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鳟养殖技术_赤眼鳟高产养殖技术_赤眼鳟养殖条件

体系专家在离石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技术指导。

赤眼鳟高产养殖技术_赤眼鳟养殖技术_赤眼鳟养殖条件

体系专家查看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情况。

赤眼鳟养殖技术_赤眼鳟高产养殖技术_赤眼鳟养殖条件

体系专家查看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设施养殖鲈鱼情况。

今年以来,山西省现代农业渔产业技术体系立足我省渔业发展实际,紧扣省农业农村厅年初制订的“五个一”重点工作,围绕渔业提质增效中心工作,聚焦全省渔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难题和“卡脖子”技术,高效开展试验示范,持续加强团队建设,不断提高服务产业能力,科技创新、示范带动、决策咨询等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省现代农业渔产业体系正在逐步成为助力我省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针对我省渔产业发展需求,着力解决水产种质创新不足,养殖尾水生态净化综合效率不高等问题,稳步推进“养殖水体水质调控与尾水处理技术”和“山西省特优土著水生生物种质保护利用及品牌建设”两项技术攻关项目。制订《池塘养殖尾水处理规范(DB14/T 2736)》省级地方标准。

完成了“淡水工厂化循环水生态养殖尾水高效净化设施”优化升级。主要完成了移动床生物反应器的进水和曝气模式改造,制定了养殖前滤料营养强化挂膜方案并开展相关的挂膜试验。升级后的生物反应器实现了养殖前高效挂膜,系统适用性强、通用性好、节能、高效。

开展了“利用微生物生态系统调控技术改善养殖水环境试验”“主推品种-鲈鱼苗种成活率试验”“鱼菜共生循环水养殖模式对鲈鱼肠道屏障功能和鱼肉品质影响试验”三项子课题试验。为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尾水治理提供设计方案。

黄河鲤、黄河鳖、乌苏里拟鲿、赤眼鳟等特有的土著经济品种是我省黄河、海河流域极具特色和产业化发展潜力的土著经济鱼类,随着干支流流域水环境改变,其种质资源、生存繁殖均受到影响,原种种群几近消失。开展“山西省特优土著水生生物种质保护利用及品牌建设”这一攻关项目,在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对黄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生物多样性恢复以及重要土著经济鱼类可持续利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有效保护土著鱼类的基础上,选择产业基础好的品种,比如黄河鲤通过集成保种繁育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以高标准保障高质量,用高质量创造好口碑,以品牌建设为抓手,稳步推进黄河鲤预制菜研发、营销平台搭建,延伸拉长产业链,打造山西优质土著鱼类品牌,引领带动主产区土著鱼类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示范带动实现新跨越

集成推广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特优经济品种高产高效养殖、稻/莲-渔综合种养等技术模式,在运城市临猗县、吕梁市离石区打造连片高产标准示范点两处,合计示范面积3000亩,遴选新品种2-3种,尾水治理配套达标率90%以上。

离石区王营庄乡村振兴示范区田园综合体稻渔综合种养区建设,得到吕梁市离石区委书记廉海平和区长张海文大力支持,在区委区政府以及吴城镇干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克服困难按时投产。稻渔示范区面积约500亩,开展稻鱼、稻鳖、稻蟹和稻虾为主的稻渔综合种养,并利用塑料薄膜蔬菜温室建设高密度循环水系统养鱼和生态循环水养殖。

山西薛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临猗县孙吉镇薛公村黄河滩涂,养殖面积2600余亩,主要养殖黄河大闸蟹、小龙虾和黄河鲤鱼,注册了“薛公黄河大闸蟹”和“薛公黄河滩”两个品牌。近年来,在产业体系的帮助下,大力实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完善循环水和进排水处理设施,支持养殖尾水设施升级改造,推动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

技术支撑作出新贡献

省渔产业技术体系编制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和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两套技术解决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是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为保障粮食和水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目前,该技术在我省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太原市、长治市、临汾市和运城市有一定面积的推广应用,通过多地试种试养表明该技术能够适应山西南中北部的盐碱地区、低洼地、撂荒地等区域,并能达到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稻渔综合种养产节肥减药效果突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可节省化肥使用30%以上、减少农药使用50%以上。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稻米价格提升30%以上,如晋祠大米等有品牌的精品米价每公斤20元以上;同时水产品增收可达1000元以上,增收增效作用显著,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

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基于蔬菜种植大棚,通过建设循环水养殖系统,其余区域进行土基或营养基质种植设计,养殖鱼池使用镀锌钢板帆布鱼池,采用集约化养殖、水体物理过滤、生物过滤和紫外线杀菌等工艺,实现循环水养殖,利用养殖发酵尾水对种植区域进行灌溉,以达到“一水两用”“一棚双收”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该技术已在全省开展应用,现有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养殖池塘405个,养殖水体29360立方米,配套池塘309公顷,主要分布在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和运城等市,主要养殖品种为鲈鱼和罗非鱼。该技术克服气候、土地等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因地制宜,错峰养殖,具有占地少、水资源利用率高,养殖密度大、产量高,生长周期短、效益好,养殖环境可控、成活率高等优势,养殖水产品口味佳品质优良。

助农增收取得新成绩

组织体系专家,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集成推广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特优经济品种高产高效养殖技术、稻/莲-渔综合种养技术等技术模式,为全省现代渔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辐射推广池塘养殖面积2万亩,带动养殖户300余户,年人均增收2000元。

在太原市晋源区三家村和稻田公园、安泽县和川村、大同市阳高县、天镇县、朔州市等地开展设施渔业技术服务、品种推广、人员培训等全流程服务,提供设施渔业循环问题解决方案及图纸设计,接受咨询35次,实地指导13次,编写了《渔业技术服务要点及技术服务措施》。在临汾市洪洞县、尧都区,晋城市陵川县等指导水产养殖规范用药技术,张贴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对养殖过程中用药情况做进一步了解、指导和服务。在吕梁市、临汾市、运城市等地开展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指导、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指导,建设先进适用技术示范点两处。在绿色生态养殖、尾水治理、良种推广、病害防治和安全用药、优质人工配合饲料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和推广服务10场次以上、培训3个以上经营主体(场户),约300余人次。组织产业体系专家编组入队,投身全省“万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活动当中,深入10个渔业生产重点县,渔业生产一线提供技术服务200次以上。

组织效应有了新提升

9月12日-14日,黄河流域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培训班在永济市开班,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沿黄各省水产科研院所、推广中心、涉农高校的行业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活动在弘扬山西黄河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我省乃至整个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绿色发展。

活动邀请中国水科院资环中心主任李应仁、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戈贤平、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高春平等专家分别从黄河流域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研发进展、山西黄河文化内涵与保护传承等多方面做了专题培训。

接下来,省渔产业技术体系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农业农村厅党组安排要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找准在“三农”事业发展中的新定位,按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定不移加快推进我省渔业高质量发展。

朱国清 毋占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