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藏语可可う(yag),因其叫声似猪,又名猪声牛,是生息在我国3000~5000 m高山草原上的一种特有家畜,是世界屋脊上的一个稀有牛种。据统计,1981年底约有牦牛1300万头,居世界首位。
牦牛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饲养历史悠久,若干世纪以来,当地人民(主要是藏族)依靠牦牛生产乳、肉、毛、皮和利用其役力耕耘、运载、通商贸易物资交流及骑乘征战,魁与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牦牛在这些地区的国民经济中,不论种植业,实行多种经营,还是发展轻工业、交通运输业,满足人民生活物质需要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些地区各民族的语言、文学、艺雕、图腾、舞蹈、宗教祭祀中都充分地反映了出来。
从牦牛对生活的特定气候地带的适应性和生态地理、生理特征的表现看,牦牛是地球之巅特具的高寒环境中生存的一个宝贵的特化种。
牦牛胸部发育良好,气管软骨环间距与狗的气管相似,可适应频速呼吸;心肺发达,心、肺脏指数大,平均为0.778±0.040和1.212±0.110,肺小泡和小泡囊的面积大,平均占总面积的59%,而当地黄牛为40%;它的血液中禽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红细胞数为900万/ mm2以上,血红蛋白为13 g/100m1。血清生化成分平均值:公、母牦牛胆固醇含量分别为138.55mg/100ml和140.10mg/100ml;碱性磷酸酶为11.51和14.58全氏单位;总蛋白为8.05和7.84;清蛋白为3.34和3.23,γ-球蛋白为2.25和2.10; LDH同工酶活力为781.7和650.0。加之其被毛、皮肤和蹄质的特殊结构及口、鼻、唇和舌的异常构造使它能爬越高山峻岭,凡绵羊无法通过的地方和利用的牧草,牦牛均能顺利通过和采食,故有“高原之舟”的誉称。
牦牛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60,其29对常染色体均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为xx/xY型,是近中着丝点染色体。
目前,牦牛仍是以自然交配为主:杂交改良已推行普通牛的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
牦牛的经济价值广泛,俗称“万能种”,通常皆为兼用,如乳、肉、毛、皮、役力。牦牛肉呈深鲜红色,蛋白质含量高,为21.6%;脂肪含量低,为1.6%~4.7%,16月龄牦牛肌纤维直径为27.90±6.23 μm,藏医用作食疗的壮补剂。牦牛乳含干物质17.0%~1.80%,密度1.036,乳蛋白5.4%,乳糖5.0%,乳脂率平均为6.9%(5.0%~8.6%),脂肪球大,直径为4.0~4.5 μm。矿物质含量为0.3%;每100g乳含维生素A1300IU;l kg乳的热量为4.213MJ,比黑白花奶牛高44%。牦牛乳色泽金黄,是乳制品的上等原料,尤其宜于加工成酥油。提取奶油后的奶渣(干酪),是牧民的生活必需品。牦牛毛(包括尾毛)是我国传统特产,畅销国内外,其中以白牦牛毛最为贵重。近年来,牦牛绒毛已成为新型优质毛纺原料,弹性、光泽、手感等指标胜过“开司米”。牦牛鲜皮重为活重的8%。
犏牛是牦牛与当地黄牛进行种间杂交的一代杂种牛,以黄牛为父本、牦牛为母本者叫真犏牛(即正交犏牛)或黄犏牛;以牦牛为父本、黄牛为母本者叫假犏牛(即反交犏牛)或牦犏牛。近年用普通牛种乳用或肉用品种公牛的冷冻精液与母牦牛杂交,所产生的一代杂种牛更表现出强杂种优势:生长发育快,早熟,适应范围扩大,世代间隔缩短,畜群周转加快,乳、肉产量和役力大幅度提高,深受牧区、半农半牧区和邻近农区群众的欢迎。
母犏牛继续进行级进杂交,在二元杂交下杂种优势明显下降,通常不再利用;但组合好的三元杂交,杂种优势下降不明显。
普通牛与牦牛的种间杂种,其雄性在1~3代虽有旺盛的性欲表现,但睾丸组织中不能产生正常活力的精子而无生育力。因此,公、母杂种牛不能互交以固定其优良特性。随着杂交到三代以上,杂种公牛则逐渐恢复生育力,到四代公、母皆能生育,生产性能和适应性又返回而接近原级进父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