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过去担心无人种田,现在成功实现“无人”种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改变了种田方式,也改变了许多农业人的观念。

大数据、云计算、5G、无人驾驶、北斗导航.......越来越多的先进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现代化农业机械逐步代替人完成各项工作,农业生产也变得比以往更轻松、更科学、更高质高效。

智慧农机成为种田“好帮手”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街道的无人农场(望城),工作人员事先设定好坐标范围、行进路线之后,轻轻一按手机上的启动键,一台无人驾驶的旋耕机开始翻耕稻田,自动作业、转向、掉头,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有序。

无人驾驶旋耕机在翻耕稻田

望城无人农场是全国首个全程无人操作的机械化双季稻无人农场项目。项目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的全程无人操作农机研发成果,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农场设施、设备、机械等远程控制或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自主作业,实现农场所有的田间管理,全天候、全空间、全过程无人化作业,覆盖水稻耕、种、管、收生产环节。

“无人农场把农民从地里解放出来了,从人种地到人驾驶机器种地,到今天不用人种地,是农业发展的重大转变。”罗锡文在无人农场正式投运时讲到。据测算,无人农场可减少田间用工70%以上,提高工作效率30%以上,节水20%以上,减少肥料投入50%以上、农药投入30%以上,实现水稻核心示范区增产10%以上。

“人没那么累,坐在家里就能干农活,成本降低了,今年每亩双季稻节约了成本300~500元,省人工3~4天。”长沙市望城区全能农机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邢新才介绍,“农场全程有监控,比如在家里从监控看到那块田缺水,用手机软件打开智能灌溉设备就可以了,操作非常简单。200多亩的稻田之前需要6人管理,无人农场建成之后,耕地、抛秧、施肥、洒药、收割等环节1个人就可以用手机操作。”

无人驾驶有序抛秧机在田间作业(资料图)

无人农场使用的有序抛秧机是中联重科生产。湖南中联重科智能农机有限公司制造部部长王涛介绍说,该有序抛秧机一次抛掷13行,一小时可作业5亩,工作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抛秧机利用水稻钵体育秧,采用夹持取秧,通过平板输送和皮带传输抛秧,实现秧苗无损带土有序移栽,成熟期相比用机插秧提前5~10天,而且种子、肥料用量更少。

在中联重科汉寿工业园车间,记者看到智能工业机器人正在对有序抛秧机的抛秧架进行焊接,生产过程也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作为湖南省本土农机品牌,中联重科生产的有序水稻抛秧机打造了水稻机种领域的产业新格局,智能也融入了机械生产、机械使用的各个环节。

农机智慧化是驱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全面转型的重要驱动。无人驾驶农机的推广应用,正带动农机向智慧智能化方向迈进。

智慧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处于洞庭湖西畔的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地势低平开阔,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中联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就位于这里。

中联农机公司一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资料图)

今年,中联农业在该基地以水稻为切入点,搭建以作物模型大数据平台,依托300亩核心科研基地的开始了数据采集工作,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生产资料定量决策、精准投入。计划3年内环洞庭湖区域逐步实现技术覆盖面积到达200万亩以上,并在洞庭湖区域率先实现智慧农场应用。

据公司湖南业务部经理王伟介绍,每块稻田都安装了气象站、虫情测报灯,田间还插入了土壤传感器、水位传感器,在空中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多光谱无人机等,能迅速准确地将稻田的温度、湿度、水情、用肥等数据实时传输至大数据中心,经过收集处理之后,建立一套耕、种、管、收种植模型。

中联智慧农业平台截图

在基地边,王伟掏出平板,打开中联智慧农业平台向记者演示:“我现在在平台里选择西洞庭中联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基地的种植面积、地块数量、种植品种、预估产量、田间指数、病虫害未来7天风险预测等数据都能直接看到,一目了然。无论在哪里,你只要有手机网络,打开软件就能了解田间情形。”

中联的智慧农业平台通过梳理水稻标准化种植的13个阶段和49个决策环节,构建了“天、地、空、人、农机”五位一体的数据采集体系,进而落地水稻的数字化种植。穿着皮鞋,坐在家里,对着手机动动手指,就把田种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目前,基地已完成3种模式4个主推品种数字水稻的精准化管理,实现增产、降本、节肥、减药和稻米品质提升的效果。据测算,以一季稻为例,实现增产7.3%,降低成本135.4元/亩,节肥37.27%。

“一开始我不太相信,坐在家里玩着手机就把田给种了。现在种田的农民基本大多是五六十岁了,还是采用的传统方法,对这种新鲜玩意开始多少有点不信任。”在该基地和中联农机合作的张先红是常德市西洞庭紫湾农机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中联农业提供技术服务帮他高科技种田,他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什么时候该施肥打药、具体到什么品种、用多少量手机上都写得清清楚楚,而且比我自己的用量还少,节约了一部分成本。加上种出的水稻增产提质,价格也随之提升,带来不少收益。”综合算下来,张先红跟智慧农业的初次合作让他尝到甜头,明年还将扩大面积选择继续合作。

为了适应湖南本土种植习惯,中联农业还邀请了湖南农业大学的唐启源教授团队提供技术指导,把种植密度、播种时间、病虫害防控、水分管理等湖南水稻农艺融入到数字化的过程中去,建造水稻生长和智慧决策模型。

在沅江市草尾镇的中联农业另一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来自陕西的陈雷在当地流转了400余亩地从事规模农业生产。今年他选择将381亩土地和中联农业合作成为智慧农业试验田。整个水稻生产种植,他只要在家里通过手机App,就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各个地块的土壤湿度、天气温度、水稻长势等信息。

“从插秧、施肥到收割,省心省力多了。以前种地靠天吃饭,转向靠科技吃饭。”由从商投身农业数年的陈雷也不禁由衷感叹种田方式的转变。但他也不是一开始就完全信任这种“撒手当掌柜”的种田方式,直到他去了中联农机总部的现代化基地,感受到科技种田的震撼。然而他还是留了一手,在边上自己另外打理着几十亩地,“想比一比产量和品质”。

“和中联合作的水稻产量和品质都有优势,整个种植过程给人感觉很标准。”陈雷说,中联农业给他推荐了优质水稻品种,量身打造数字化种植水稻的标准体系,人工和肥料成本低了,产量高了,大米品质更好了,收入也增加了。

被问到收入增加了多少时,陈雷笑了笑,没有透露具体数字:“高了不少!”

全力向智慧智能农机高地进发

智慧化、数字化、无人化是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现代农业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助力。

今年以来,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打造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的战略部署,整合多方力量,正在全方位推进农机高地建设。科学拟制了《湖南省智慧智能农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4月22日,湖南省与农业农村部签署了省部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7月19日,湖南省智能农机研发中心挂牌成立,着力突破农机“卡脖子”技术瓶颈;贺家山原种场数字大米示范片建设取得良好效果,晚稻喜获丰收,高品质数字大米获得高度好评;连续两年,财政部门每年安排2000万专项资金支持农机装备创新研发。

据湖南省农机事务中心主任龚昕介绍,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个农机大省,农机总动力在全国排第5位,正着力向农机强省发展,构建以湖南智能农机研发中心为主体,双峰县、汉寿县和郴州苏仙区3个农机生产制造基地以及湘北、湘西农机装备产业集群为载体,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示范区、数字农业示范区为支撑的“一中心三基地三示范区”的农机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湖南的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了6000家,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对新机具的需求量和需求度日渐增长。而南方地区因为地形地貌的制约,适合丘陵山区复杂作业环境的农业机械还相对比较缺乏。按照规划,湖南农机制造要立足智慧智能,实现弯道超车,创新研发制造出一大批真正适合南方省份农业生产的先进农机装备,从而整体来提升全省农业现代化的水平,结合这些农机装备的转型升级,实现整个湖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提质增效。

湖南省智能农机研发中心挂牌成立

湖南的企业也在加紧行动,省内主要农机制造企业均加大了技改投入,努力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中联重科湖南智能农机产业园在原有抛秧机生产线的基础上,启动了生产线升级与改造;郴州粮机与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对现有粮机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三一重工成立了农机事业部,山河智能在果园机械、采棉机械等方面正式进入农机制造领域。

按照规划,力争到2025年,湖南全省农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330亿元,初步建成全国一流的丘陵山区专用农机“智”造中心、全国领先的智慧智能农机研发创新中心,以及辐射中部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智慧智能农机服务中心和应用中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