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协商,两个人最后平分了何永利的鲶鱼。
王小起:“我说我多出一毛钱,多装。”
雷建昌:“我跟何永利磋商,他一斤少算我5分钱,我拉鱼便宜了5分钱。”
卖鱼过秤后,何永利才知道,这口只有一分二面积的池子里面居然养出了5万斤鲶鱼,可是夫妻俩一算账,只挣到了5万多元钱。
原来,那一年煤碳的价格一吨从300多元涨到了600多元。用锅炉烧热水养鱼,不仅成本高,而且靠人工烧水控制水温也比较麻烦,何永利就是想扩大规模也很困难。2006年初,何永利打听到相邻的修武县有一个养鱼的好地方。
何永利:“发现在电厂这边有冷却水,温度是二十七八度,刚好适合鱼的生长,发电的炉子比较热嘛,这是冷却那个炉子的冷却水,到冷却池以后,那里有管道,我接了个管道把水引过来,有阀门需要用水的时候把阀门打开。”
用这循环水养鱼,养殖成本一下子降了不少。
何永利:“原来烧锅炉出的水是有限的,这个出的水比较多,我算了一下,光一年的碳钱一年就省了8万多元钱,节约了8万多的成本。”
2006年,何永利就租用电厂里面的空地,建了10个水泥池,养殖量扩大到了12万公斤。产量不断增加,何永利的鲶鱼也吸引了陕西和山西的客户。
记者:“2007年你要从他这买多少鱼?”
西安客户:“50万斤左右。”
记:“来了几天了?”
西安客户:“五六天了,我们特别喜欢这种大规模的养殖,收购比较好收购。”
今年何永利计划再承包60亩地,建一个年产200万公斤的温室鲶鱼养殖基地,而那些原来嘲笑、观望的乡亲们现在也希望跟着他一起养鲶鱼了。
记者:“你们也想跟着他干吗?”
村民:“也想跟着他干。”
水产经销商 何宪忠:“很多人现在物色地呢,想开挖鱼塘,也想上这个项目。”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何永利:“这个鱼皮肤都能呼吸,不是靠鳃来呼吸的,它如果能翻过身,它就能呼吸。所以它不会缺氧。”
养了一个多月,何永利的鲶鱼没有像何现忠预言的全部死掉。2004年春节,鲶鱼价格开始上涨了。
何永利:“原来的价格是1.9,2.0元吧,我存了一个多月,价格就上涨到2.6元多了。一斤多卖了6角多钱。”
一斤涨了6角钱,2万公斤鱼能多卖2万4千元,可是何永利却没挣上那么多。
何永利:“鱼掉重掉得比较厉害,掉了百分之七八左右,扣下掉的分量,算了算也就是多卖了1万多元钱。”
要让鲶鱼不掉分量,就得让它吃食,可是这些暂养的鲶鱼基本上不进食。原来胡革子鲶鱼属于热带鱼种,要让它吃食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二十七八摄氏度。何永利脑子里又冒出个想法:能不能自己把水烧到这个温度来养呢?然而他这个想法在本地养殖户看来太异想天开了。
村民:“说的也不少,说啥的都有。”
何现忠:“俗话说水响肉烂,水温高了鱼成活不了。”
妻子 马彩兰:“村里人说你们喂鱼太稀罕了,哪有这种鱼还烧热水喂呢
何现忠:可以说大部分人都在看他的笑话。”
搭保温棚,买锅炉和煤碳需要五六万元钱,何永利手里只有两万多,他找到镇里的信用社申请贷款,却碰了个钉子。
武陟县农村信用联社詹店镇信用社主任 冯建桥:“当时的情况是,在我们这里这样养鱼他是第一例,在一分多地里养几万尾鱼,上几万斤,我们闻所未闻,所以我们当初没有考查也没敢贷给他。”
款贷不了,何永利只有东拆西借了,父母的,亲戚朋友的,一共借了四万多元,这回一直过着安稳日子的母亲也开始为他担心了。
何永利的母亲 宋普根:“亲戚朋友都借了,怎么办呢,他说想挣大钱,我说这不容易挣。”
2004年10月,何永利把7万多尾在外塘里已经养到4两多重的鲶鱼放进了水泥池子里,就等着定做的锅炉到货。就在锅炉送到家里的当天晚上突然下起了暴雨。
何永利的妻子 马彩兰:“清早,四五点钟有人来敲门,就说鱼池翻了翻了”。
何永利:“对,就是这个池子,下大雨,地基软了以后,一泡软,水比较多,撑劲儿比较大,把它撑开了,这个墙,一下全倒了,7万多尾鱼全跑了,跑到后边地里面去。”
当时鱼池的周边还都是大面积的水田,鲶鱼随着水流到处乱钻。
村民:“80亩地,那么大一片,谁见了谁逮,跑得哪都是,会没人逮。”
最后,何永利请了10多个工人,整整逮了三天,7万条鲶鱼只逮回了一半儿。这事儿过后一个多月何永利没敢见父母的面儿。
何永利的母亲 “宋普根:他害怕大人说他,本来他心情不好,大家再一笑话,心情更不好。”
乡亲们觉得这回何永利可得罢手了。可没过几天,人们看见何永利又在折腾了。
何永利:“当时我从家里,这条路,大概有七八公里,每天早上跑步过来,大概跑四五十分钟吧。”
记者:“当时是烧这个锅炉?”
何永利:锅炉现在已经没有了。”
记者:当是这块是个锅炉? ”
何永利:“那边烟囱还在,那就是当时的锅炉的烟囱。”
妻子马彩兰:“回到家里眼睛上眉毛脸上都是黑乎乎的。”
记者:“小孩子怎么说他爸爸?”
马彩兰:“说像黑毛猴。”
何永利重新建好水池,用锅炉把水烧到28摄氏度左右后充到鱼池里,为了保持水质,一天至少要换两次水。
何永利:“这边搭个棚子,那边是碳,火下了之后,再加碳,一天烧六七个小时吧。”
这时何永利发现,鲶鱼开始正常吃食了。怕剩下的鲶鱼再出什么意外,何永利就搭了个窝棚天天守在鱼池边。
何永利:“当时也没感觉出来苦,反正挺有心劲的,天天都在这干着,看着鱼一天吃多少料,在那长,也不觉得苦。”
2005年1月,何永利的大棚鲶鱼养成了。
何永利:“那鱼的上面是鱼,下面是鱼,池里面都是鱼,池子是一米五深的,把水放掉,有70厘米深的水,80厘米厚的鱼。”
按照以前的养殖经验,何永利判断这池里面的鲶鱼至少有五、六万斤。但是这么多的鲶鱼的销路又成了难题。就在何永利到处找销路的时候,河南一带接连几天下雪,何永利的鲶鱼销售出现了转机。
水产批发商 雷建昌:“沿途这一路都下雪,从武汉到郑州都下雪,车过不来,缺口大,有多少都能销完”。
市场上缺货,雷建昌打听到何永利这有鲶鱼,急忙跟何永利联系拉鱼,价格是6元一公斤,比当时他从广东进鱼的价格每公斤提高了6角钱,而就在雷建昌去拉鱼的时候,半路却杀出来一个叫王小起的人。
水产批发商 王小起:“要一斤半到三斤的,按一斤半到三斤的规模挑。”
王小起:“我们也定了,但是他们也来了,原来我只说到这来拉鱼,没说拉多少货,结果我来了大车了。”
王小起也是郑洲水产市场的批发商,他听说雷建昌早上要去拉鱼,半夜就带着车要拉3吨鲶鱼。虽然都是第一次跟何永利合作,但是两个人一下子都看上了何永利的鲶鱼。
王小起:“因为在路在,从广东回来得三天时间,我们这几个小时就到了,没有经过长途运输,体质比较好一点。”
市场上缺鱼,谁能有货谁就能挣钱,所以两个人都想做成这笔买卖。
何永利:“都想拉这个鱼,当时我就为难了,而且当时他们都想一个人拉完,不允许别人拉,还要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