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5月30日14:53 CCTV-7《致富经》
CCTV-7《致富经》5月29日播出节目《泥鳅带来七年之痒》,以下为节目内容。
今天林世和特别的兴奋,穿上了平日难得一见的西服,还特意擦了皮鞋,执意要陪记者坐5个小时的山路到榕江县城。记者本以为是因为结束了采访,给我们送行,他今天才这么隆重,可一到县城他就露了马脚。原来他是去见一个女人。
她正是林世和刚刚交往了3个月的女朋友,难怪一上午林世和都忐忑不安。
记者:“林世和你不介绍一下这是谁啊?”
林世和:“这是我妹妹,那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
现在林世和看起来很幸福,因为建起了泥鳅养殖基地,他成了当地的能人,也交到了县城的女朋友,是事业爱情两得意。可是5年前,也是因为养殖泥鳅,他却失去了一个女人。
2000年前,林世和一直靠种田来养活老婆和两个孩子。2001年在妻子的再三要求下,他去广东打工来贴补家用,可没到一年,他就嚷着要回来。
林世和:“那边天气太炎热了,我受不了那个气候。”
2001年7月25日,林世和登上回贵州的大客车。车子绕行到武汉的城郊,林世和就被道边的水池吸引了。
林世和:“突然间我看到武汉的公路边不是有水池呀,我具体看一下,又不是养鱼的,认真地看水又浅一点,土质又薄了一点,我就突然间觉得有一点好奇。”
从小在田里泡大的林世和很感兴趣,他腾地冲到车门口。
林世和:“我就赶快叫做那个驾驶员,我说这里停车,他说干吗,在这里不能下车的,我说你们先走,我非要下车不可。”]
林世和莫名其妙的举动,引起了全车人的注意,现在林世和也说不清当时自己来得是哪股子邪劲,非下车看个究竟不可。可就是这么一看,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林世和:“那水的深度大概只有一寸左右,我下去看的时候,看到那个泥鳅上面的头头,往土里面冒上来,我就说这一定是养殖的泥鳅和黄鳝了。”
野生的泥鳅黄鳝可以人工养殖,林世和还是头一次看到。在林世和的家乡郎洞镇宰林村,稻田里经常看到野生的泥鳅和黄鳝,村民们也有人专门抓来卖钱的。
记者:“很好看的,这里面是什么东西啊?”
村民:“这是黄鳝和泥鳅,每天晚上要黑了,就去用一点料,用一点泥巴,就这样放上去。”
记者:那它们是怎么进去的?”
村民:“就在这里进去的,进去就出不来了。读初三毕业之后,我就来靠这个赚钱。”
记者:“你爱吃泥鳅吗?”
村民:“爱,我们这里原来很贫困,就靠这个来生活的,没有钱买菜吃,就用这个来弄菜吃。”
家乡有这么好的资源和市场,却没有一个人从事养殖,林世和决定先在自家的3亩田里实验一下,他计划建水池。可是考察地形时,林世和却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林世和:“地下比较板结,挺硬的,跟这个水泥差不多的。”
自家的稻田地底天然成板状结构,不用砌水泥,泥鳅也钻不下去,林世和养殖泥鳅的想法更坚定了。但是钱从哪来呢。家里没钱,林世和想到跟银行贷款。但是自从林世和从广东回家务农,妻子的脸上就明显多了几分埋怨,该不该向她提贷款的事呢?林世和很犹豫。
林世和:“当时家里有一点小矛盾,所以向她申请,她肯定不同意的。本身我们家里面穷,你贷款去搞这个项目,以后贷来我们家庭的经济更加危机。给她说了她一定不同意,不是怕她不同意,她一定不同意的。”
记者:“她是什么样性格?”
林世和:“外向型的。脾气很暴的。”
林世和的妻子在镇里长大,从来没干过农活,林世和觉得就算跟妻子介绍在田里养泥鳅的好处,妻子也不会感兴趣,反而会因为投资的风险而阻挠自己养泥鳅。
林世和:“她不是在我们这里搞这个农活的,她掌握不了这种农活应该产生什么东西,产生什么经济价值,所以她不了解这方面的事情,所以她肯定不同意。”
思来想去,铁了心的林世和决定背着妻子跟信用社贷款,先斩后奏。因为之前买化肥跟信用社贷过款,信誉很好,林世和从郎洞镇信用社贷到了四万元钱。买水泥砌围墙,从当地老百姓手中收来了鳅苗,林世和悄悄的干了起来。每天他都借着回村看田的名义,背着妻子到距离镇里一个小时路程的宰林村搞起养殖。
记者:“半年的时间她就没有产生一点点怀疑吗?”
林世和:“她没有,因为我这里家里面有田,我说我上面去看田。她说家里这么多事情,你怎么天天去看,看田水,怎么有这么多的事情,只有那一点点田呀,就是这样。”
尽管妻子有些抱怨,但丝毫没有察觉到林世和的变化。但纸里包不住火。2001年12月的一天,负责林世和贷款的信贷员---来到了林世和的家。对于那天林世和的反常举动,信贷员倪灵通还记忆犹新。
信贷员 倪灵通:“每个季度末月的20号的时候,我们信贷员就给他送结息通知单到他们家里,当时我们送通知单到他家里的时候,我们把这个通知单送给他,他的爱人在旁边。他一下子就赶紧往这里……”
林世和:“她就抢去了,知道我贷款了。”
妻子惊呆了。她根本听不进林世和的任何解释,一场家庭风暴后,妻子又哭又闹,向林世和提出了离婚。
林世和:“我是不同意离婚的,本身我自己不同意的,是她以后离婚的。从内心上来说,没有通过她,我是有点儿对不起她的。”
记者:“你给她说过这个吗?”
林世和:“没有,我也不给她说,我不给她说,我觉得心里好惭愧,后来我没有机会给她说了,她的脾气比较暴躁,说什么她也不会理解了。”
后院起火,林世和无暇顾及田里的泥鳅。半个于月没有回村了。这时村里邻居捎信来,说林世和田里的泥鳅死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心急火燎的林世和连夜赶到了村里,望着漂浮在水面的死泥鳅林世和彻底泄气了。
林世和:“当时心情挺不好受的,觉得我做事情已经基本上属于失败的。”
为了找出泥鳅大面积死亡的原因,林世和一连数天都在村里,没有回镇上。野生的泥鳅在当地生长的很好,为什么自己饲养的就会出问题呢?他决定从外在的因素投入饲料入手检查。他将稻田地分成四部分,把配比不同的饲料分别投入田中,一个星期过后,结果出来了。
林世和:“饲料中的油壳含油量过大,导致泥鳅死亡。”
林世和终于松了一口气,等他还过神来急急忙忙往家赶时,等待他的却是一纸离婚协议书。每次提到林世和的婚姻,从小带大林世和的叔叔都很遗憾。
林世和的叔叔:“他们离婚的时候,法院法官来了,我也在场,我说你俩不要不要离婚。”
记者:“那个你女方的父母是什么态度?”
林世和的叔叔:“她父亲也不同意离婚,我也不同意,后来法院讲,那暂时修厅6个月,给你俩考虑。”
2002年6月,法院调解失败,七年的婚姻生活结束了。现在她的前妻已经成家了。当年为了忘掉烦恼,再次成了单身汉的林世和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稻田养殖泥鳅上。2002年底,林世和迎来他的第一位客户
林志明:“我每次来都是有多少要多少,我开饭店的。”
有多少要多少的销量,让林世看到了希望,也渐渐振作起来。
林世和:“把原来精神上的空虚,觉得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在否定当中带有一种肯定的这种意识吧。”
可是林世和三亩田的泥鳅产量,根本满足不了外地客商有多少要多少的需求,眼看着有人送钱上门,可是自己就是挣不来,急得林世和天天围着邻居的田转。他开始打起了村民的注意。
林世和:“这个田的面积太小呀,我只有这么大一个田,如果仅仅靠这田发展,那对市场的供应量就不大了。”
林世和想让村民跟他一起养殖泥鳅,自己为村民提供鳅苗和技术,到了收获的时候,每亩田收村民20%的泥鳅,剩下的泥鳅和稻子全归村民所有。本以为条件很优厚,林世和开始挨家挨户的动员,结果他却吃了个闭门羹。全村200多户人家,没有一户同意和他一起干的,因为老百姓都有一个顾虑。
村民:“怕对稻子有影响了,还有要有很多田才是能够做得下来。”
宰林村的老百姓们很少有副业,祖祖辈辈以稻子为主要生活来源,他们把粮食产量看的很重要。全村没有一个人相信林世和。
林世和:“泥鳅产量和粮食产量根本没有影响,互补影响的。还有这个泥鳅黄鳝对水稻的根系起着松土的作用,所以对水稻也长得特别好。”
一相情愿的林世和最终想到借助政府的力量来获得养殖水面。2003年5月,朗洞镇换届选举,林世和觉得这是个机会,他找到了刚刚上任的镇书记潘顺勇。为了让潘顺勇相信,林世和大胆的要求潘顺勇和自己到田里走一趟看看情况。尽管第一次见到林世和,但潘对林世和的经历早有而闻。
潘顺勇:“挺不容易的,他因为做了这个泥鳅实验,比较执著,他的钱基本上就投入这个实验当中,对他的家庭影响比较大。很多事情,也许这方面是个原因,后来就是分裂了,离婚了。”
潘被林世和对泥鳅的痴迷所感动,他亲自来到村里考察,这引来了村民的关注。
林世和:“镇长都来了,镇长过来的时候,村民当时来的时候,整个坝子上都有,几百个村民在这里看。”
村民:“他说很赚钱了。我原来就不相信,然后我看过他弄了很多的泥鳅和黄鳝。”
2005年初,在政府的号召下,宰林村有17户人家搞起泥鳅养殖,林世和按照当初的承诺与村民2、8分成,承包了37亩水田。2006年4月,记者来到宰林村采访时,看到许多人家都搞起了稻田养鱼。
记者:“你们家从什么时候开始养鱼的?”
村民:“从2002年开始养的,见林世和发财了,我们就养嘛。”
记者:“他发财了吗?”
村民 :“看他挣钱了,我们就搞。”
林世和把宰林村人的脑子带活了,他也成了当地的名人。望着越来越好的养殖势头,林世和这才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上,这不,今天他就去县城会他的女朋友了。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
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7--22:37
重播: 每周一至周五12:30—13:00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关注!
相关专题:CCTV7致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