皮软籽石榴”“大凉山会理软籽石榴”字样,或在包装箱显要位置标注“产地:四川会理”字样。同样,内包装要求使用符合食品安全、卫生、环保要求的包装材料。今年,会理石榴继续推行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对果品质量进行可追溯管理,保障石榴果品质量,维护“会理石榴”品牌形象。如红宝石般的会理石榴。谋发展锚定世界石榴名城目标8月11日,正值2023年凉山彝族火把节之际,在凉山州举办的农业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上,会理市人民政府与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世界石榴名城项目,意味着“会理石榴”发展又向前迈进一步。世界石榴名城项目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其中农业项目23.6亿元,包括建设一个实验室(会理市软籽石榴研究实验室)、两个园区(石榴数字种植园区和石榴科技产业园区)、一只基金(安宁河谷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两个平台(石榴红数字服务平台和石榴交易平台)。项目以建设“现代农业与全域旅游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有市场美誉度、专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世界石榴名城”为目标,助力安宁河流域成为带动攀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首期建设内容包括会理城北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会理城南工业园区、会理石榴科技实验室、石榴全国集散中心(交易中心)、会理石榴保鲜储藏冷库等。项目将充分发挥央企品牌、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围绕世界石榴名城建设,积极响应会理市政府强化数字思维引领和数字技术应用,统筹推进数据驱动、资源汇聚、平台搭建和产业融合的战略举措;稳步推进、高质量完成重点项目投资建设,助力新兴产业集群成链,打造会理高质量发展智力引擎。该项目拟通过3到5年的建设,将会理市建设成为现代农业与全域旅游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精致农业和高新技术、专业物流贯穿于全过程,有市场美誉度、专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世界石榴名城;将全面应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建设完整的特色产业优质高效种植体系、管理系统及共享体系,形成我国乃至世界最大、最具高新技术含量的集中连片石榴种植带;建设石榴产业集群和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石榴专业化科技和产业联盟,共建现代农业研究院和高新产业孵化器,建设专业化冷链物流枢纽网络和面向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实施有影响力的传媒整合营销和立体人文品牌建设。会理石榴籽抱籽民族团结心连心石榴是会理的一张名片,石榴成熟的日子,也是会理全力争创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会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和“会理石榴籽抱籽、民族团结心连心”主线,突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经济持续向好发展。会理市把开展创建工作与抓好中心工作、促进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全市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被称为“川滇锁钥”的大地上走出了民族和谐、人民幸福的发展之路。会理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细化93项创建工作指标,列出12项重点任务提示清单,明确五个阶段工作任务,先后召开 17次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形成了衔接紧密、特色鲜明、延伸到底、全面规范的工作体系。围绕“节节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年年有精彩”的安排,会理按月举办群众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在春节、泼水节、端午节、民族团结进步节、火把节、中秋节、国庆节、彝历新年等传统节日开展宣传活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在基层,会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和行业公约,把村(社区)民族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内容,设立社区“石榴籽家园”,为困难群众提供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等服务,为群众释疑解惑,满足群众需求。
选树典型,示范带动。2021年12月,会理市被评为第六批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共200余家单位、岗位先后被命名为第一批、第二批会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05户家庭为“会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会理市将持续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工作,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推动全市各族群众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