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传君)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边沿山区,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坡台上,全县尽管有101万亩耕地,但坡度在15度至25度的耕地占全县总耕地面积23.23%。地块小而散,且多属“望天田”“斗笠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受制约很大。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通江县大力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起点进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到年底,该县将建成高标准农田49.69万亩。根据计划,到2030年,还将完成21.51万亩新建任务和21.97万亩改造提升。近两年,通江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跟“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到2026年,以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为目标,打造覆盖10万亩、核心区2万亩、年总产值突破30亿元的多业态多要素集聚的产业集群。目前,该园区内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万亩。建良田筑根基,确保粮食增产蜿蜒的通江河畔,一座高山拔地而起,海拔500余米的广纳镇构花坪村,则在一片巨大的台地上。从无人机拍摄的图片来看,中心一座鹿角型的水库,蓄满碧绿的水。水库周围,则是棋盘一样分布的绿油油的稻田。宽阔的产业路和田间耕作道将每一块田串联了起来。“这是去年实施的高标准农田项目,一共分两块,上坝有1300多亩,下坝约有1000亩,你从照片上看到的是上坝这一块。

”构花坪村党委副书记赵海雄说,“去年10月我们种了一季油菜,今年举办了第一届油菜花节,这一季全部种了水稻。而以前,农民一年只能种一季。”不仅粮食多种了一季,而且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也大大增加了。赵海雄说,项目实施前,这一片耕地面积只有500余亩,撂荒地差不多占了200亩,实际耕种的只有300亩左右。从实际耕种300亩到1300亩,从只种一季到两季轮作,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工程即将收尾的铁佛镇观山坪村,1400余亩高标准农田是在原1000亩耕地基础上建起来的。“这里条件不如构花坪,以前撂荒率高达40%,这一季我们边建边种,从目前地里玉米和大豆的长势来看,一些地方还须改善,并需进行地力培肥。”该镇人大主席李海龙说。但毫无疑问,从下一季起,观山坪这1400余亩,也将成为两季轮作的良田。“水稻亩产1200斤,油菜亩产350斤,那么一年可产水稻168万斤,比以前增加上百万斤。49万斤油菜相当于净增加的。”李海龙说,“当然,这必须是建立在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基础上的。”作为国有企业,通江嘉祐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不仅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这些建成的良田的实际经营者。通过“国企+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原耕地的承包户和新增耕地的村集体,每亩可获得500元的流转费,然后村集体组织农民在基地务工。

探新路节成本,建生态友好田园山区的高标准农田,须“小改大、坡改梯”,还须达到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能灌能排等标准,必须对原耕地和地貌进行较大的改造。“过去的农田建设,只对田坎进行垒砌加固,而没有对田块进行调整,改造出来根本不能进行机械作业。”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力滔说。如今,不仅要对田块调型,还要对田坎进行护坡加固。“如果用混凝土进行护坡加固,算下来平均每亩投入在1.2万元以上。”刘力滔说,“而按现行政策,中央和省里的配套项目资金和市县财政自筹资金加起来只有每亩3000元,必须想法节约成本。”刘力滔回忆:“儿时农村修筑堰塘,纯是泥土和石块和在一起碾压夯筑,积蓄的那么多水也没见垮塌溃坝!还有,山区的农田,哪一块不是田边地头用石块垒砌起来的?有的地方石缝里都长出手臂粗的树了,历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都没见垮过!完全能从中得到启发。”于是,通江决定,在“小改大、坡改梯”的前提下,所有田坎加固和护坡一律采取“生态夯筑”的方式。“有石头的地方就地取材,跟泥土一起碾压夯筑,找不到石头的地方,也就近取黏土,每50厘米为一层,分层碾压夯筑,并采取1比1放坡,实践证明是牢固的。”刘力滔介绍。在主干道建设上,通江县采用新型固化剂替代混凝土和沥青等建材,田间耕作道一律不硬化,基本保持了园区田园原土原貌。

这样下来,每亩建设成本降到了7000元。同时,该县采取“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先建后补”,使得项目顺利推进。在良田管护上,通江严格落实“田长制”,及时将建成项目纳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县财政按照每村3000元的标准提供管护经费,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筹资,做到“遇淤即疏、遇垮即补”,实现建成一片、管护一片、利用一片,发挥长远效益。种养循环兴园,产业旺农民富通江县“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涉及广纳、铁佛、三溪3个乡镇15个村,今年将建成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024年将建成省五星级园区,2026年则将争取建成国家级园区。园区建成后,其粮油、渔业、生猪、仓储物流、加工以及乡村旅游业年产值将达30亿元。青峪猪是大巴山地区特色的黑色土猪。目前,该猪种保种繁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并建成铁佛镇金斗岩村青峪猪省级保种选育核心场、广纳镇新桥河村扩繁场,拥有原种青峪猪8个血源,每年能提供优质青峪猪种猪6000头以上,可有效保障全县青峪猪仔猪供应。到目前,园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万亩。通过充分发挥通江县“国家有机产品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品牌价值,园区将大力推行建设“猪—沼(肥)—粮(菜、草)”等粪肥循环利用模式,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生产绿色有机产品,产值将提高30%以上。

本着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同步建设的理念,构花坪村正在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除了高山优质粮油外,通江嘉祐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大型青峪猪养殖示范场。改造后的田园已成靓丽风景线,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通过“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形成产业联合体,实行土地“三权分置”,探索群众流转土地得租金、入园务工得薪金、入股集体得分红模式,形成村企联手、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现代农业园区“五连”利益联结机制。“项目实施后仅凭新增的800亩地,流转给国企后,每年便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32万元收入。”赵海雄说。初步测算,核心区2023年各项产业总产值将达到5000余万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达到2000余万元,园区内农民户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将达3000元以上。

禅心 何流 (图片由会理市委宣传部提供)每年石榴成熟的季节,凉山会理硕果飘香。从会理市区出发,沿国道245线驱车约30公里来到会理市彰冠镇大发村,一颗颗硕大的石榴挂满枝头,石榴园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会理古城往南,沿途鹿厂镇、彰冠镇、通安镇集中连片的数十万亩石榴产业基地,形成了国内最大的石榴产业园和石榴观光园。夯实会理石榴产业基础,孕育会理深厚的石榴文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会理把石榴产业列为发展县域经济、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会理石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会理石榴种植面积达4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74万吨,果农收入41.54亿元,拉动物流等产值20亿元以上,产量和产值都位居全国八大石榴主产区前列。在会理现代农业园区,漫山遍野的石榴成为独特的风景。石榴红打开群众的“致富门”“去年,我们村的石榴实现增产增收增效益。”会理市彰冠镇大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文学说,“春天,漫山遍野都是石榴花,好看得很。秋天,到处都是喜迎丰收忙采摘的果农,路上来往的都是收购石榴的货车。”一个个红彤彤的大石榴,打开了群众的“致富门”。大发村村民周定军家去年销售石榴的收入达100万元,令人惊叹的年收入在他眼里却习以为常。

张文学说,村里还有年销售收入200万元的人家,“去年,全村种植石榴48686亩,产量达1.3亿斤,收入近4亿元”。会理南部区域多高山丘陵,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干湿季分明,是中国适宜种植石榴的区域之一。会理石榴总产量常年保持在74万吨,稳居全国八大石榴主产区前列,产值高达58.5亿元。石榴被称为“九州名果”,果实内“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的特点,自古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寓意幸福、团圆、团结、和睦。会理石榴栽培历史悠久,曾为宫廷贡品。一项研究证实:从石榴中提取的物质,能调节机体健康。会理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石榴之乡、中国石榴第一县、中国优质石榴基地……会理石榴先后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四川味道消费者最喜爱的十大四川特产”“2020年中国中部农业博览会金奖”等殊荣。会理石榴是“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四川省名优水果和全国知名品牌。早在2016年,会理石榴在当年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价值综合排名中居前50强,品牌强度为790,品牌价值超23.7亿元,“会理石榴”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川字号”农产品之一。会理石榴丰收采摘抓产业助力石榴行业多项指标领先近年来,会理市依托特色农业产业优势,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全力开展市、州、省及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逐步推动会理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和上档升级。

在位于彰冠镇的会理现代农业园区展示中心,可以远眺几公里外的石榴园。展示中心内,还有会理石榴深加工产品和其他农特产品。会理石榴现代农业园区涵盖彰冠镇、鹿厂镇、城南街道3个乡镇(街道)16个村(社区),面积378.77平方公里,园区以石榴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18.4万亩,聚集物力、人力、科技等要素,实现了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会理石榴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总产值达39.2亿元,其中石榴产量42万吨,总产值达36.5亿元,石榴产业总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93.11%。目前,会理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品牌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石榴产业,石榴产量、规模、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石榴之乡”。通过举办4届石榴节和各种推介展示和宣传活动,会理成功树立了“中国石榴看四川,四川石榴看会理”的良好口碑和“中国石榴,世界石榴”的市场认知。会理市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促融合”要求,强力推进会理石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现全国石榴行业多项指标领先:石榴产业基地规模(石榴集中连片种植面积40万亩)、石榴果品产量(产量74万吨)、石榴产值、果农单户收入(果农单户最高收入600万元)、石榴品种品质(在每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品种评比中均为金奖)、石榴规范化管理水平全国领先,会理石榴证明商标荣获驰名商标,成为首批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会理石榴品牌获得国家、省、州20多项殊荣。

会理古城人流如织。促销售高品质石榴果远销海外北纬26度、西南横断山脉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中亚热带西部半湿润气候……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勤劳的会理人民在这片沃土上培育出久负盛名的高品质石榴。在石榴销售季,全国各地的果品客商云集会理。在会理市万顷石榴专业合作社物流中心内,工人们正忙着将石榴包装、装箱、拉运。在分拣区域,选果机器传送带高速运行,一个个红润饱满的石榴正在等待“检阅”。工人们将经过分拣后的石榴分级装箱,操作员熟练地操作叉车,在堆积如山的“石榴箱森林”中来回穿梭,以100件石榴为一板,依次运到特定区域码放整齐。一辆辆装满软籽石榴的冷链运输车从物流中心发出,5天后便可抵达泰国。会理市万顷石榴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左子文说,秋季正是会理石榴成熟的高峰期,成熟的石榴在万顷石榴专业合作社物流中心经过分拣,远销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中东及欧美等市场。会理石榴的成熟度决定着口感,如果过早采收、销售,口感往往不佳,会理多年来实行科学的果品成熟采收制度,以保障石榴品质。今年7月10日,会理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规范会理石榴营销市场的通告,提出根据不同区域石榴成熟情况,分别确定开园采摘、上市时间。其中,早熟产区的开园上市指导时间为8月1日,中熟产区的开园上市指导时间为8月20日,晚熟产区的开园上市指导时间为9月5日。

通告强调:“果农、营销者务必坚持成熟分批采收、分级销售,未成熟石榴果品不得流入市场。”此外,为了推进“会理石榴”品牌打造,会理非常重视石榴的外包装箱标识管理,要求凡用于会理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的石榴外包装箱上应规范标注“大凉山会理石榴”“大凉山会理青皮软籽石榴”“大凉山会理软籽石榴”字样,或在包装箱显要位置标注“产地:四川会理”字样。同样,内包装要求使用符合食品安全、卫生、环保要求的包装材料。今年,会理石榴继续推行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对果品质量进行可追溯管理,保障石榴果品质量,维护“会理石榴”品牌形象。如红宝石般的会理石榴。谋发展锚定世界石榴名城目标8月11日,正值2023年凉山彝族火把节之际,在凉山州举办的农业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上,会理市人民政府与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世界石榴名城项目,意味着“会理石榴”发展又向前迈进一步。世界石榴名城项目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其中农业项目23.6亿元,包括建设一个实验室(会理市软籽石榴研究实验室)、两个园区(石榴数字种植园区和石榴科技产业园区)、一只基金(安宁河谷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两个平台(石榴红数字服务平台和石榴交易平台)。项目以建设“现代农业与全域旅游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有市场美誉度、专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世界石榴名城”为目标,助力安宁河流域成为带动攀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首期建设内容包括会理城北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会理城南工业园区、会理石榴科技实验室、石榴全国集散中心(交易中心)、会理石榴保鲜储藏冷库等。项目将充分发挥央企品牌、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围绕世界石榴名城建设,积极响应会理市政府强化数字思维引领和数字技术应用,统筹推进数据驱动、资源汇聚、平台搭建和产业融合的战略举措;稳步推进、高质量完成重点项目投资建设,助力新兴产业集群成链,打造会理高质量发展智力引擎。该项目拟通过3到5年的建设,将会理市建设成为现代农业与全域旅游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精致农业和高新技术、专业物流贯穿于全过程,有市场美誉度、专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世界石榴名城;将全面应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建设完整的特色产业优质高效种植体系、管理系统及共享体系,形成我国乃至世界最大、最具高新技术含量的集中连片石榴种植带;建设石榴产业集群和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石榴专业化科技和产业联盟,共建现代农业研究院和高新产业孵化器,建设专业化冷链物流枢纽网络和面向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实施有影响力的传媒整合营销和立体人文品牌建设。会理石榴籽抱籽民族团结心连心石榴是会理的一张名片,石榴成熟的日子,也是会理全力争创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会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和“会理石榴籽抱籽、民族团结心连心”主线,突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经济持续向好发展。会理市把开展创建工作与抓好中心工作、促进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全市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被称为“川滇锁钥”的大地上走出了民族和谐、人民幸福的发展之路。会理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细化93项创建工作指标,列出12项重点任务提示清单,明确五个阶段工作任务,先后召开 17次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形成了衔接紧密、特色鲜明、延伸到底、全面规范的工作体系。围绕“节节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年年有精彩”的安排,会理按月举办群众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在春节、泼水节、端午节、民族团结进步节、火把节、中秋节、国庆节、彝历新年等传统节日开展宣传活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在基层,会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和行业公约,把村(社区)民族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内容,设立社区“石榴籽家园”,为困难群众提供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等服务,为群众释疑解惑,满足群众需求。

选树典型,示范带动。2021年12月,会理市被评为第六批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共200余家单位、岗位先后被命名为第一批、第二批会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05户家庭为“会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会理市将持续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工作,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推动全市各族群众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更加绚丽多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