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日晴空,碧波万顷。南澳耕泰洋团队一行从云澳码头乘坐渔船出发,踏上了深水网箱饵料投喂之旅。在海面上行使了半个多小时后,来到了这个远离海岸的养殖场,放眼望去,只见蔚蓝色的海面上,网箱连缀成片,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场面颇为壮观。
众人踏上了网箱踏板,站在一米宽的踏板上竟感觉不到颠簸。在耕泰洋公司水产技术主管刘伟先的指导下,一场海上投喂工作全面展开。我们有序地把饵料撒入网箱内,引来网箱内密密麻麻的小鱼跃起争相抢食。在投喂上要掌握“慢、快、慢”三字要领,即开始应少投、慢投以诱集鱼类跃起摄食,等鱼群纷纷向上层争食时,则再多投快投;当部分鱼已经吃饱散开时,则减慢投喂速度,以便照顾到摄食较弱的鱼。我们了解到科学投喂的重要性后,纷纷对技术主管刘伟先竖起了大拇指,夸赞他就是一部行走的养殖百科全书。
刘伟先听到大家的夸赞后,笑着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澳人,有关海的一切早就深植心中。从小到大在海边长大,听着南澳渔民世世代代在此耕海牧渔的故事,看着父辈们常年风吹日晒地扬帆出海,用辛勤劳作赢得大海的馈赠。海对于他来说,是值得敬畏的!像刘伟先的姑丈沈松金是当地最早开始发展海水养殖的一批人。1984年沈松金开始试水网箱养鱼,十年时间一度创造了养殖和产量高峰,后因鱼病较大规模出现,1996年网箱养殖开始走下坡路。沈松金便开始尝试养殖藻类,率先成功试养龙须菜,也在南澳引起跟风。期间,沈松金开始转型做鲍鱼选育,并成功培育出西盘鲍等优良品种。从出海打鱼转型海水养殖再转型苗种选育,沈松金“以海为生、靠海吃海”的养殖经历正是许许多多南澳渔业人的“缩影”。
南澳耕泰洋养殖主管刘伟先工作照
作为第三代养殖人的刘伟先,深知祖辈的奋斗历程正是南澳渔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心中满怀对水产业的热爱和憧憬,但面对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水产行业,他深知仅靠热爱远远不够,需要另辟蹊径,走出一条高效的渔业发展之路。
近几年传统的渔业方式大大降低了渔民收入,渔民想谋生路,想通过转型来提高自己收入,但转型难度系数大,是个系统工作,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配合。南澳县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县委县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尝试,多措并举地帮助渔民转产转业。
当前南澳平屿以西海域深水网箱项目的投建,正契合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带动当地渔民转产转业增收致富,转产转业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刘主管介绍说深水网箱项目在筹备之初,南澳耕泰洋萧董事长找到了他,在详细了解了深水网箱项目的优势及发展前景之后,便决定一同投身深水网箱项目。刘主管笑着说这一拍即合的决定看似偶然,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是当下发展海洋产业的前沿方向。
作为项目骨干成员,自项目启动以来,刘伟先一门心思放在工作上。他深入到渔民中去,了解渔民内在需求,积极参与到耕泰洋公司吸纳本地渔民入职转为产业工人的工作中。像现在耕泰洋公司的陆基工作人员,之前多数是靠捕鱼为生,“靠天吃饭”充满了不确定性,网箱项目投建之后就转产转业了,现在在耕泰洋任职网箱洗网换网等陆基工作,他们高兴地说这样的工作比起以前稳定多了,都很满意。刘主管表示这是真正为渔民办实事,切实解决众多渔民就业问题,为全县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全速发展迈进“快车道”提供有力支撑。
南澳耕泰洋跟汕头大学进行深度产学研合作,计划进行鱼贝混合养殖试验,底播贝类养殖试验,通过笼养方式,对水层进行立体多空间利用,以此提高网箱养殖的效益。刘伟先在养殖管理中做表率,充分发挥水产养殖技术,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培训,除此之外,他还利用空余时间开办了水产养殖培训班,凭借自己在水产养殖业十几年来积累的丰富养殖实践经验,对团队伙伴、周边渔民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做好传帮带工作,让转产转业的渔民凭技术致富,用自己的一点力量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工作。
刘伟先告诉我们,他看到了南澳耕泰洋的深海蓝图已绘,他会和耕泰洋一起在这星辰大海的征途上继续热爱着、坚持着……星光不负赶路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交上一份优异的答卷。